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市场主体,既要“放管服”改革,也要企业服务标准化

2021-05-14 12:10:36 和讯 

  2018年7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2020年4月,中央又提出“六保”的新任务。而无论是“六保”,还是“六稳”,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线和基础就是,稳企业,保企业,稳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

  从效果来看,是非常明显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

  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从国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放管服”改革的落地,以及各项税收优惠和帮扶政策的激励。但与此同时,大量新增市场主体和迅速扩大的市场存量主体,也对社会的涉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大量新增市场主体由于相关经验不足,在企业工商注册、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等等方面都需要获得优质的企业服务商的专业帮助。而存量市场主体由于企业人力成本、运营成本持续上升,也迫切需要专业化、标准化的各类型服务“管家”,帮助提升效率,降低人力、管理及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当前企业服务已渗透到经营管理全部链条,延展涉及多个细分环节,诸如人力资源、财税工法、协同办公等等,企业服务对于多元化、专业化、标注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市场之大,仍缺乏真正的企业服务标准化平台。

  可以说,日益增多的企业主体对于专业化、标准化的企业服务的需求,与当前企业服务行业对专业化服务供应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影响企业提质增效和市场活力的一只重要“拦路虎”。

  为此,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并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

  当然,一些企业服务平台也在作出新的探索。如经过一年多的自我迭代进化,最近全新升级发布的天眼企服,率先在服务商准入、服务流程、服务定价和知识普及方面建立四大标准,在工商注册等9大高频领域推出300余个细分品类的企业服务,满足企业从开创到成熟的全周期发展需求。如此也就在解决企业服务标准化不足的痛点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不过,推进标准化还只是一个方面。面对鱼龙混杂、专业化程度不一的企业服务市场,企业要真正找到专业的企业服务商往往费时费力。为此,天眼企服还提供了一套用户打分机制,根据用户的实际反馈结果,对商家进行排序。简单说,企业主体可以在平台上“精准”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商,不再需要像过去那般“大海捞针”。而全新定价标准,让用户在选用服务前就可明确知晓该项业务的流程、日程和价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企业服务市场低透明度的老毛病。

  各级政府的“放管服”改革是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确保政府管理权限下放后“接得住、管得好”,还必然需要一个专业化、标准化市场服务体系的接力。只有标准化和专业化的企业服务,才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对企业而言,标准化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由于过去我们的企业服务主要侧重的是对“上”,也即政府监管,在对“下”,也即市场化企业服务方面的发育目前仍明显滞后。但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市场化企业服务行业正在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其首先要要解决的,便是标准化的问题。这方面迫切需要一些行业领头羊企业与平台的主动探索,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生态的形成,既离不开一套高效、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的支撑,也有赖于一个高度专业化、标准化的市场化企业服务体系的护航。只有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市场活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企业也才能真正“心无旁骛”的聚焦发展和创新。

  作者: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