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通过《昆明宣言》,将加大力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

2021-10-14 01:49:32 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13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正式通过《昆明宣言》。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在具体执行层面,《昆明宣言》承诺,将加快并加强制定、更新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优化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现有多边环境协定的合作与协调行动,以推动陆地、淡水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昆明宣言》还承诺,将增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COP15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资料图片

毫无疑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技术、知识共享和创新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马克平说,很多承担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如何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支持这些发展中国家更可持续地使用当地生物资源,这成为未来十年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的重要关键。

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10月13日晚,在COP15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昆明宣言》在全面回顾权威科学研究和国际进程的基础上,重申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以2050年愿景为目标达成的共识和高层对话成果,强调了应对全球环境危机与挑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表明了各方为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作出的政治宣誓与承诺。

赵英民介绍,《昆明宣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配套保障措施,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展示生物多样性价值,促进其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规划等领域的主流化,为各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基本保障和支撑条件。

二要完善环境法律框架,从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角度,推进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

三要针对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四要强调利益攸关方参与,鼓励相关部门和利益攸关方做出贡献,促进多边环境公约和国际进程的协同增效。

作为2021东盟轮值主席国,文莱初级资源与旅游部部长阿里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需要区域间的合作,更需要国际间的合作,需要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参与,通过跨部门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确保全球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昆明宣言》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宣言,强调了包括各缔约国、利益攸关方、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等在内的全方位参与。

伊丽莎白·穆雷玛强调,《昆明宣言》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具有监控性的新机制,这对架构非常重要,也是在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中被忽略的部分。

《昆明宣言》承诺,将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昆明宣言》本身展现了各国部长们的政治意愿和政治承诺,以及已经准备好采取行动的决心,这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

加大力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昆明宣言》还承诺,将增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在资金方面,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方呼吁并欢迎各方为基金出资。

此外,在步步逼近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面前,技术共享的需求也很迫切。

“近年,马尔代夫已经损失约20%的沿海土地。”马尔代夫环境、气候变化和技术部长阿米纳特·肖纳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在2030年实现零碳排放等目标,如果没有发达国家的支持,这些目标将不容易实现。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海洋知识有限的问题,把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分享给我们。”

随着现代技术发展,eDNA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可能性,而公平、公正的技术分享渠道和模式,有助于推动这一可能性在全球成为现实。

开普敦大学南非研究所主席瑞秋·温伯格强调,今天我们站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相互关联的关键交叉点上,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公平、公正地分享技术所带来的惠益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差异仍然是阻碍全球充分参与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先进技术的共享还需要匹配执行人才等应用能力建设支持。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爱民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应用到保护工作里,对一线保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比如我们在保护区周边建设的SMART智能巡护系统,可以让巡护员在巡查保护区的过程中通过手机APP采集动态数据,再上传到服务器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王爱民表示,但智能巡护系统的高效运转,需要巡护员熟练操作手机APP并及时分析后台数据。“目前我们在数据分析方面的技术力量仍然非常短缺,这也降低了实际工作效率。”

除了支持先进技术共享,《昆明宣言》还强调重视生态保护区原住民的技术和文化。作为地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合理利用原住民的技术和文化成为落实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

“其实当地人有很多好的保护模式,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去参与、去了解的,我们开展物种保护工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跟当地人合作,尊重他们的文化,同时学习和借鉴当地很多好的保护经验。”王爱民表示。

“在物种保护方面,政府是主要行动者,但是光有政府是不够的,生态保护、物种保护一定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缺乏全民参与的保护行动时间或资金成本都会很高。所以我们要注重当地人参与,鼓励社区、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培养和增加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王爱民说。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马克平表示,原住民具备的许多传统知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不能忽视所谓的“低技术”,通常是低技术在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将低技术和高技术相结合,使得技术从科学上可行,经济上也能被接受。

瑞秋·温伯格同样强调,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所有知识体系在促进创新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目前(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创新方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推动这些技术和创新在适当的时候与现代科学融合”。

(作者:郑玮 编辑:李博)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