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昨日,上海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了规划编制的相关情况。吴清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等支持指导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到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
“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
《规划》提出了6个具体目标,即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两中心”指的是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两枢纽”包括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两高地”即为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内地省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显示,上海在经济竞争力和资本活跃度两大评价维度均拔得头筹。今年上半年,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842.65亿元,同比增长7.7%,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20年末,总部设在上海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数量分别有30家、59家和34家,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当前上海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73家,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位,2020年上海辖区营业部总交易额排名全国第一,资本市场活跃度高。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伴随“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发布会上,吴清强调,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重点。近年来,上海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上海将加快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意见,率先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在临港新片区开展外汇管理高水平开放试点,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为上海对接国际高标准的金融规则体系开展立法探索。同时,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示范效应,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继续推进
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发布会上接受记者提问时,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说,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在最新一期GFCI金融科技中心专项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第二位。解冬说,“十四五”期间将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布局,更好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同时推动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完善金融科技监管协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
解冬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加大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构建良好的资管行业发展生态系统,紧紧抓住对外开放深化和金融科技应用两大发展机遇,加强金融法治、行业自律、政府服务这三项有力保障,重点培育资管行业“机构、产品、市场、人才”四大核心要素。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表示,“十四五”期间,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方面,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采取一些十分重要的举措。例如,以原油、铁矿石、粮食、橡胶等大宗商品以及在境外承包工程等重点领域,培育市场主体人民币结算习惯,在重点领域、重点主体内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点突破。同时,优化政策环境,更好推动“本币优先”理念落地。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上海证监局局长兼上海稽查局局长程合红指出,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要求,继续大力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提高发行融资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拟上市企业的质量和结构,通过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机构的“看门人”作用,让更多资本市场的“好钢”用到支持服务上海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刀刃”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