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 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2021-04-23 06:09:52 第一财经日报 

 

  上海正在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今年正式出台。

  4月22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初心始发地,再创新奇迹”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透露上述信息。陈寅表示,上海在碳达峰、碳中和上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切实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

  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将是关键期、窗口期。

  对于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而言,生态环境的建设将进一步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机衔接起来。“要把碳金融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陈寅表示。

  将于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根据国家整体部署,上海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交易机构建设任务。

  上海是全国最早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和体系的地区,自2013年开市至今,上海碳市场已纳入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27个行业约300家控排企业,吸引近400家投资机构参与交易。截至2021年2月末,上海碳市场现货累计成交量1.5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7.53亿元。

  为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陈寅表示,接下来上海要努力做到“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积极探索碳金融的现货、远期等产品,支持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金融创新。二是着力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三是着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密切跟踪和关注碳中和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碳中和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上海环境(601200,股吧)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是上海碳交易试点的指定实施平台,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考虑到国内现货交易以碳排放配额与国家核证减排量为主,可先在上海碳市场开展探索,以这两种产品为基础开发并推广对应的碳金融产品,拓展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以金融产品的创新带动碳金融服务的创新。

  近年来,上海环交所先后推出了借碳、碳质押、卖出回购等碳市场服务业务,还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了全国首个中央对手清算的碳远期产品——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SHEAF),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标准化碳金融衍生品。从2017年1月上线以来,各协议累计成交量433.08万吨,累计成交额1.56亿元。

  联通双循环的绿色金融枢纽

  在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上海将进一步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多渠道的绿色产融结合和产业转型的市场平台体系。

  相应的创新已经在持续推进中。

  4月20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增设了专门服务于绿色产业企业的绿色Q板,以大力吸引和支持属于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所列产业的企业进入市场获得孵化和培育。

  4月14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上线碳中和指数,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该指数以上海股交中心股份转让系统(E板)和科技创新板(N板)中涉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符合有助于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关概念的共计190家挂牌企业作为碳中和指数样本,以市场开市日2012年2月15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目前最新的指数报15467.35点。

  陈寅表示,上海一直高度重视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在碳金融领域作了很多探索,也开展了很多创新,一批首单产品成功落地,比如首单绿色可交换公司债券、首单绿色四证专项债券、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等都是在上海发行。

  4月9日召开的2021年上海金融系统工作会议提出,下一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以科创、绿色和开放为发力点,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金融支撑。绿色,将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的名片。

  基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上海明确要努力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绿色金融枢纽。

  从产业到经济全面绿色转型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是下一步将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

  3月18日举行的首届赛迪产业经济论坛上,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赵卫东表示,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70%,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四大高载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积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纲要》中,上海提出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这其中,除了努力实现碳排放提前达峰,也要持续加大产业转型力度,深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开始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从原来传统的工业城市,转型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3.87万亿元)的比重已达73.1%。

  同时,上海也在不断加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30.66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30.97亿元)比重达到40%。

  “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市市长龚正说。

  当前,上海正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大力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对上海来讲,我们总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次整体性转变、一种全方位赋能、一次革命性重塑。”龚正说。

  根据《纲要》,上海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积极推进低效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和钢铁、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优先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开展汽车制造、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电商物流等行业绿色供应链示范试点。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

  同时,上海还在加快推进能源低碳化转型,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低碳环保。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原有的技术更新升级换代。

  按照《纲要》,上海要继续实施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到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3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左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7%左右。分行业、分领域实施光伏专项工程,稳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左右。

  就在4月12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在发布的一则通知中,公布了上海市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