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徐美慧)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91天。今日(11月5日),新京报记者来到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进行体验、采访,了解运动员住宿的具体情况。
2021年11月5日,冬奥村外景。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据悉,今年11月20日和21日,北京冬奥村将进行压力测试。
北京冬奥村将于明年1月23日预开村,1月27日正式开村,2月23日闭村;冬残奥村于明年2月23日预开村,2月25日正式开村,3月16日闭村。
今天,新京报记者来到冬奥村实地探访,来看运动员们将怎么进村、怎么住以及怎么“玩”。
2021年11月5日,冬奥村内部道路指示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冬奥村:为每一位居住者营造温暖的“家”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副处长宋嘉业介绍,北京冬奥村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由20栋住宅组成。
赛时,北京冬奥村居住区将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保障服务。北京冬奥村包括居住区、运行区、广场区三大功能区域。
在居住区,北京冬奥村可提供2338个床位,冬残奥会期间约1040个床位。
运行区主要为代表团注册、办公、安保、礼宾等功能;广场区则是提供了一站式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
实际上,早在申办冬奥会时,北京申冬奥代表团就提出了“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
宋嘉业介绍,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公寓设计充分遵循这三大理念,本着对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坚持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居住者营造温暖的“家”,打造冬奥健康家园。
2021年11月5日,记者在冬奥村下沉广场进行探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他表示,北京冬奥村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引入了健康建筑的全新理念,竭力打造低碳建筑,通过对居住者的身、心和健康作为核心,对居住的安全性,健康性和智慧性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为运动员营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打造冬奥健康家园。
未来,北京冬奥村将被打造成新时代引领性的健康居住社区。
此外,北京冬奥村全部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按照我国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进行建造,几乎涵盖了当前所有的节能建筑标准,通过冬奥会推广北京“健康建筑”新理念、新技术,未来造福于市民。
据了解,今年11月20日和21日,北京冬奥村将进行压力测试。
2021年11月5日,广场区的下沉广场内设有银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场馆运行团队广场区经理瞿嵩明介绍,压力测试期间,将进行全要素的演练,包括居住区、运行区、广场区等都要模拟赛时状态,商户均需到位,进行能源、服务、闭环管理疫情防控等测试。
“我们会根据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让整个冬奥村的服务更加完善和到位。”瞿嵩明说。
冬奥村怎么进?
运动员抵达冬奥村第一站——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代表团接待中心
从北京冬奥村北门入内,右手边即是运行区,赛时承担各代表团注册、安检、礼宾、媒体接待的功能。
一层颇为宽敞的大厅是代表团接待中心,也是运动员和随队教练入驻北京冬奥村第一站报到的地方。
这个代表团接待中心便是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外观上红色的砖墙、银色的钢结构,呈现出传统工业风。
据悉,为了秉承“节俭办奥”理念,这一片区域由原北京第四清洁车辆厂厂房15栋既有建筑进行翻新、改造而成,在尽可能地保留原老旧厂房既有建筑的基础上,翻新了1.26万平方米的外立墙面。
同时,室内进行了装修,并重新铺设了全运营区的水、电、燃气管线。此外,每栋建筑之间新建了“暖廊”:全透明玻璃幕墙的设计,能达到采光保暖作用。
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代表团接待中心经理赵玉艳介绍,运动员在门口安检完,在接待中心大厅完成注册、激活,报到后即可入住居住区。
赵玉艳介绍,运行区还将专门设置行李存放区,为运动员报到提供便利;设置小会议室,方便代表团集体领取证件等。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冬奥村还投用了多个智能机器人,机器人主要在村长办公室、代表团接待中心大厅、餐厅以及北京小屋进行应用和展示。
2021年11月5日,代表团接待中心的引导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在迎接代表团首站的代表团接待中心大厅,语言服务和导航机器人将为各国代表团提供导引相关服务;在村长办公室,双臂协同机器人将为宾客们提供沏茶服务;餐厅设有智能引导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多个种类的机器人,还配备了智能餐台、智能取餐柜等设施。
冬奥村怎么住?
