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陕西榆林沙地变良田 第三产业发展给百姓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2021-07-25 10:55:08 和讯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在陕西榆林当地借助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将数万亩的沙地变成了良田。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子乡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空中俯瞰,经过当地多年持续努力,毛乌素沙地已经得到了治理。现在,在沙地的表面覆盖着各种植被和农作物。其中,在绿色较深的区域,大多呈现圆形规则图案,有序地排列在大地之上。您可能会比较好奇,为何会呈现圆形或半圆形图案?其实这要从种植方式上说起。

这里原本是荒漠,通过外运黄土,让这里从原来的寸草不生变成了现在的生机盎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圆形图案则是和它的喷灌系统密不可分。这些大型的圆形农田,正中心是它们蓄水池的水源,喷灌系统以水源为中心点,像钟表的指针一样旋转灌溉,故而形成了圆形的规则图案。黄土的覆盖加上自动喷灌系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节约用水。除了这些自动喷灌系统可以照顾到圆形区域,在圆形区域照顾不到的地方,每一垅的马铃薯底下都有水管,水管上面又有水眼,这种喷灌系统最大程度实现了节约用水。

现在,在沙漠圆形农田上大多种植着马铃薯、苜蓿、玉米,三种作物每亩的年均收入大概在1000元—3000元不等。三种作物施行轮耕,苜蓿种植期限是五年,每年可以收割四茬,每次收割完苜蓿的根系就会停留在沙土中,最大程度实现防风固沙的作用。目前,这三种作物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尤其以苜蓿为例,从收割到打包成方形或圆形草垛,再运行到仓库进行储存,已经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机械化的加持带来的是规模增加,甚至是下游产业的发展。以苜蓿、玉米等饲料产业下游的养殖业肉牛、湖羊在当地都已经颇具规模。

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湖羊规模已经达到了10万只。具备了优势规模,目前当地正在考虑进行屠宰加工厂建设,甚至是牛肉、羊肉的深度加工厂,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周边的百姓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