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袁岳博士著作:《趁年轻创业吧》;转载自【知更图书馆】
孩子,你的财富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现在就想拥有很多的钱,这不是坏事。因为只要有一些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也有了前进的目标。有的人想要去很远的地方,有的人想长得很漂亮,有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大明星。他们和你一样,有想法的人都是生活有意义的人。
但有了理想还不够。在这里,我还要告诉你五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如果你想吃苹果,就要种苹果树;要种苹果树就得有苹果籽,还得有土地、肥料、水与阳光。有人赚钱是因为发明了很棒的水稻,像袁隆平;有人赚钱是因为设计了很新的模式,像携程的四个创业者;有人赚钱是因为选对了要投的公司,像巴菲特。那么,你将来靠什么挣钱呢?是特别的眼光?是特别的见识?是因为相信勤奋总能做出点什么?还是擅长社交而找到贵人相助?也就是说,你要从你的目标往回找,看看最后你要在哪件事情上开始为你的未来奋斗。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做基础的工作:选种、培土和考虑适当的作业技能。记住:不种苹果树是没有苹果吃的。
第二件事情,现在很多人都想挣钱,但是真正成为有钱人的并不多。原因在于想挣的钱越多,那么必然承担的风险越大,要适应与掌控的情况越复杂。换句话说,挣钱的道理其实不是显而易见的,今天很多人挣过的钱,以后用同样的方法也许就挣不到了。因此真正挣得到钱的地方是隐秘的,也是不同寻常的,甚至是与常情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会挣钱的人在孩子时代,往往是调皮的、有自己主见的、对很多事物好奇的、经常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甚至是爱探险的、有勇气的。因为只有这些,才让你对一些自己不确定的事物去探索与熟悉,培养自己面对不确定性,也就是面对风险的胆魄与从容性。只做一个乖乖的孩子,与你的财富梦想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第三件事情,获得与管理巨大的财富,需要你是个具有强大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你要有自己看待问题的逻辑、想法、做法与决断力。无法想象一个仅仅在等待爸爸妈妈与老师意见的同学,能具备这样的潜质。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见识,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动,有自己的经验,还包括自己的错误,以及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我一再告诉自己,领导者强大的自我是其能够带领别人、让其他人与他一起工作,并且让更多的人信赖他的基础。我们要留意这个强大的自我,也要谨慎地对待家长、亲友、老师剥夺与压抑我们的言语和行动。
第四件事情,是我们需要有很好的社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财富是人们愿意我们拥有的财富的总量,这个“人们”包括了合作伙伴、员工、同行、消费者与客户、政策制定者等。财富量越大,我们需要对付的关系越复杂。因此我们需要从小留意并积极学习与陌生人交往的方式。其实,与很多年长者教导的简单防范陌生人的方法相反,孩子与陌生人的交往其实更容易获得信任。因此,我们需要在很小的时候积极交往小伙伴、帮人家一点小忙、把自己的好处让一点给别人、向陌生人微笑与打招呼。记住,只有足够的交往与考虑足够多的其他人,你才会由小我变成大我,而在大我里面隐藏了我们得到其他人认同与资源的财富奥秘。
第五件事情,不要把小时候的考试成绩看得那么重,其实年轻人最可贵的是想象力、创造力、敏感的自我与乐观的行动力。所以我们在必要的学习之外,需要很会玩,很会自己动手整点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想到的新东西就试试做一下,而且当别人对我们批评与提意见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好,而是要别人提出理由,用你的理由与他的理由沟通。财富梦想需要的不是一个会考试的孩子,不是一个乖宝宝,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不断前进,充满好奇,也充满感染力的生动活泼的人。往往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形象,到后来很多人徒然留了个贪财的欲望,而把那个富有魅力的想象丢失了。那时你不是离财富更近,而是更远了。
财富没什么神秘的,依照我们的天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限于贫穷。我们很多时候遇到的困境是因为失去了自我,从而失去了发展的金钥匙。亲爱的小朋友们,留意别丢了你们都有的那把钥匙,也别让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给弄丢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道”就在你的脚下。
放出里面的我
