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毛可馨
5月14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开局十四五 把握新阶段”第十二届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论坛暨最受上市公司尊敬的投行论坛在深圳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论坛上表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呈现出分化复苏的特点,中国经济在供给压力下短期偏热,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愈发明显。
疫后复苏呈现分化特点
谈及后疫情时代的宏观经济形势,陈道富首先提醒,疫情的扰动会导致经济同比数据失真。做数据同比分析时不得不采取各种方法调整,最终数据不再是统计数据,而是带了一些人为假设。微观数据方面则出现了巨大的分化,这种分化实际上是一种必然。
陈道富表示,在经济恢复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的速度不一导致疫情后供需错位。此外,疫情期间大量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后遗症逐渐显现,影响较大的就是推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让我回想到2008年的情况,面粉卖得比面包还贵。这带来的宏观后果是经济内生的调节机制被破坏了,经济快速下滑后,原材料、人工成本下降会给实体经济恢复带来利润动力,但是投机和货币的力量将大宗商品价格推高至恢复前的水平,这种应有的利润空间快速被消耗掉,经济恢复动力进而衰减。”陈道富分析称。
此外,疫情的经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陈道富表示,疫情助推了线上经济的繁荣,让人们提前体验到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很多人也在思考,如此辛苦的生产、生活究竟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因而疫情缓解之后,市场开始掀起ESG投资的热潮,表现出人们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关注,对回归生活的重新思考。
高质量增长更值得关注
在全球分化复苏之中,陈道富阐明了自己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工业领域处在一个偏热区间运行。产能利用率达到历史高点,招工难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核心问题,很多企业订单快速恢复并向海外需求转移。“在供给压力之下,这种偏热状态是一种宏观的短期概念,随着中国经济转向常态,全球供给能力逐渐恢复,偏热状态也会逐步缓解。
然而,国内经济的分化同样值得关注。陈道富称,这种分化一部分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增长、内循环的伴生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不均衡状态越来越严重。上中下游企业、大中小型企业以及南北方经济呈现出巨大差异,尤其是碳中和要求之下,经济社会和产业区域将会迎来巨大调整,必将引起进一步的分化。
“在我看来,分化其实是变革的同义词,变革时期往往伴随着分化。如果没有分化,这种变革就是浮于表面的变革,真正的变革一定会导致重新洗牌。但同时,我们要使分化处在整个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让转型变革成为一个平稳的过程。”陈道富称。
对于近期的通胀,陈道富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现象,“它像是一个‘虚火’而非‘实火’,通胀是供需错位带来的暂时现象,并不是由强烈需求拉动的。面对这种状态,并不能简单把火压下去,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给供给恢复提供一个条件。从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背后存在一些结构性变化,过去长期维持的低通胀、甚至通缩边缘的状态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展望下一阶段的发展,陈道富认为,两会期间确定的6%的经济增长目标不难实现,但背后隐含着很高的要求。“今年是难得的窗口期,这个时间窗口是应对国际格局变化、‘十四五’开局、未来高增长格局的起点,所以高要求体现在起好步、开好局,对经济增速的关注会适当弱化,转而关注高质量增长和布局设计。”
此外,陈道富还提出,今年宏观政策整体以稳为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不会急转弯。消费方面,消费政策并非完全为了刺激消费,而是通过更好的维护消费的功能,构建更加顺畅和良性的国内经济循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