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观察|抄底阿里腾讯

2021-09-05 20:59:16 和讯名家 

  

  

  作 者 / 赛 文

  图片:网络、图虫创意

  来源: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

  2021年春节一过,阿里巴巴、腾讯等中概互联股就过上了“苦日子”。

  抄底,抄底,再抄底,可关灯吃面的投资者们每天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底?

  答案就要浮出水面。

  近期,二季度抛售中概股的海外投资机构悄悄回归,投资大佬段永平高调加仓,阿里、腾讯半年报形势喜人,“丐帮”日子有些盼头了。

  1

  悲观中的机会

  从蚂蚁金服延缓上市起,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明星企业便先后被卷入风暴眼。

  先是年初互联网巨头因为“二选一”垄断行为罚款百亿,后有“滴滴事件”引发有关部门重拳审查,再有“双减”政策把中概股整体带崩,期间还夹杂着美国证监会暂停受理中国企业IPO注册申请、重仓中概股的韩国人Bill Hwang爆仓、媒体对电子游戏“精神鸦片”的指控、行业反性骚扰浪潮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风波,中概互联企业就这样从最高点跌至了一年的低位。

  美股市场上,阿里巴巴从今年二月319美元/股的最高点一度跌至152美元/股附近,已经来到2019年以来的最低点;港股市场上的腾讯,从年初的757港元/股,也曾跌到412港元/股附近,六个月里跌幅接近40%。

  其他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中概互联股同样损失惨重,美团、拼多多、快手等,股价均惨遭血洗——快手年内跌幅超80%,拼多多跌幅超过60%,美团跌幅超50%,京东跌幅接近35%。二季度,海外投资机构仓皇出逃,大幅减持中概互联股,更是让整个行业被一种悲观的氛围所笼罩。

  在一片愁云惨淡之中,有人仓促断尾求生,有人却高调入场。

  最近陆续公布的买方机构的13F文件显示,不少海外知名投资机构已经着手加仓中概互联。

  高盛二季度买入了587万股阿里巴巴,持股数从2463万股增持至3050万股,阿里巴巴成为其第五大持仓股;富达投资集团旗下中国消费动力基金持有阿里巴巴股票市值3.82亿美元,持有股份环比增加1.85%;中国纵横基金第一大重仓股腾讯获增持6.89%,7月底持仓市值为1051万美元,第二大重仓股阿里巴巴获增持6.91%,7月底持仓市值为784万美元;高瓴二季度增持阿里巴巴57.8万股,持股数升至71.3万股。

  同样看好中概互联的还有段永平,8月4日,段永平发文称自己已经买入腾讯,并表示“再跌再多买些”。很快他就得到了这个买入的机会,18日再次透露抄底腾讯和阿里巴巴。

  ▲段永平发布博文

  段永平评价自己的操作:“商业模式好的公司,好的价钱总是有吸引力的。用十年以上的眼光看问题,会让问题简单很多。”

  从近些年的情况看,好公司确实不会被轻易打垮,它们有能力快速地从坑里爬出来。

  2018年,中国游戏审批暂停,让运营着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的腾讯股价一度下跌47%。但很快腾讯就迎来了“绝地求生”的机会,2019年游戏审批恢复,腾讯随即强力反弹,并在随后的两年里表现持续强势。

  美国互联网巨头在应对反垄断压力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

  2017年,欧盟针对谷歌搜索业务开出24亿欧元罚单。

  2018年,欧盟又以安卓相关问题为由对谷歌处以43.4亿欧元反垄断罚款。

  2020年10月,美国司法部和11个州宣布对谷歌公司发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其在搜索和搜索广告领域妨碍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这也成为美国政府近20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规模的反垄断行动。

  2020年11月,欧盟委员会对亚马逊提起反垄断指控,指控亚马逊滥用商家数据。12月,Facebook被发起反垄断诉讼,诉讼建议剥离WhatsApp和Instagram。

  反垄断政策升温,罚单接连不断,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们整体提高了研发投入,并从技术手段和业务布局的创新中,寻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

  谷歌早在2015年通过创办Alphabet,把旗下搜索、YouTube、其它网络子公司与研发投资部门分离开来。之后,谷歌将下一个成长点放在了AI的研发上,提出“AI first”,让AI贯穿了谷歌所有部门和公司,包括谷歌翻译等产品和服务都已经用AI算法重写。人工智能加持下,谷歌也得以在智能助手、无人驾驶、智能广告推送等业务上大展拳脚。

  亚马逊在云生态发力,不但创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其云业务的估值已经能与其主营的电商业务分庭抗礼。

  Facebook则瞄准了社交内容与新技术模式的融合,主推AR/VR设备与社交软件间的结合与互动,将目光聚焦于消费硬件领域,探索智能手机时代之后的新机遇

  于是,尽管美欧政府轮番打压,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公司股价却屡屡创出新高,从2020年至今,三家公司的股价分别上涨约77%、108%和75%。