在网游《第二条命(也有译“第二人生”)》里面,玩家以Avatar(阿梵陀)的人格身份开始与体验自己的第二条命,许多玩家在那里找到了兴奋、价值与快乐,即使他的第一条命在这个世界里并不光鲜。而更多的富有想象力的第二、第三、第四生活空间还可以让我们体验自己第二、第三、第四条命的精彩或其他际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几个另外的自我,那个自我比我们实际表现的自我可能更年轻、更美丽、更有权势、更温柔、更有知识等。有的人甚至给予那个自我的关心与在乎超过了显性的自我。需知我们许多时候是按照内在的那个自我塑造与表现自我,甚至按那个自我的标准去消费、娱乐与寻找伙伴资源的——如果我们认定自己心理上更年轻,我们就会用更具有年轻风格的产品,或找更年轻的对象;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是更有诗意的,那么我们就更欣赏与选择有文学气质的朋友。在合理的人生中,我们选择的游戏角色、品牌、标志符号都是那个里面的自我在外面的体现。
如果我只表现作为研究咨询公司老总的一面,那么大家就会把我只看作那样一个专家,但在自我层面,我知道自己远不只是以这个为满足的,我的内在的自我中有乐意表演、表达的成分,所以在我做的主持人、教师、博客写作者的角色里面你可以感到更加丰富与多面的我。释放自我是一种技能——有许多人的内在自我一直是隐秘的,因为他/她从不让里面的自己表现出来,所以其他人甚至他自己都很难区别那些内在自我的真面目;而另一些人则会把那个自我表现在社会关系中,并渐渐为人们感知到此人有另外面的色彩、品位与风格。一个人如果在这种释放中慢慢学会了更多的交往、沟通与表达的技能,就在表现里面自我的时候更自信、随和与豁达。能做到内外如一、收放自如、多重的自我一致并不容易。但我们里面的那个自我需要释放,因为囚禁在暗房中的滋味并不好受,他/她期望获得与外面的那个我一样的待遇,即便表现的地方是在一个小圈子朋友中、一个网络游戏中、自然环境的旅行中。表现里面的自我,是一场丰富与平衡自己的训练,也是一场让我们体验健康与快乐自我的实验。大胆地表现里面与外面的自己吧,因为那是一种让我们放松、丰富与幸福的技能。
从“妈我”到大我
心理学中有本我、真我之类的划分,我个人觉得这种分类不适合解释现在年轻一代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有一种自我是自古就有但以现在为甚的,就是在父母对于孩子长期过度期待、要求人格替代和决策替代后,形成孩子在自我意识、个人爱好、职业选择与生活决策的时候要以父母的意愿为自我决定的依据,动不动就来一句“我妈要我……”,有些朋友甚至到了而立之年依然没有自己拿主意的习惯与能力,而唯爸爸妈妈的意见为意见,形体是自己的,而核心的主意总是爸爸妈妈的,是为“妈我”。
在“妈我”之外,我们习惯了考试,习惯了因为各种原因在家长或者他人决定的专业中学习,习惯了在一个阴差阳错而造成的工作机会中工作,虽然也许这个局面不是自己喜爱的,却是在实际中经历与感受的,不知道自己另外更喜欢什么,更能做点什么,时间长了就觉得我也就是会这个、知道这个、能对付这个,也就被眼前的“这个”套牢了,也就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了。我把这个实际上形成的自我接受称为“实我”。
第三个我往往是隐而不现,只在偶尔的灵光之下乍现,可能不那么真切,不那么全面,不那么确切地敢认定的我,那个我里可能有自己曾经最想玩的东西,有最让自己心动的感觉,有刺激自己热血沸腾的理想,有让自己很好奇而急于去尝试的那种冲动,甚至有让我觉得一生能在“那个”上面有成就才不枉此生的价值感。我把这个叫“真我”。
而在我们那个很个体的自我之外,我们也有合群、接纳、宽容的能力,有领导、驾驭或者被领导、被驾驭的愿望,有策动、协调、整合而成就群体之事的追求。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向往不是个体的向往,而是作为一群人中的一分子而有的对集体和团体的向往,这样的向往是超越个体之我的,我称为“大我”。
我们虽然是父母所生,人格形成也被以父母为核心的家教所影响,但我们在人格上并不属于父母,而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妈我”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而听天由命的“实我”如果不是基于“真我”而来,则实际上是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监狱,年轻的时候不能那么早接受“这个”为结局;探索真我永远不嫌太晚,我经常感慨那些四五十岁了还在寻求新的事业机会、创业的朋友,他们才真正活在一生追求的价值之路上。而那些超越了个体自我,能在群体中找到与实现“大我”的年轻才俊更值得我们钦佩。
在爱好的天空下行走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们在有所见识以后,往往会对不少可能表现出本能的兴趣与偏好,但这还不够,在我们进一步接触与具体体验以后,我们能够辨识与确定哪些属于我们更愿意去多接触甚至长期体验的机会。这种事实的存在,一旦带上了我们的兴趣与倾向,我们就界定其为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确定这个世界与我们的主观关系和客观关系的疆界,有了自我认同,就有了属于我们的主观疆域。
