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在未来1~3年进一步丰富‘国产化’产品组合,覆盖全业务领域以及包括高端产品在内的全产线。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进博会平台展示的这些明星产品源自中国指日可待!”
日前,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上,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李涛表示,“赢在中国,对飞利浦全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进博会成了大量外资企业在华战略升级和调整的见证——不断加速和加深的本土化,是除“双碳”之外的又一主流元素,也是跨国企业在应对全球疫情、原材料供应短缺等多重挑战下增强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策略。
高度本土化
作为连续四届进博会最大的日化行业参展商,欧莱雅集团于今年3月正式宣布将上海升级为集团的北亚区总部,进一步拓宽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和产品矩阵。目前,中国已成为欧莱雅集团旗下巴黎欧莱雅、兰蔻、赫莲娜、YSL等七大子品牌的全球第一市场。
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CEO费博瑞在进博会上表示,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进一步释放国内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并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市场之间的交流互动,而“欧莱雅将中国作为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主场”。在上海总部升级后,欧莱雅将以上海及中国为立足点,激发北亚区域潜能,挖掘新的增长机遇。
就在此次进博会开幕的一周前,资生堂集团于10月27日在上海奉贤设立的研发中心正式启用,这是该公司在全球布局的第8家研发中心,也是在华设立的第3家研发中心。这意味着,资生堂集团在上海布局的研发中心数量与日本本土相当(均为2家),这家跨国美妆集团对于在华本土研发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显然,前来参展的外资巨头所看重的,远不仅仅是中国庞大的进口市场。大量在展台上打出“深耕中国40多年”标语、亲历中国入世20年变化的它们,经历了技术换市场、资本与市场融合、本土伙伴关系布局等阶段后,正在抓紧新机遇,成为与中国共生关系和共赢格局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从进口到本土生产,再到本土设计、本土研发,是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布局的明确规划。
把中国总部设在上海的飞利浦,不仅在中国拥有全球四大生产制造基地,而且还拥有多个研发基地。李涛表示,位于苏州的飞利浦医疗影像中国基地,就是公司“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实践,集研发、生产、培训于一体,是飞利浦在全球唯一一个综合性的影像产品基地,专门开发和生产符合中国本土乃至全球市场需求的影像系统。
李涛提出,他们正和总部紧密沟通,把一些业务的全球总部设在中国,同时整合全球与本地资源,在中国布局产品、系统、软件三大中心,以提高本土的创新能力。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近年来也陆续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设在了上海。在今年的进博会上,连续多年参展的他们在现场展示了精准医疗的完整解决方案。
生物梅里埃公司公共事务与市场准入副总裁卢国萍告诉第一财经,公司致力于本土的可持续发展,向中国市场提供微生物、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的自动化检验仪器、分析软件和试剂的全面解决方案。其中,有不少是“中国定制”,比如根据中国医生的用药习惯研制的中国定制药敏卡。
近年该公司持续加快本土化的步伐。2018年,收购了苏州长光华医医学工程有限公司,2019年,在苏州高新(600736,股吧)区投资4.6亿元建设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
“什么叫深耕中国?主要体现在是不是输入新技术、建立研发中心,也包括培养中国的人才团队。”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告诉第一财经,该公司已在中国建立5个研发中心,按照计划,2014年~2022年这8年间的投资额将是2014年前20年的两倍,贺利氏大中华区主导的项目,还长期帮助在中国培养人才和领导团队。
作为进博会唯一以航空产业链为主题的配套活动,11月8日举行的IASC国际航空产业链领袖峰会上,波音公司亚洲供应链副总裁柯睿博(Craig Abler)表示,要实现产能的翻倍增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波音公司接下来将培训更多本土供应商,并对公司在中国的生产和创新中心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以持续改善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与中企“混血”创新
随着中国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站上全球化的舞台与跨国巨头同台竞争,也让长期扮演领导者角色的外资巨头,有了更多本土化创新的支撑。
在技术装备展区,不二越今年展出了5款“混血儿”,也就是和中国高科(600730,股吧)技企业一起合作研发的产品。比如和上海蓝沙生物合作研发的核酸检测样本移液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及和常州微亿智造合作研发的自规划、超高速柔性飞拍机器人。
“我们每年都会有新鲜血液进来。”不二越(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机器人事业中心营业总监刘晓兵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高科技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这些年来快速增长,因此合作会是一个最理想的方式,中国不可能一直依靠纯进口。
不二越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销售,而中国是其海外最大的市场,占比约一半。除了订单,进博会作为一个综合展会,带来的最让不二越看重的,是跨行业的客户。
“中国市场的包容度太大了,需求五花八门,不管你来得早还是晚,只要下功夫就肯定能留下,没有一家可以独占中国市场,所以非常有魅力。”刘晓兵说,不二越非常强调“产地产销”的概念,尤其是机器人的应用开发,都是放在中国,跟着客户的需求一起做。
“受益于进博会,中国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20年,卡赫的中国市场业务同比实现了40%的增长。”德国深度清洁专家卡赫中华区总裁唐晓东告诉第一财经,他们在中国设立了销售总部和制造总部“双总部”,并在2020年增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新建了全自动洗车设备的生产基地,接下来还考虑在中国设立研发总部,“以前主要是借中国制造向全球输出产品,现在中国的互联技术在全球领先,因此希望通过中国研发来反哺全球市场”。
“双碳”强化本土化驱动
在中国的“双碳”目标下,在华跨国企业本土化迎来了更大的契机,也有了更强的动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更大程度的本土化,既是机遇也是必经之路。
在IASC国际航空产业链领袖峰会上,探讨民航产业的减碳方案时,空中客车中国和东亚地区采购负责人恰佩(Alexis Gonzalez Chiappe)表示:“空客的机翼都是在天津交付中心组装的,让整个供应链都在中国,这是我们希望继续走的路。从原始的铝材到最后机翼组装,整个都在中国,可以帮我们避免跨大陆的部件运输,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当地实现完整交付。”
泰雷兹集团也看到了绿色本土化的必要性和机遇所在。泰雷兹北亚区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贝杰鸿(Jerome Bendell)告诉第一财经,公司致力于通过创新的绿色技术及解决方案促进航空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2027年,中国的数字经济预计将占全国GDP的一半左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泰雷兹多项关键数字技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外资在华战略的趋势体现在近年来的数据上。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宗长青在此次进博会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吸收外资实现较快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其中,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实际使用外资1717.5亿美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29.4%,占比从2015年的12.2%提高至2020年的28.6%。
2020年,中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分别为0.3%、24.5%和75.2%。从行业门类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上述7个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90.8%。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27.6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比达28.6%,较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作为外资最青睐的目的地之一,截至2021年6月底,上海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达49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2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