  ▲谷歌的成长曲线

  因此,也许监管手段会引起市场一时的担忧,但同时也会激励巨头们探索新的路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眼下的问题便不成问题。

  在悲观情绪弥漫的氛围下的中概互联股,也应该看到这样的机会。

  2

  便宜的买卖

  在不确定性中愿意选择下注阿里和腾讯这些互联网企业,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在市场上实在太便宜了。

  阿里巴巴上半年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阿里巴巴集团收入为人民币2057.40亿元,同比增长34%,经营利润为人民币308.47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451.41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428.35亿元。而其在二手平台、社区零售、海外电商等业务上更是找到了盈利增长的机会。

  腾讯2021年上半年总收入为人民币2735.62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903.54亿元,同比增长46%。同时,腾讯多元化的经营也在带来回报,云服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视频、游戏、社交网络等业务均取得了大幅的增长。

  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在于,能够快速地运用商业模式的转变、业务重心的转移,找到新的盈利的增长点。对于多元化经营的超级巨无霸来说,游戏业务或是电商业务所遭遇的困难,是可以被其他业务所弥补的。

  连遭打击却依然很能赚钱,股价几乎跟2018年持平的腾讯、阿里自然称得上便宜。

  目前,腾讯和阿里的市盈率仅在20左右,这个数字已经接近2018年的水平,且仅约为亚马逊当前市盈率的三分之一。

  直到8月,索罗斯还在增持亚马逊,认为它是一笔划算的交易,那么现在中概互联的价格就显得非常谦虚又内敛了。

  3

  现在就入场?

  所以,现在的中概互联是不是已经见底了?此刻就可以入场吗?

  从短期来看,中概互联并非没有下跌的空间。

  目前,不同机构对中概互联的前景还有重大分歧。例如,贝莱德二季度大幅拋售阿里巴巴7403万股美股,减持近九成。在贝莱德投资组合中,阿里巴巴的占比从上季度的0.56%骤降至0.06%。“牛市女皇”Cathie Wood旗下基金ARKK已经清仓所有中概股。

  ▲Cathie Wood接受采访,谈到其对中概股投资的策略变化

  近期,一些互联网企业又遇多事之秋,同时,中国监管机构也正在考虑收紧“关键软件企业”的资格标准,减税政策向硬件倾斜。

  但从长期来看,高成长性、很能赚钱的互联网企业一定可以给投资者满意的回报。

  2021年里中概互联在股价上遭受的重创,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恐慌和悲观情绪所驱动。

  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都在努力地消化这种情绪。他们在多元化的经营中还在寻找着机会。

  在今年二季度,腾讯“其他收益净额”为208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所投资公司估值上涨带来145.8亿元的账面收益,而上年同期的其他收益净额为86亿元。

  整个上半年,腾讯投资成功收获了13个IPO项目,所持的投资组合的总市场价值达到了1.7万亿元,年内,投资活动已经给腾讯带来了400亿元的利润,几乎占到了总体利润的一半。同时,腾讯的投资触手已经遍布海外,其持有特斯拉约4%的股权、Spotify4%的股权、Snap和动视暴雪约5%的股权。

  8月20日,腾讯控股发布公告回购24万股,金额约为1.017亿港元。而就在前一日,腾讯控股刚刚回购18万股,金额约为7696.51万港元,这是2019以来腾讯的首次回购,这很可能意味着公司判断股价已经接近底部。

  阿里一边,多元化经营降低电商依赖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方向,淘宝天猫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已经降低至39%。而新业务则蓬勃生长:淘宝特价版活跃用户超1.9亿,闲鱼超过一亿,高鑫零售门店超230家,云计算业务收入增长29%,Lazada在东南亚的订单数量翻倍。8月,阿里巴巴也宣布了回购计划,回购总额达150亿美元,这是阿里巴巴集团史上最大规模的股份回购计划,也将创下中国企业史上的回购纪录。

  同时,这些企业也在努力调整自己。

  面对“996”的控诉,不少互联网企业陆续取消大小周。

  面对“精神鸦片”的质疑,腾讯升级了游戏审核,又首度公布了小学生用户流水占比:16岁以下未成年人在游戏收入中占比为2.6%,其中12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仅为0.3%,表示不靠未成年人赚钱。

  过去的四个月内,腾讯连续规划投入1000亿元资金,表态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增进社会福祉、助力共同富裕方面进行持续探索。

  9月,阿里也宣称将在2025年前累计投入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

  中概互联股的“腾讯和阿里”们,如果能够回答如何一边配合国家政策,一边完成自身成长的问题,作为投资者就不必太过恐慌。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