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出现紫菜包饭恐惧症!如何科学规避食物健康隐患

2021-08-30 09:47:49 《小康》杂志社 

中国小康网讯 众所周知,在韩国,紫菜包饭是人们最常吃的平价食品之一,最近频频曝出的食物中毒引发了大量民众恐慌,韩媒称之社会上最近掀起了一股“紫菜包饭恐惧症”。

近期,韩国频频出现与紫菜包饭相关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本周甚至发生了因食用紫菜包饭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引发了大量民众恐慌。引发网友热议。

食物健康隐患是老百姓(603883,股吧)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近年来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亦推出健康、养生类栏目进行科普。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了。举个身边的例子,父母的微信群或朋友圈中,相当一部分是食品安全、养生文章,暂且不讨论信息的准确性,这足以说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实际从历史上讲,我们古人的食品安全意识就比西方超前。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没有断层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很早就喝白开水。而喝生水的西方,单单中世纪的大鼠疫,就严重到几乎灭绝种族的程度。

西方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卫生条件改良、以及食品生产实现科学管理,在近代领先了我国一段时间。

我国在民国时期,城市卫生相对较好,但是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几乎深入不到农村。直到建国后,国家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爱国卫生运动”,这是几千年未有的科普大扫盲。由于在当时是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所以在农村贯彻得特别好。

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先后颁行并几次修订《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机制;在食品安全认证标准上与国际接轨,打出了一套“组合重拳”。

近年来,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显著提高。但就像前文说的那样,普通百姓的认识如果单单停留在看养生、健康栏目,转发朋友圈上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食品健康、养生类电视栏目,微信公众号文章带有极强的商业目的。它们会屏蔽一部分信息,放大另一部分信息,使老百姓的认识出现偏差。结果就是本来大家都很有食品安全意识,但脑袋里却灌满了某些“专家”、机构的一套说辞。

生产食品的商家在成分、配料表里也是大做文章。刻意制造噱头。举个例子,比如火得一塌糊涂的“酵素”,让凡是关注健康的人都认为是好东西。实际这是日本对“酶”的称呼。这种再普通不过的物质,被商家包装得很高大上的样子,还有很多自制“水果酵素”的攻略,无形中让人们吃进去很多风险。

再比如“反式脂肪酸”。大家都知道对身体有潜在风险,而商家会在成分表里换个名字,比如“精炼植物油”、“植物奶油”、“奶精”。让人们认为带有“精炼”、“植物”、“奶”的就是好东西,实则都是商家在偷换概念。

更有甚者,某些机构媒体过分夸大反式脂肪、饱和脂肪的坏处,而渲染不饱和脂肪的好处。实际“撇开量化标准的讨论都是耍流氓”。一味地摄入不饱和脂肪会照成营养不平衡。而过多地摄入则会增加肥胖几率。因为再好的脂肪也是脂肪啊!商业宣传往往误导大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比如“非油炸食品”、“高纤食品”。前者刻意凸显“非油炸”,但为保证其风味,其加工工艺会加入比油炸食品更多的油;后者强调“高纤”,却不告诉老百姓,为了口感好而加入了更多盐和糖。

以上举例只是冰山一角。老百姓单单有了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够。要更好的保护自己,还要擦亮“火眼金睛”,跳过一个个事先挖好的“坑”。同时,我们的科学工作者、食品行业人员对大众的科普还远远不够。信息爆炸时代,充斥着大量伪科学、伪知识。“去伪存真”的工作,应该是专业工作者和普通百姓共同配合完成的一件事情。

同时,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在食品安全上一定不能掺杂太多的商业考量,所谓“凯撒的归凯撒”,人们的健康儿戏不得,不是利益的筹码。在商业宣传的“度”上要拿捏得住。

食品安全问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一直存在,未来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我们不应害怕与回避。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我们在一步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人类也在一步步走向更健康美好的生活。(子华)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