两会四大信号!新一轮城运,哪些城市是大赢家

2021-03-10 07:45:11 西部城事微信号 

文丨西部菌

全国“两会”从来就具有风向标意义。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审议“十四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就更显特殊。

没有任何意外,最近几天与“两会”相关的话题、信息很多,各方解读也很多。当然,西部菌最关心的还是城市、区域的发展走向。

仔细阅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目前所公布的内容,并结合相关部委接受采访时所释放的信息,西部菌认为,“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有四大信号值得注意。

01

“愿落尽落”!

再造“一亿人落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曾明确,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到去年10月,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这一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但这并非是大规模人口进城落户的终点。“十四五”期间,人口城镇化还将迎来一个高峰期。

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中常住人口折算比例,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分配主要依据跨省落户人口数量确定。

上述内容,再次重申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这意味着,未来绝大部分城市都有望实现“零门槛”和接近“零门槛”落户。

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则是要进一步解决一些城市在放松落户,和落实市民化待遇等方面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落户,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还给出了一个最新的说法——“愿落尽落”。

具体语境是: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处在60%—70%之间,所以这个阶段还是一个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也是全面转型的关键期。要继续降低入户门槛,实现“愿落尽落”。

按照这一说法,未来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升5到10个百分点。

以14亿人口总量计算,这将涉及7千万到1.4亿的人口进城。与“十三五”时期的“一亿人落户”规模大致相当。

如果说过去是城市择人,那么,在持续了数年的“抢人大战”之后,人选城市将愈发成为主流。城市如何待人、留人,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是 21 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现在来看,至少未来5年,中国城镇化的“引擎”还将继续快速运转。

不过,请注意发改委的措辞——一个较快发展阶段的中后期,也就是说,“十四五”规划之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可能放缓。那么,未来5年,可能是那些想要靠人口逆袭的城市最后的机会。

02

从超大到大中城市,再到县城

城市大分化开启!

多数人还是关心,自己所在的城市未来到底如何?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已经划出了重点。简单说,未来城市的发展有三个重点区域值得关注。

首先,超大城市要推动“瘦身健体”。

具体是这样说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

二是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三是与周边中小城市、郊区新城等联动发展,通过推进交通一体化,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全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6个,分别为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

还有十个左右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如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

这些城市,西部菌认为,未来撤县设区的可能性都将进一步降低。

而它们周边区域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都市圈建设。

关于都市圈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有专门着墨: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这里透露两点信息。一,都市圈,必须是围绕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

二,判断都市圈相关区域的价值,有一个标准,那就是“1小时通勤圈”。如果超过这个范围,投资、置业都要慎重。

其次,大中城市则要完善功能。

要发挥大中城市综合成本相对较低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品质。

这类城市应该是以少数二线和三线城市为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多数省份的副中心城市。

比如,四川的绵阳、宜宾、南充等;湖南的岳阳、衡阳等;湖北的襄阳、宜昌等。

无论是产业还是人口,以及城市功能,这些城市未来都有一个“强身健体”的过程。

再次一级,则是一批县城将迎来机遇:

县城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是“乡头城尾”,是服务亿万农民的重要阵地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十四五”时期要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的县城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镇化地区的县城建设,合理支持农产品(000061,股吧)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加强边境城镇建设。

去年,求是杂志刊发的权威文章就提出:

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联系起来看,信号已经是非常明确。在大城市为王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小城市、县城都没有未来。相反,一批区位、潜力较好的县城的价值将被重估。

简而言之,未来超大、特大城市要优先发展周边区域,“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大城市要增强自身的人口、产业承载力;一批县城将脱颖而出。

没有意外,未来的进城人口也将主要流向这些区域。

03

长江中游城市群官宣“第五极”?

未来城镇化的重点,依然是城市群。

规划纲要草案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方面提出:

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级,看作是对主要城市群综合实力的划分。

不过,这与前段时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公布的4极,8“组群”,9“组团”格局有一些差异。

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就与4“极”并列,这应该预示着综合地位的升格。

值得一提的,草案在“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部分还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这一表述被普遍解读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之后的“第五极”。

而点名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也是肯定了这两大都市圈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领头羊地位。恭喜武汉、长沙两座城市的战略地位站上新台阶。

根据“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分级,未来中部地区将依照综合实力分别形成三大城市群——长江中游、中原、山西中部城市群。

中部崛起,值得期待。

04

一大波政策礼包将砸向东北

2019年底,求是杂志刊发《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其中提到:

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多数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

由此提出——下一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现在,答案来了。

规划草案明确: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其中,把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放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之后,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日前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回答“促进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方面有何举措”一问时,有更具体的回应:

为进一步加强对东北振兴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经国务院同意,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下,建立了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

下一步……加快研究制定东北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

公开信息显示,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建立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

这个通知加上最新的部委表态,释放两点信息:

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获得国家层面的直接支持。

“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建立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下,足见其分量。

二,东北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已经在路上,一大波政策礼包正在砸来。

当然,外界最关心的东北话题之一——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能否落户东北,或也即将有答案。

MORE

往期精选

本账号系

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联系

微信:hbdx1990xz(备注身份优先通过)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复制、转载

区域丨地产丨财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西部城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