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从五大关键词理解双循环的中国新发展格局

2021-04-22 11:54:30 和讯网  常丹丹

  4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双循环的中国新发展格局”分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咨委会副主席、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表示,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备受国内外关注。

  曾培炎认为,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往往是分阶段推进的,其发展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一段时间内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冲击,扩大内需使得中国有效应对了外部风险。

  近年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改善了供求关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

  曾培炎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往要素投入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必然转向依靠以创新和改革为主,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日益突出,出口导向、外需拉动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叠加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以及技术封杀等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曾培炎说,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审时度势的主动决策。

  对此,他提出要从五个关键词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

  一是“扩大内需”。大国经济的优势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中国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是“畅通循环”。畅通不是简单的物流畅通,而是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生产全过程的均衡和高效循环流转,消除瓶颈制约,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同时,参与国际大循环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循环是互联互补的,也是互相促进的。

  三是“科技创新”。中国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问题,突破产业瓶颈,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在这方面,我要强调一句,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

  四是“绿色发展”。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以绿色转型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产业、技术、投资、消费结构和发展方式都将据此升级重塑。

  五是“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是改革问题。要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在科技创新、畅通经济循环、扩大内需、高水平开放、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清除限制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一套有利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体系。

  曾培炎称,总体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贯穿发展的全过程。

  曾培炎表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内部循环的愈发顺畅,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会不断释放,将支撑带动外部循环,吸引更多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为各国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市场空间,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繁荣。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将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将在持续推进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基础上,强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已正式完成RCEP核准程序,与欧盟如期完成BIT谈判。同时积极考虑加入CPTPP,并支持推动WTO进行必要改革。未来,中国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和更加有序的世界经济秩序,推动全球化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曾培炎强调,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和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畅通全球经济循环,共同打造稳定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努力开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范紫霄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