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奇,是40公里赤水河谷幻化百年酱香。
有一种神秘,是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
还有一种财富,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拜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所赐,茅台从赤水河畔3家小作坊起步,成长为全球市值第一的烈酒企业,不仅书写了一部香飘世界的企业传奇,也书写了一部人与山水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
2021年第三季度,营收255.54亿元、利润126.12亿元,品牌价值达到10100亿美元……茅台最新跃动的数据,就是“两山论”最生动的诠释。
从绿化厂区到绿色转型,从保护生态到绿色发展,70年来,茅台刻下一个又一个坚定的绿色脚印,创造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绿色奇迹,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道所向,逐绿而行。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一段新的征程又已开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实践基地和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
茅台逐绿,这是生存之道,更是发展之道。
绿色基因:厚植环保基底 打造最美窗口
群山间,阳光反射下的赤水河碧波荡漾;茅台厂区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车间里,制酒工人挥汗如雨……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画卷。
翻开茅台辉煌70年的发展长卷,对生态的精心呵护,是茅台前行中最为执着的坚守。
建厂初期,茅台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生态文明的理念还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时,厂里就成立了绿化办公室,专职负责厂区绿化。
茅台人至今记得,1993年的春天,时任厂长邹开良就专程到一个林场,向林主选购了松、柏、杉等树苗50多株,当年栽植后,成活40多株。
如今厂里已有2000多株小叶榕树,这些树沐浴着赤水河的风、茅台酒的香,长势茂盛,已成为厂区内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
在茅台,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厂区里的树,只可以修枝,不能砍伐。这一规矩从未改变,茅台不断厚植绿色基底,扩大绿植面积。
数十年过去了,茅台的历届领导将生态环保的接力棒一茬一茬传下来,带领全厂职工一起干。
2021年3月11日至12日,在全国第43个植树节来临之际,茅台在厂区内开展2021年“茅台共青林”义务植树活动,茅台高层和一线员工纷纷卷起袖子,为茅台植树增绿。
这项活动至今已开展6年,上万名茅台青年员工累计植树3万余株,建成“茅台共青林”面积约140亩。
这些年,茅台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区绿化,还对赤水河西岸荒坡进行绿化修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茅台集团为河堤修建和绿化所投入资金已超过2亿元。
现今,茅台厂区内种植的本土树木花草种类繁多,厂区绿化总面积达143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0%以上,用“绿色工厂”“花园式企业”来形容茅台酒厂是丁点不过份的。
但光“绿”还不够。茅台人正在谋划,将厂区绿化与茅台文化相结合,以紧扣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茅台传统酿造工艺为主题打造“公园式企业”,实现“厂区”变“景区”的美好愿景,打造文化茅台的最美窗口。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对绿色的执著追求,换来了满园秀色,更让茅台赢得了一顶顶“生态桂冠”——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绿化先进企业称号,“绿色名片”越发悦目,绿色底色更厚,生态颜值更佳。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70年岁月变迁,从绿化厂区到绿色发展,茅台人对于“绿”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只是厂区绿化,而是要低碳、要减排。这些年,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在生产、生活、观念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深刻变革。”茅台高层这样说。
本世纪初期,茅台正式提出了“绿色茅台”的发展目标,并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区环境治理,废水处理站、垃圾处理场、废气废水在线监测系统、新老厂区污水综合治理管网等等,无一不显现出茅台人践行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污水进,清水出。跟随工作人员走进茅台中华新区一期污水处理厂,高效的污水处理成果让人惊叹不已:进水、出水、矿泉水,3个水杯放在一起,浑浊的污水十分抢眼,而另两杯水同样清澈、难分彼此。
这些年,茅台先后投资4.8亿元在厂区内建了5个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后都能100%达标排放。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茅台人的选择。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走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
绿色转型:破旧立新 转型升级
2014年,茅台斥资1.26亿元启动了“煤改气”技改项目,原有煤气锅炉全部淘汰,建成燃气锅炉520吨,每年可减排6800吨二氧化硫,2450吨氮氧化物、73万吨二氧化碳。
这一串数字的意义,相当于每年再造3万亩森林。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茅台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8.63%。
污水达标排放,水更清了;燃煤改燃气,天空更蓝了。收益更是显而易见——茅台酒的生产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左右,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
但茅台人并不满足,“绿色”的决心是要高于“达标线”,就是在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升级,破旧立新,探索和践行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形成高效节能的绿色生产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总投资4.3亿元的茅台本部制酒车间冷却水循环利用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全厂区30个制酒车间、760个班组全部实现冷却水循环利用,大大降低茅台酿酒生产的取水量和排水量,每年能少取水400万吨左右。
2021年8月,贵州省首届“生态酿酒企业”授牌仪式上,茅台集团旗下的贵州茅台(600519,股吧)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同获5A级“生态酿酒企业”的称号,可谓是对茅台一直以来坚持绿色发展的肯定。
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白酒行业领军企业,茅台正全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绿色转型,在奋力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中展现行业龙头担当。
在赤水河源头生活了大半辈子,68岁的云南省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村民常吕共,没事总爱沿着河道周边转一转,河面不干净,他就要去清理,有人向河里扔东西,他也会一把拉住。
