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必须记住的历史性时刻。
202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徐工首次挺进三甲,位列全球第三。
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再度步入高位发展阶段;数十年的积累加上新一轮市场契机,让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作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的徐工,在徐工有限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的带领下,完成了跨时代的跃进。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经历数度磨炼。上一个5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进入有史以来波动最剧烈的时期,五年蛰伏于谷底的至暗时刻,徐工不改初心,坚韧、坚守、坚持,“我们从没有动摇过,从没有怀疑过这个产业的未来,我们挺过了最难的时候,才迎来了更好的现在。”王民这样回忆道。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徐工集团时,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当时我们把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于2020年进入全球前五,2025年进入全球前三。2021年,我们提前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徐工的产业精神、产业抱负、产业担当。”王民兴奋地表示。
2020年,徐工再次跨过1000亿元营收大关。全球产业一系列巨变和全新格局下,这次千亿之后的道路通向何方,如何走下去,是王民面临的考题。
当产业最高峰近在咫尺,徐工正在王民的带领下,开始发起一场“碾压式推进”和“高质量登顶”。“10年前,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还徘徊在全球10强之外,1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冲进了全球三甲。下一程,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会释放更大的势能。但是,无论什么障碍,什么困难,徐工都必须要克服。终极目标近在眼前,最后一公里就在脚下,我们必须要加速前进。这样我们才不辜负党和国家,不辜负员工,不辜负投资者,不辜负企业,不辜负自己。”对此,王民坚毅而自信。
在王民的规划里,未来三五年的徐工,不仅要成为一家收入规模居于世界领先的企业,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更要成为一家身负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崛起使命的企业。
全球产业,中国翻盘时刻
牵一发而动全球,中国工程机械对全球产业的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大。
2021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的销售额首次超过美国、日本企业,成为全球第一;而一直位居中国行业首发位置的徐工,则成功登堂入室,收获铜牌。
“上去了就不能再下来,必须站稳了。5年内,我们还要再往前进一步。”对此,王民为徐工,亦是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越靠近峰顶,路越难走,对此王民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但徐工手中已经积攒下不少筹码。首当其冲的,莫过于产品。纵观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徐工绝对是产品线最长,产品布局最为完整的制造商。在如此星罗棋布的产品中,能够将几大板块都带入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也非徐工莫属。2020年,徐工旗下11款主机产品,销量和销售规模都轻松拿下中国第一,其中包括起重机、水平定向钻、旋挖钻机、压路机、平地机,销量位居全球三甲,轮式起重机、水平定向钻居世界第一。
在“三高一大”产品战略指引下,徐工坚持创新驱动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13年磨一剑,徐工挖掘机械从零起步、艰辛摸索、自主创新,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体系,成套化产品系列和规格覆盖在国内行业最齐全,从1.5吨微挖到中小挖,成功研制出100吨级、200吨级、300吨级、400吨级、700吨级超大型产品,年销量从几十台到现在突破几万台,位居全球前五,并拿下了总价值近2亿美元的成套矿业设备批量出口大单,扛起引领中国矿业机械发展的大旗,打破了老牌跨国企业的长期垄断,成为徐工冲击顶峰的主力军。
海外市场也已经被包括徐工在内的所有中国主流工程机械制造商,视为战略突破的重点,其中脚步也在不断提速。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海外销售额占比只有区区2%-3%;十年后的今年,这个比例已经提升到20%-30%。但对于徐工而言,这个比例显然不能让王民满意,“5年之内,我们的国际化收入至少要达到40%。”
这样的底气来自徐工在全球越来越系统的布局。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徐工早已撕掉之前“简单出口贸易”的标签,构建了以出口、海外绿地建厂、跨国并购和全球研发“四位一体”的国际拓展模式。从落子到深耕,最近一场阶段性胜利的代表,是凝结种种艰苦、纠结但不改坚守与专注的巴西工厂。在历经数年的战略亏损后,徐工巴西基地终于迎来霞光。以巴西工厂为平台,徐工不仅成为当地市场的主力品牌,更是从此走向整个南美,成为整个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工程机械品牌。
在全球的棋盘里下棋,也是徐工不断强化创新的过程。借助巨大的内需市场,徐工在规模和产品上皆实现连续跳级,而随着全球市场和产业资源被打通,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平台,在徐工拔地而起。以技术创新、标准化、产品、质量技术、管理技术五大领域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系统,以产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为基础的三层创新体系,让徐工在世界级的“高端”、“大型化”产品上,不断冲破云霄。全球首创起重能力最大的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全球最大吨位XR800E超大型旋挖钻机,全球最大吨位XZ13600水平定向钻机,全球最高JP80高喷射消防车,亚洲第一高度DG100登高平台消防车,全球只有不到5家企业能够制造的700吨级超大吨位矿用挖掘机,全球最成熟的5吨级天然气装载机,全球领先的35吨级超大吨位装载机等,都让中国成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创新频发的新高地。“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徐工已经走过了跟进阶段,我们前面已经没有尾灯能跟,我们现在必须要创立自己的一套打法,在创新上实现完全的自主化,这样才能真正撬动固化已久的全球产业格局,实现中国工程机械问鼎世界的产业抱负。”不止一个场合,王民如此表示。
