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为了用好1.7万亿元财政直达资金,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这笔巨额财政直达资金开展了全过程、全覆盖跟踪审计,实现了对各省本级及使用直达资金的全部342个地市、2854个县区全覆盖,并延伸调查了直达资金使用的4.72万个单位、3.74万个建设项目和1.28万户企业。
这次审计结果如何?发现哪些问题?今年又有何对策?
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给出答案。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司长魏强在会上介绍,审计结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重大决策部署,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帮扶了市场主体、保障了基本民生,有力支持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有效支持保障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到位,促进了上亿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从而赢得各项工作主动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审计部门也发现部分地方在直达资金分配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魏强总结了去年直达资金审计发现了六大问题,包括部分地区资金分配不够科学精准;有的地区将资金投向已完工或年内无法开工项目,未产生新的实物工作量;有的地区资金下达支付不及时;部分地区违规将资金拨付至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财政专户或超进度将资金拨付至项目单位;部分地区违规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清偿欠款、招商引资或其他与抗疫无关支出;少量资金被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或违规发放。
对于这些问题,地方被督促及时整改。而财政部等部门也“对症下药”,完善直达资金机制,强化资金监管,确保今年2.8万亿元直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药方之一,就是给地方资金分配预留更多时间和权限。去年一些地方资金分配不够科学精准,原因之一是在疫情冲击下,直达资金急需快速下达,给地方分配预留时间紧张。今年在实施常态化直达资金机制下,这一方面有所调整。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上述会上介绍,今年省级细化的时间做了调整,由去年的一周时间延长到30天左右。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李敬辉表示,财政部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研究布置直达机制工作,并采取提前下达、指标预通知、加快资金下达速度等方式,为地方分配资金预留较为充裕的时间,提高项目分配的质量。
为了提升基层直达资金分配科学精准,财政部允许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分配直达资金。
李敬辉表示,由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针对一些项目执行进度较缓或者不再需要使用,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允许地方按程序进行调整。
药方二是强化资金监管。去年为应对疫情,财政直达资金投向被规定为公共卫生等12个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及抗疫相关支出等。此次审计发现,一些地方直达资金投向不符合规定,比如投向招商引资和清偿欠款等领域。
为此,今年强化了直达资金监管,比如今年直达资金监控系统由数据追踪扩展到全程管理。
许宏才介绍,去年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直达资金监控系统,重点放在数据跟踪上,资金到哪儿了,分配了没有,拨付到使用单位没有,拨付到使用单位之后使用单位用了没有。今年增加了很多功能,实施一些全程管理,各个部门对于数据信息共享也做得比去年更好一些。
目前财政资金直达监控系统采取动态监控,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并通过建立实名台账能掌握被帮扶企业和个人受益情况。另外直达资金监控系统能对一些违规行为实时预警。
药方三是要加强督导、问责。针对一些地方直达资金下拨不及时等问题,财政部等部门强化督导。
许宏才表示,今年要加快直达资金下达落实。督促地方加快资金分解细化进度,及时履行备案程序,尽早将资金下达到使用单位,尽快形成实际支出,推动相关政策迅速落地发挥作用。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央财政2.8万亿元直达资金中超九成已经下拨至地方,各地区形成支出1.071万亿元,支出进度达到了41.5%,分别高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10.3个百分点,高出序时进度8.2个百分点。
由于一些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直达资金快速下拨导致钱不能及时花出去,暴露了“钱等项目”这一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宏才表示,财政部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要求地方提前做好项目准备,与其他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增加地方分配资金时间,允许地方调整资金用途等。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项目为基本单元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许宏才认为,通过改革和扎实的工作,“钱等项目”这个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魏强表示,审计署已将2021年直达资金审计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重点关注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快不快、投向准不准、使用合不合规、政策效果好不好,聚焦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注重揭露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违规将资金用于形象工程、楼堂馆所建设等典型问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