智能化设备多、无障碍细节尽显人文关怀
完成注册激活后,运动员即可入住公寓。居住区分东、西两区,由20栋公寓楼组成,橘黄、银白两种颜色的公寓楼错落排列。
北投集团冬奥村项目部项目经理屈晨介绍,公寓楼的设计理念来自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形式,20栋建筑围合成6到7个合院,其中,有2个比较大的院落,其余两三栋楼各自组成小的院落。通过围合和开放的空间变化,形成“楼楼有园、户户有景”的社区归属感。
屈晨介绍,冬奥村居住区中很多元素的设计都同样彰显着中国文化,体现出奥运文化和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其中,两个大院落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国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图卷《冰嬉图》,加上其他的景观植物,营造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赛时,18栋公寓楼将投入使用,其中东西两区各启用9栋。届时,可提供客房2234间,最大床位可达2338张。冬残奥赛时只启用西区9栋公寓楼,可提供客房1040间。
居住区公寓分为4个户型,135㎡、165㎡、190㎡、220㎡。
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场馆运行团队居民生活服务经理李彬介绍,以190㎡的公寓为例,共有2间卧室,1间会议室,1间办公室,3个洗手间,1个客厅。
公寓楼里分为不同的空间,普通的卧室就是运动员空间,以及团长卧室兼办公室、会议室,有些功能空间存在,满足除生活外各国代表团开会、协商空间功能。
记者走进西区一间样板间,直观感受便是“细节到位”以及“智能化程度高”。
进入样板间,记者发现整个房间干净整洁,白色墙壁、暖色窗帘、天青色床头,浅色复合木地板与深色家具的配合,使公寓内部整体十分温馨。
2021年11月5日,冬奥村的房间环境。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每间卧室配有床、床头柜、衣柜、衣架、台灯等,所有按钮和插座都是低位设计,紧急按钮设在床头柜上方显眼之处,如遇突发情况可一键呼叫,信息直达中控室。
李彬介绍,为了让运动员在赛时的睡眠得到保障,运动员们睡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不仅舒适结实,床的形态还能调整。在工作人员的演示下,每张床均可使用遥控器调成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的4种模式,在不同使用场景下为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此外,床尾还为有加长床需求的运动员准备了床尾凳,使得整个床的长度能达到2.2米,甚至2.4米。
李彬介绍,考虑残障运动员的需求,所有房间均设立了完备的残疾人设施:室内门采用带有把手的平移门;无障碍卫生间地面为防滑地面,设置两侧有安全抓杆的坐便器,洗手盆为高度800mm的台式洗手盆;无障碍淋浴间设置了安全抓杆和淋浴凳等。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转换期间,每张床的床脚将进行拆卸,床的高度降低30厘米。
2021年11月5日,冬奥村房间内的无障碍卫生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此外,针对冬季比赛运动员装备大的特点,房间内还配备了专门的储存空间,方便运动员摆放装备。而衣柜也采用了推压式开关门设计,开关自如,方便使用。
据了解,赛后,该居住区将转换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
冬奥村怎么玩?
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
除了运行区、居住区,北京冬奥村还外设广场区。
据了解,冬奥会期间,各国代表团的旗帜将在这里展示,休战墙签名也将在这儿举行,营造出浓浓的奥林匹克国际大家庭氛围。
广场区域地下,则有着28处生活服务空间,涉及餐饮娱乐、商业服务、文化体验等多项内容,这里是运动员、随队官员和媒体进行交流互动的主要区域。
北京北投商业地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晓东介绍,在疫情防控闭环管理的条件下,广场区将作为运动员娱乐、休闲、购物的重要场所,为他们提供各类优质的服务和保障尤其重要。
赛时,运动员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一站式”的生活服务,包括冲印、干洗、花店、书报亭、旅行社、美发美甲、便利店等7种业态。此外,广场内还设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等展示区。
许晓东表示,冬奥会赛时期间,正逢春节和元宵节,北京冬奥村广场区将结合冬奥主题和冰雪元素,举办汉语学习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体验活动。 除此之外,“北京小屋”将主要展示科技冬奥元素和冬奥村的智能人居服务。
据了解,赛后,广场区域将引进其他商户,引进电影院、室内冰场等,未来将成为服务周边居民的商场及写字楼。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