标杆性产品之外,对通用型产品的精雕细琢上,对国外客户的需求对接和满足上,徐工亦是于细微之处见真章。在突破海外高端市场的拳头产品——大型矿用平地机上,徐工在前后近一年时间,付诸了200多项各类技术改进,终将一款媲美欧美品牌的平地机,落地全球矿业巨头力拓的矿区。“无论在产品、创新还是业绩上,徐工都是一个绝对注重用户体验和效率效果的企业。特别是在做产品上,我们必须要把产品的每个细节都搞清楚,要知道我们的产品到底要干什么,到底要给谁服务,怎么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能扎扎实实地走上顶峰。”王民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回顾发展历程,曾经历的风雨坎坷让王民和徐工人深刻意识到必须靠“质量赢得尊严”。
“回归品质才能站在‘世界之巅’。”王民坦言,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强企、质量强省、质量强国的理念。要想翻身,必须先在产品的品质上先翻身,要想有尊严,必须在产品上先有尊严,通过几十年打造,走到今天无论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我们都大踏步、大幅度地走了出去,满足全球高端客户需求,这是我们多少年努力的结果。
在装备制造业,质量之路绝非浅尝辄止、简单模仿就能实现的,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决心。徐工结合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凝练创建、推广“徐工‘技术领先、用不毁’助您成功”质量管理模式,以“技术领先、用不毁”做成工艺品的徐工行动金标准,加快落地高质量发展。
王民表示,“技术领先、用不毁”的产品理念和“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一样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徐工质量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到理论的道路,直至实现我们的卓越,是具有徐工特色、文化和精神的,是具有工程机械产业“珠峰登顶”特点的,很鲜明地表达了要达到相关方满意,“助您成功”就是相关方。
如今,“质量”被每一位徐工人铭记在心里、抓实在手里,追求卓越已成为全体徐工人的习惯。从2017年到2020年,徐工“董事长质量奖”三届评选,人选个个树得起、立得住。从研发、生产到制造,人人扛起质量发展责任,盯紧质量发展目标,从理念宣贯、标准执行、模式实施到全员、全过程、全价值链落地,“技术领先、用不毁”在徐工扎根发芽,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还有一个全球产业变局最重要的时代节拍——智能化,徐工也没有错过。
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4.0,让智能化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新赛道。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竞争点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产品、技术之外,智能化——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制造体系的智能化,营销服务体系的智能化甚至客户管理、研发创新的智能化,成为企业决胜的关键。“徐工智造4.0”,走上这场新赛道。
在看得见的产品智能化上,徐工继续引领中国甚至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之先,输出技术领先,打造“用不毁”智能化产品。当前,已经投入应用的5G、无人驾驶压路机、装载机、矿山设备等,就是其中最好注脚。而在隐身于产品背后的制造体系上,徐工也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搭起了新标杆;融合精益制造的全球首条起重机转台结构件智能生产线,让徐工成为“世界最先进工厂”的代表之一,“在这方面,中国甚至已经领跑欧美。”对此,国外制造商亦难掩佩服。
在产业链下游——营销、服务和品牌打造环节,徐工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体系,也被一系列数字化工具打破,“更强调直接触达用户、聚焦用户,强调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反馈,包括产品针对用户需求的快速改进,以及用户价值的提升。”王民如是说道。
打破内卷,碾压式推进
千亿徐工,稳字当头。这是王民心态的真实写照,更可以视作他在数年前产业最低谷时期,“坚守战略”的升级版。
“过去十几二十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产业增长的第一曲线。现在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从第一曲线转到第二曲线,实现持续的、再次成长。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企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王民对未来这样理解。
如何成功开启新一轮发展?踏上又一条上升曲线?王民给出的答案是:打破内卷,务实前进。
受全球经济、疫情和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综合影响,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当下正处于最终格局稳定的窗口期,处于竞争最激烈的时刻,“内卷”在所难免。这表现在,一方面,随着综合型领军企业阵营最终确立,随着技术、产品、研发、创新、产业链门槛越筑越高,所有企业都在奋尽全力抢夺最后一线机会;另一方面,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近几年再度进入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参与者正在释放出更多乐观情绪。
价格战、放卫星似销量计划以及大概率会空转的新产能,是这种“内卷”最现实的投射;这在挖掘机板块,表现得尤为强烈。除了个别的头部企业赚钱外,多数制造商企业甚至流通环节的代理商,都处于“叫座不叫好”的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即便如此,依然不乏制造商,将年度销售目标和产能扩大数倍。
