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趋向激烈,多家厂商都不得不对旗下的产品进行全方位升级,其中也包括了对手机屏幕的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推着面板厂商加速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从而突破瓶颈,真正推动屏幕产品的更新换代,
“黑科技”解决高刷新高耗能难题
2019年以来,除了5G技术的普及外,手机行业的另一个趋势变化聚焦在屏幕领域——高刷新率的屏幕逐步在智能手机产品中普及。
一定程度上,高刷新率的手机屏幕与5G技术的到来也有所联系。网络传输速度的提升,催生了更高品质的视频、游戏内容,这也对显示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自2019年起,手机厂商开始尝试在最新的产品上搭载高刷新率的屏幕。当年5月,一加所发布的旗舰手机一加7 Pro,就用上了90Hz刷新率的屏幕。而在此前,一般的旗舰级手机产品刷新率大多为60Hz。
发展至今,高刷新率屏幕已经成为标配。华西证券研报就表示,搭配高刷新率的解决方案,从90H到120Hz或更高,会成为新的热点机型选择。
但与此同时,伴随着高刷新率屏幕而来的高耗电等问题,同样困扰着手机厂商和消费者们。对于面板厂商而言,如何优化高刷新率屏幕的使用体验,成为了下一个需要攻克的课题。
在2021 SID显示大会上,TCL华星首次展出了“全LTPS 15Hz~144Hz宽频显示技术”。这项技术的意义在于,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能够实现屏幕动态刷新率的智能切换,从而带来使用体验和能耗的平衡。
从大会上呈现的数据上看,与目前主流产品相比,TCL华星的超宽频显示在15Hz刷新率下的亮度抖动峰值降低4倍以上,最大亮度抖动小于0.5%,画面无闪烁现象。这就意味着用户在低频的使用场景中,可以不受画面闪烁等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地保证良好的使用体验。
而来自实验室的数据则显示,当应用在手机等小尺寸产品上时,15Hz较60Hz显示,功耗可降低12.8%,主流产品以10小时待机时间计算,综合待机时间可延长约1.5小时。
这也意味着,TCL华星的这一技术能够让手机产品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能耗水平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刷新率屏幕能耗过高的问题。
因此,当手机等产品搭载上这种显示技术后,进入不同的使用场景时,刷新率也会进行动态调整,如在语音通话或音乐播放等静态画面时,刷新率会对应降低,确保有效节约能耗。
此前,在2019年,TCL华星已经在首届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推出过一款能借助动态帧频技术实现30Hz-120Hz动态帧频切换的手机面板。如今的这项技术,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更新升级。
TCL华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得益于其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据了解,2020年,TCL华星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为12.6%,处于较高水平。
手机面板复苏,厂商如何应对新需求
在技术升级的背后,多样化的产品线为TCL华星站稳手机面板市场提供了基础。
在2021 SID显示大会上,除了“全LTPS 15Hz~144Hz宽频显示技术”外,TCL华星还推出了一系列领先产品,包括6.53英寸110% NTSC手机屏、6.3英寸超级全面屏、6.53英寸屏下摄像手机屏、6.67英寸AMOLED云卷屏、6.67”水滴形YIR3内折屏等。
从产品名称中可以看出,这些面板产品所针对的是不同形态下的用户需求。各家手机厂商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用户画像,取用不同的TCL华星面板产品,最终推出对应的手机终端产品。
市场调研机构IDC所推出的全球季度手机追踪报告显示,202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3.8亿台,比2020年增长7.7%。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增长,以及5G技术的全面普及,将会进一步推动手机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步发展。
全球屏幕面板近1200亿美元的市场中,最主流的下游就是TV和手机,其中手机贡献了超过30%产值。根据CINNO Research全球手机面板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市场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19.1亿片,同比增长2.7%。此前,在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中,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都呈现下降趋势。
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波动后,面板市场从2020年开始迎来复苏。当韩企、台企逐步退出市场后,这将为国内的面板厂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说产能是面板厂商在市场上竞争的基础,那么技术上的革新就成为了面板厂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推力。
华西证券在研报中援引立鼎产业研究网的报告称,目前全球手机显示面板主要产能供给仍以a-Si(非晶硅) LCD和LTPS LCD为主,在此基础上,LCD应用朝着几个维度发展,一个维度是不断朝专业显示领域拓展市场,另一个维度是在智能机显示应用方面通过不断创新来增加产品附加值。
对于TCL华星而言,推出像“全LTPS 15Hz~144Hz宽频显示技术”这样的革新技术,有助于它们进一步迎合智能手机产业对于面板技术应用的需求。
另外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进一步复苏和发展,围绕面板领域的类似技术革新将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