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0年9月12日拍摄的港珠澳大桥(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新华社广州10月21日电 题:湾区立南海 当惊世界殊——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谱写“一国两制”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吴涛、苏万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来,大湾区不断加快硬、软联通,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不断向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今年9月出台的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方案,是中央着眼于新时代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作出的重大部署,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可期待的未来,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矗立在南海之畔。
这是9月8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天地换新颜:从“一张白纸”到满眼繁华
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横琴岛,如今已是大道纵横,高楼林立;曾经荒野滩涂、一无所有的前海,如今已是交通往来,满眼繁华。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日新月异的缩影。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8000多万人口,2020年创造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在全国经济区域版图中可谓举足轻重。
风帆高张,巨舰疾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快速推进,成果喜人。
如今,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9月28日,广州地铁18号线开通。这条“粤港澳大湾区最快地铁线”的最高设计时速刷新了全国纪录,将广州市中心到南沙的时间从一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正准备到南沙工作的王利说:“市中心到南沙的通勤不再是障碍,可以不用搬家重新租房了。”
伴随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还将进一步让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更密切。
如今,湾区内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制度之异”正变为“制度之利”。以三维地籍为核心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推行贸易收支便利化首批试点、实现“中国前海”船籍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落地……截至7月,前海累计推出6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超过50项;在全国率先发放“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发布首部临时仲裁规则、率先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横琴累计推出逾620项改革创新措施,逾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考察广东时的重要指示,指引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道路上不断大胆探索,突破创新。
今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不仅地理空间上为前海合作区增量,还在体制机制创新空间上为粤港澳大湾区扩容,必将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将大湾区建设推向崭新未来。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携手开新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粤港澳三地新的重大机遇。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探索。
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对大湾区建设作出指示:“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广东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全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陆续推进。10月16日,经27小时连续施工作业,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13管节完成沉放对接,至此沉管隧道建设完成近半。广东交通集团表示,工程建设正稳步推进,桥梁工程方面主桥桩基、承台已全部完成,岛隧工程方面东、西两端建设正有序开展。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全长约24公里,其中海底隧道沉管段长约5公里。
一批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正不断推进。2020年10月,深圳开始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40个事项已实现任务过半。截至今年7月,广州已落实白云机场(600004,股吧)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现南沙、黄埔等口岸进出口货物全年24小时通关。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排头兵,广东将两个合作区建设作为服务‘一国两制’大局的战略抓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的战略平台,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说。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面实施。粤澳合作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这片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个崭新平台载体加速打造。截至目前,横琴累计孵化超过600个来自澳门的创新创业项目,已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在横琴设立分部。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在特区立法会作2021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时说,按照中央的部署,扎实做好深度合作区方案的落实工作。用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打造结合“两制”优势、与国际规则高度衔接、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服务国家开放的创新合作区。
9月17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成立,粤澳深度合作区进入了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香港正大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期内的第五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将实施《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把香港北部改造成活力十足的地区;构建“双城三圈”的发展格局,以促进深港密切合作。
“双城”即香港和深圳,“三圈”则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这显示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强有力信号。”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说。
这是2018年10月25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扎根在湾区:青春好逐梦,风景更壮丽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百姓“心联通”汇聚磅礴力量,是大湾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25岁的香港流行音乐创作歌手丁政凯是一名“双城人”。从2019年起,丁政凯便经常往返粤港两地工作。2020年底,他在深圳建造了一个包含表演场地和音乐排练室的流行音乐空间。“粤港澳大湾区让我的工作事业得到了延伸发展。”丁政凯说。
越来越多港澳青年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学习、就业、生活。截至今年9月,仅前海企业就吸引3652名香港籍人才,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524家,其中香港团队245家。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截至7月底,广州已累计认可港澳职业资格(工种)32项,批准60名符合条件港澳居民以律师身份在穗执业。
10月15日,“金湾杯”第八届“创青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香港青年、朗思传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许可和他的创业团队以激光精确探测气体技术产品获得二等奖。“粤港澳大湾区有制造业和零部件供应链的优势,在这里创业大有可为。”许可说。
从澳门家中出发,花3澳门元乘公交到横琴口岸通关,几十分钟后就来到位于珠海横琴的律师事务所,一步一脚印,澳门“90后”张思远在每日通勤的路上耕耘着自己的职业梦。
“大湾区正蓬勃发展,我能学到更多东西,看到更多风景。”张思远说,不久前自己通过内地的司法考试,正摩拳擦掌,相信可以在大湾区一展身手,实现梦想。
三地融合态势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勃勃生机和创新活力。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深圳-香港-广州作为一个都市区单元,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榜上名列第二,超过美国硅谷所在的圣何塞-旧金山地区。
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了“心相通”,增强了向心力。在丁政凯看来,过去常说香港让内地的朋友了解世界,如今祖国的发展、大湾区的建设,让港澳青年看见了一个新世界。“维多利亚港美丽,跨过深圳河,风景更壮丽!”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珠海市区、横琴以及远处的澳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横琴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中铁十一局轨道焊机在焊接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最后一个钢轨接头(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从深圳北站开往香港西九龙站的G5711次高铁列车乘务员展示纪念牌。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这是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站(2019年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这是2020年8月26日拍摄的深港间第七座陆路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2020年7月14日,创业者吴以航在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为学生上培训课。“80后”吴以航是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会员,2019年,他进驻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成立蓝点教育技术(广州)有限公司。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9月1日,在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一(15)班,首批“事业编”的港籍教师黄晓蕾在英语课上与孩子交流。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