“越来越多动辄几百米长的生产线,内行一看,就知道败象已经出来了。这些都不是好信号。中国市场再大,也消化不了这么多的产品。新的产能过剩、持续的价格战,只会带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内耗和内卷。所有企业家都应该有这个意识,当市场进入新的调整期,未来几年所有企业的挑战是,怎么在存量市场甚至收缩的市场中,稳健发展,持续发展。”直面行业未来,王民说道。
临近波动,徐工已经做好了又一轮强势卡位的准备。“首先我们要稳住心态,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用一根筋的“登顶精神”,用对党忠诚、为国争光的初心,用坚定的信心、必胜的信念,走好每一步。另外,作为产业领军企业,我们必须有终局视野和终局思维,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工程机械产业新一轮竞争的本质,是创新、技术、产品、制造、服务这些系统能力。只有在这些方面,做足做透做扎实,才能赢在未来,赢在任何时候。”在王民看来,徐工的势能从来不可低估;上一轮动荡中,徐工用行动完美地证明了自己。
2013年至2016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有史以来最漫长、最冰点的低谷期,徐工独树一帜地高喊出“坚守”口号,于逆势中踏冰而行,推进一系列深刻的管理变革、质量变革、研发提升和产业链再布局;5年之后,徐工不仅成功突破中国以及全球高端市场,更在其中越战越勇。大吨位起重机、压路机、大马力平地机和矿用挖掘机等批量发往欧美澳高端市场,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重新定义了“中国品牌”的内涵,也让工程机械成为“中国制造”的响亮名片。
“下一个5年,在新一轮变革中,徐工已经从制度、创新和产品体系、营销模式、产业布局和品牌影响力上,做好了全面准备,下一步就是强势碾压式推进。市场红火,大家都好的时候不叫好;今后几年,市场平稳之后,能突围的,能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才是好企业;徐工就要在其中,证明自己。”王民坚定地表示。
激活内力,高质量登顶
2020年,巨象再度起舞。
徐工有限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投资者引进工作于2020年9月22日完成签约,共计引进募集资金210.56亿元。徐工混改是当年全国混改第一大单,也是近三年全国装备制造业混改第一大单,作为样板被纳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库。徐工的市场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这场几代徐工人持续推进的改革,我们酝酿已久、谋划已久的大事终于尘埃落定。”时至今日,王民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振奋,“未来充分激发内部动力的徐工,将向产业珠峰发起更猛烈的顶峰攻势。”
对于混改的本质,王民将其归纳为:顺应时代潮流,让企业保持机警,保持激情,保持战斗力。事实上,徐工一直在此不断尝试与行动。若干年前,徐工就开始大规模启用年轻人,推进组织再造。在企业内部很多场合,王民都明确地提出:持续改进机制,锤炼青年骨干层,打造系统创新平台,构建高端产品赛道,勇担产业报国重任。这些无疑是徐工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更推动了企业和组织的持续再造。整个过程中,徐工人力资源体系,从理念上完成了从“员工到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转变,把公司作为真正的职业生涯平台;而这恰恰是管理潜能的最好释放。
“相较于很多竞争企业,徐工绝对是个愿意给员工搭建成长平台的企业。徐工也会给我们试错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成长起来。”徐工内部员工这样表示。这是这样的机制,让徐工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内,核心骨干人员最稳定,企业文化最具吸引力、长期性、持续性的公司。“我们的员工都是最专业,最职业,最敬业的优秀人才,无论情怀和格局,都是业内顶级的。我们打造的就是一支本质健康的钢铁般干部职工队伍。”谈起员工,王民相当自豪。
如今,随着混改的推进,徐工利用机制上的重大转变,再度为整个组织赋能。在管理层面,新的管理层将通过市场化选聘;在决策层面,国有和市场化的战略投资者在董事会席位中都有体现,能够保证相互制衡,决策更加市场化;在激励机制方面,将逐步实施骨干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利润分享计划、职业经理人市场化薪酬机制,激励程度也和业绩紧密捆绑,实现技术人员和管理层的薪酬和贡献挂钩。
本轮股改中,徐工核心管理团队持股8.685亿元,涉及435名高管及业务骨干、核心骨干。“这是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在这个产业奋斗了几十年的管理技术团队,大家把身家性命与公司未来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是我们混改成功和未来目标实现的最大保障。”王民将他们定义为“徐工的中流砥柱和发动机”。他表示,未来发展前景的最大底气在于骨干团队对公司未来怀有坚定信心,必将带领徐工继往开来、在成功的基础上开启更大成功的变革,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随着公司冲入全球三甲,随着内部动力的释放,徐工未来的推进路径越来越清晰:既要在全球产业继续加速冲击峰顶,同时更要把视野向内,“高质量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期,对于徐工而言,增速不再是企业考量自身发展的唯一因素,包括利润水平、技术创新、产品体系打造、全球品牌影响力释放、产业价值引领等,将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2020年徐工进入全球产业三甲,我们提前完成了自己定下的目标。之后,整个管理团队思考了很多,也思考了很久。我们的共识是,下一步,在全球舞台,我们必须更扎实地发展,必须步步为营。全球赛道比中国本土市场,挑战更多更大,我们要对竞争更心存敬畏,我们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夯实基础。5年内,也就是‘十四五’末,我们要把营业收入翻番,利润成倍翻番,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两强。”王民规划到。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必须要进入冲锋状态了!”王民这样形容未来五年这场“作战”的感觉。(孙哲、刘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