这些实际上的很多可能中,有些可能更有财务上的表现能力,有些可能更有艺术上的成就能力,有些则更有政治性的地位感。不考虑我们的爱好,那么这些可能因为我们重视的社会维度的差异而得到不同的排序,我们的亲友和老师给我们推荐学校、专业、工作岗位是有不少的客观考虑的,这些考虑所基于的依据往往就是在某个维度上的价值。我把这类得到一定的社会流行度或者得到特定范围社会关系肯定的事项称为社会认同。在有社会认同的时候,在某个时候给我们一种集体归属感与安全感,但是如果没有自我认同,我们即使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依然会询问自己的幸福感与快乐感。有位网友总结得好:只有自我认同,似乎就像背叛社会;而只有社会认同,又似乎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很多人把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对立起来,是的,很多时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只有我们把自我认同的范围进行扩展,同时又主动把社会认同的范围进行扩展,最后这两者之间的交集才让我们产生在职业选择中的最佳状态:职业幸福感与职业成就感相结合。我们努力造就的是,不要去选择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都不存在的职业;其次我们要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去选择有社会认同没有自我认同的选项;最后剩下的就是最好的选项:自我认同主导或者自我和社会双重认同。而在我看来,目前在职业教育与情感问题上的自我认同是非常薄弱的,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培养、壮大与高举自我认同的旗帜,这才与我们今天强调幸福社会的努力方向一致起来。
我们要在爱好的天空下行走,而不是在秩序、稳定或者道德要求这样的旗帜下行走,因为只有爱好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励志与不断进步的人。
从追求到将就
我今天做的这个工作是我小时候没想到过的,我想到过的是做作家、当官、当军队指挥官,即使这样,我今天的工作能够兼顾对于国内外各类事务管理的解决方案选择,同时有大量的报告与书籍可以写作,同时我多少也是在领导着一个团队,这不是我小时候的职业理想的简单体现,但是却包含了那个时候理想的主要元素。我把这个世界上的活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热衷和爱好,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哥们儿就喜欢大便,我就是要做粪石学专家,谁也挡不住;我就是不爱上学,就是喜欢做点小生意,谁也挡不住。第二个层次就没那么高的程度,但是我就在某个领域积累了很多的东西,后来发现这个领域中我就是比其他人强。我靠它吃饭可以,这叫特长。第三个层次就叫作将就。我们所有人中,一共大致有7000多种职业,这是写在职业大典里的。其中大约只有18个职业会出现在10岁以前小孩子的理想中。就是说,你问小孩子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呢?通常都是集中在这18个职业中。但是另外7000多个职业是干嘛的?后来都是将就的。有哪个小孩从小就说,我长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捡垃圾的人?有哪一个小孩会说,以后我就是做个开东风卡车的司机?有哪个小孩会说,以后我当管道修理工?很少。你看这些职业大部分都是后来将就了。
我知道对于很多一个劲儿地在考试中找感觉的同学来说,有一部分同学都快找不着理想了,因此就没有热衷和爱好。通常如果你发现热衷和爱好也很难找的时候,你至少要把握第二个,就是特长。特长就是在某个领域累积得较多,比如你很能讲话,有推销的经验。如果这两个都没有的话,那就只能将就了。将就,如果你稍微有点人脉关系,起码还能将就。如果你这三个都没有的话,麻烦就大了。如果我一定要给大家画一个大致的岗位图,每一百个人当中的,大概有两三个人是可以生活在兴趣和爱好当中的,他们通常是领导者。有十个到十五个人左右,他们有特长,通常是骨干。而有八十个或者更多一点的人是将就的。可能没有一个人是从一开始的时候从内心愿意将就的,但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爱好,什么事都让父母做主,自己又不愿意勤快地去体验,主动积极地去积累,那么将就就可能不可避免地发生。
找到个人核心竞争力
我们用上大学学的那一点儿知识,想在某个领域出人头地是很难的。比如学财政、学金融,凭大家在学校学的那点儿东西就想在金融界混出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换一个思路,把那一点儿金融投资的“三脚猫”知识用到文化创意领域去,人家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人才,因为他们不懂金融投资。学会计的人就得去搞品牌,因为搞品牌的人很多都是假把式,只知道花钱,算不出收益,不懂得分析。当你做了几个品牌并研究过之后,就能发现不同品牌的财务收益率是怎样的,营销老总就会觉得你很牛。
所以,同学们千万别把在本科学习的那点儿东西太当一回事,你只是碰巧有了一点儿系统的概念而已。在用的时候,你最好找一个喜欢的领域去用,找一个不同的领域去用。
那我们怎么去找这个领域呢?我希望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三件事来打开自己的职业大门。第一件事:在学校里至少接触三、四个职业,养成职业见识。无论是去做公益活动也好,去实习也好,还是去做社会访问也好,你要亲身去接触这些职业。比如说职业访问,不要说我舅舅是公务员,我就去访问他。一般来说,外甥看舅舅是看不清的。你要搞清楚陌生人的情况,这才是最重要的。好比你把东西卖给你妈妈,无论她说好还是不好,那都是不准的。我们在做科学调查时,首先要把亲戚排除在外,其次要把自己认识的人排除在外,然后把专门做这行的人排除在外,只以陌生人为访问对象。寒假是做社会职业访问的好机会,因为大家要拜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是公务员,有的人是老板,还有的人是做投资的,等等。这时,你就可以对某些你想了解的职业做一个访问,这是完全可行的。
袁文回顾:
五一假期来了点儿从容的劳动
劳动才是真正体面的文化
一口气读完印度血泪史,老惨了
零点有数获颁两大“2020年度咨询项目创新奖”
春天,那些来自公共服务的感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