“不向河道内投放垃圾,排放污水、粪便,一字一句,写得清清楚楚。”在他家的房屋外墙上,张贴着一张《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这是经过村民会议表决通过的。
这里的老幼妇孺都知道,赤水河非常重要,保护这条河水容不得半点马虎。
源头地人民世代的守护,成就了上游的绿水青山,更成就了下游的金山银山。
饮水思源,2018年6月,茅台携手赤水河沿岸酒企共同发起“走进源头·感恩镇雄”公益活动,以“2400万现金资助+广告精准扶贫”的方式,助力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镇雄县脱贫攻坚。
作为赤水河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大受益者,茅台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深切的自觉和责任感,“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赤水河”,成为全体茅台人共同秉持的信条和一致承诺的行动。
多年来,茅台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主动融入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发展大局,以最大的力度,开展赤水河生态保护,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茅台对生态保护投资的总额数十亿计。从2014年起,茅台决定每年出资5000万元,连续10年累计出资5亿元,专项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而这仅仅是茅台对赤水河的承诺之一。
这些年,茅台努力推动各相关方齐心聚力保护赤水河,全力推进地方立法机构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将“水、空气、土壤、微生物、文化遗产、规划建设”等领域作为重点立法保护对象,更好地保护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
2021年7月1日,川滇黔三省作为我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下好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一盘棋”,助推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合力,共抓大保护的新格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绿色屏障。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赤水河贵州段16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出境断面水质维持在Ⅱ类以上,高于国家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茅台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使赤水河获得了新生,茅台也通过艰苦的努力使全社会明白:赤水河生态环境底线不可逾越。
绿线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月24日,贵州茅台临时股东大会,茅台高层在谋划“十四五”发展时,不止提到“巩固中国白酒头部领军企业地位和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地位,打造成为中国500强第一方阵企业和省内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出的绿线发展更多强调的是:生态,生态,生态。
“绿线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保护好茅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茅台的决策人清楚,企业所在的赤水河,尽管得天独厚,但承载能力始终有限——旧有的生产增长模式,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这对倡导绿色、健康理念,对优良生态环境高度依赖的茅台而言,走常规的发展道路显然不行。
事实上,进入工业时代的茅台酒厂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始终一以贯之。从建厂初期的年产75吨,发展到1000吨,再跃升至10000吨、20000吨,直到如今的56000吨年产,茅台的发展壮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能叠加,更未以牺牲周边的生态环境作为代价。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紧紧围绕贵州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试验平台的建设定位,茅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主动扛起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实践基地、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也考验着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面对时代大考,茅台这样答题:健全完善有机原料、有机酱酒食品、可再生资源利用全链条生态化的生态经济循环体系,减污、降碳、技术创新。
绿色的乐章,正在这里奏响——
24万吨酒糟、2万吨窖泥、1万吨曲草,这是贵州茅台2021生产年度产生的可再生资源。
年产有机肥8万吨、天然气480万方、发酵饲料2万吨、酱香翻、碎沙酒1.5万吨,这是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的产能。
以“酒、气、肥、饲料”为主线,茅台循环产投公司通过酒糟的多级利用、多路径循环处理方式,实现了“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资源化环保利用目标,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绿色闭环”。
从田间地头原料的绿色获取到供应商的绿色供应,从产品的绿色加工再到废弃物的绿色回归,茅台精心打造了一条十分严苛的“绿色供应链”。
迈步新征程,赤水河畔的茅台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绿色新优势和新动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辩证转化篇章愈加精彩。
由茅台集团团委和生态环境保护处联合开展的“青清赤水·茅台青年志愿者巡河行”每年都会举行。“守护共同家园,每一位员工都是绿色播撒者。”茅台的青年员工说。
传播绿色能量,厚植环保理念。茅台组建优秀宣讲团队,招募环保志愿者,让环保文化进车间、进班组、进医院、进学校,让“绿色”教育深入到每一名员工的内心,传导至茅台的每一个角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个茅台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每一个环保细节凝聚起来,便汇成了茅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能量”。
2020年6月,茅台在厂区内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制度,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搭公务车或拼车上班,“绿色出行”已成了茅台的新风尚。
据统计,单双号限行以来,每个工作日出入厂区的车辆减少11000余辆,每天大约减少废气排放66万立方,一年250个工作日累计可减少废气排放量达1.65亿立方,相当于种了6930棵树。
绿水含金,青山有价。茅台70年的辉煌历程,既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也受益于长期坚持的“绿色”理念。
过去,茅台深入推进“环境护企”战略,开展“环保攻坚年”“环保提升年”“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年”等行动,打赢了一场场漂亮的“战役”。
如今,朝着生态文明示范实践基地和白酒行业生态环保的标杆企业奋进的茅台,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局,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大道。
绿色茅台,未来已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