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升至第12位 这些指标值得关注

2021-09-22 06:52:08 第一财经日报  金叶子

  [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国家科技实力持续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在目标、战略及任务结构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其中,加强基础研究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

  作为评价各经济体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各国创新的风向标,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参考。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了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国延续了去年取得的进步,排名从2020年的14位升至全球第12位,并且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自2013年起,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

  另外,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中国拥有19个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和北京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北京(第3位)、上海(第8位)、南京(第18位)、杭州(第21位)、武汉(第25位)等排名均有所上升,且相比全球的科技集群城市,中国城市上升幅度明显。

  中国哪些指标表现突出

  GII以国际公私部门的81个指标集合为基础,2021年GII是以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个次级指数的平均值计算的,包括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七个方面。

  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情况下,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创新投资,这说明人们日益认识到,新想法对于克服疫情以及确保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增长而言至关重要。

  2020年的科学产出、研发支出、知识产权申请和风险资本交易在疫情前强劲表现的基础上继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衰退相比,研发支出在与疫情相关的经济衰退期间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从中国2019~2021三年GII报告排名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中国创新产出优于创新投入。今年中国创新投入排名第25位,高于2020年和2019年;在创新产出方面,中国排名第7,低于2020年和2019年。

  在分项指标方面,从创新投入看,中国的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与知识型工人等2项大类指标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阅读、数学和科学PISA量表得分,国内市场规模,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国内产业多元化,全球研发公司前三位平均支出,QS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分,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企业供资GERD占比等细分指标排名靠前。

  从创新产出看,中国的优势集中在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影响。其中,本国人专利、商标申请,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细分指标均实现全球领先。2021年,知识传播这一大类指标进步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这一细分指标持续进步,表明中国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2021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表示,根据2020年GII,随着一批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菲律宾越南——逐年在创新排名中取得显著进步,创新核心区域逐渐东移,这显示了亚洲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

  在刘华看来,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成长迅速并对此越来越重视。她说,“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比如在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有3项主要指标是涉及创新创造和知识产权的。“WIPO赞赏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的成就,非常看好中国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前景。”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宓之博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率先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复苏,把握住了后疫情时代创新发展的机遇。

  “从具体指标体现来看,知识和技术产出这个一级指标整体增幅最大,从2020年的55.1增长到了2021年的58.5,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直接跃升至全球第一。此外,市场成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相对仍受疫情困扰的欧美,率先恢复经济建设发展的我国占据了绝对先发优势。”张宓之说,相较这些优势指标,我们还有一些亟待提高的指标,例如制度和创意产出这两项,“更大力度、更贴实际的科技创新制度改革亟待突破”。

  创新指数提升的背后,是科技政策及创新体系的建设。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被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近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下称“草案”)进行了审议。本次科技进步法修改,突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草案明确,构建和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实施体现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技任务等。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国家科技实力持续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在目标、战略及任务结构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其中,加强基础研究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发展迅速

  WIPO总干事邓鸿森谈及今年的GII时表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向我们表明,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和生计造成了巨大影响,但许多部门都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特别是那些注重数字化、技术和创新的部门。”

  疫情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也涌现了诸多新业态、新模式。

  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增长较快。1~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7%,均保持较快增长。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较好。

  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回答数字经济方面的提问时表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4G网络,到8月底,5G终端连接数近4.2亿。在电子信息产业、信息通信业发展方面,到去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2.1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到8.2万亿元,电信业务收入达到1.4万亿元,这些数字和2012年比,分别是2012年的1.72倍、3.27倍、1.26倍。

  肖亚庆说,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到6月底,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3.7%和73.7%,比2012年分别提高29.1和24.9个百分点,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了50%。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十分强劲,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必将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

  中国信通院最新报告也显示,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美国数字经济蝉联世界第一,规模达到13.6万亿美元,中国位居世界第二,规模为5.4万亿美元。截至目前,中国31个省份已经基本出台了数字经济专项政策。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