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的年轻人背后:百亿市场的临期食品是不是个好生意?

2021-11-11 21:20:58 新京报 

一瓶22元的星巴克星冰乐咖啡只要8块钱,一包7块钱的奥利奥只要3块多,一盒国外进口果汁只要3块多。

最疯狂的时候,茶茶一周内连续购买了三次临期食品,每次平均购买15件左右。据她说身边像她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豆瓣上一个名为“我爱临期食品”的小组目前已经有89414名组员,其他类似的小组在各个平台还有不少。

近年来,线上线下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xxx折扣店”等类似店铺。这类折扣店大多以处理临期食品、尾单产品为主,也因此价格远低于市场售价,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争相购买。有的明星临期食品店铺已经拥有了167万粉丝,“薅”临期食品折扣店这样的“羊毛”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接近3万亿元,按业内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以上。

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线下临期食品折扣店以及大型供货仓库,试图揭开临期食品背后的秘密。

临期食品给年轻人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2018年,正读大二的茶茶第一次在网上接触到临期食品特卖店,这对她而言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超市卖7块钱的奥利奥临期只要3块多、超市卖3块钱的妙芙小蛋糕临期只要1块多、网红日式小圆饼干三袋只要5块多。

对茶茶而言,店内的一些网红进口零食都出奇的便宜,这让茶茶尝到了甜头。一袋100g的俄罗斯紫皮糖只要2块7,一盒250ml的维他柠檬茶只要1块7。

茶茶开始频繁光顾临期食品店铺。除自己购买外,茶茶还积极安利舍友购买,并将购买的零食慷慨分给舍友尝鲜,“临期食品保质期不长,分给大家正好可以快点吃完”。在茶茶的安利下,舍友也开始尝试网购临期食品。

茶茶购买的部分临期食品截图。

除了少数巧克力类单品偶尔踩雷外,茶茶发现,临期食品店的零食风味大多与超市所售差别不大,有的日期甚至还很“新鲜”——距离保质期还有大半年。此后,茶茶每次遇到想要尝试的零食都会先去临期食品店看看有无同款,“用打折的钱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成了茶茶光顾临期食品店铺所信奉的准则。

茶茶对临期食品的狂热在后续毕业、找工作等一系列烦琐事务中逐渐冷却下来。但毕业后的一次偶然机会,她又找回了所逝去的热情。

毕业前,茶茶购买临期食品的途径主要是网购。毕业后,茶茶偶然发现家附近的商圈新开了一家临期食品折扣店。逛了一圈后,茶茶手中的购物篮便装满了,因为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一瓶星巴克星冰乐咖啡只要8块钱,而市面普遍售价是在22块钱左右。

茶茶干脆在店里办了会员卡,每周末都会采购一番,然后大兜小兜地打车回家,“那时候周末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店里‘薅羊毛’”。

另外一位年轻人小汤是一位忠实的互联网羊毛党,同时也是临期食品的爱好者。与茶茶不同的是,小汤购买临期食品的目的不仅仅是省钱,而是在寻找“宝藏”店铺的过程中享受一种满足感。

小汤家境不算差,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做金融业务,但平日她的生活却很节俭。除了逛各个平台的临期食品商铺外,拼多多也是她最爱用的APP之一。平日小汤的水果、零食供应几乎全来自拼多多批发——0.8元三斤梨、2.9元四个蛋黄酥等等。

讲起拼多多的“宝藏店铺”,小汤如数家珍,甚至还总结出了拼多多店铺红黑榜,向周围想要学习“薅羊毛”的同学耐心讲解——哪些临期食品店铺质量不错,哪些水果店铺产品果大肉甜。

“我并不感觉凑单、薅羊毛福利很心酸,相反,(那种感觉)很爽”,小汤如此形容自己寻找临期食品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除了不断“探店”增加经验外,小汤还会花费时间研究商家各种满减规则,争取每单都把价格压到最低。搬离大学宿舍前,住下铺的小汤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漂亮“战绩”——她特意将自己点到的低价外卖单贴在了床顶,整整齐齐的外卖单贴满了三排。

不过小汤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绝不浪费。“我买的东西一定是我需要的东西,但是绝对不会多买”,小汤解释道。

今年双十一,小汤只“剁手”了六块钱——一副冬天要用的手套和一套挖耳勺。

临期食品丢人?

年轻人已经有了新价值观

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简介中写道“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目前,该小组已经有89414名组员。

该小组组长花影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以来都有购买临期食品的习惯,但由于性格内向,现实中害怕同龄人“看不起”自己,所以选择在网络中分享自己对于临期食品的热爱,但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多年轻人的加入。“我可能只是撞上了风口吧”。花影说。

其实所谓“临期食品”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

北京市工商局曾经公布过“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一些点心等);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在线上临期食品专卖店和线下临期食品折扣店出现之前,大多数人对于临期产品的印象还停留在商超中的“临期食品专柜”,这些临期品的日期大多与上述6级标准一致。在超市中购买打折促销的临期品也是不少人购买临期食品的初体验。

近一年来,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年轻人购买临期食品的浪潮。

同为临期食品爱好者的茶茶告诉记者,自己在2018年经常光顾的临期食品店铺如今已经拥有了167万粉丝,订阅数也达到了206万。“当时只是随手找了一家,感觉不错,2018年那会就一直在买,没想到现在店铺这么火了。”茶茶说。

据媒体报道,淘宝食品行业负责人表示,淘宝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已近万家。过去一年有210万消费者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主要以年轻人为主,90后、大学生,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上班的年轻人。

为何偏偏是年轻人“爱”上了临期食品呢?

在淘宝一头部临期食品特卖店中,按销量排行搜索,前两位均是海外进口零食,且属于网红类零食,在年轻人中有很高的人气。仔细浏览可以发现,店铺中的零食除少数常见的一线品牌外,其他多是包装精美却叫不上名字的海外进口零食。而且,据该店消费者所言,店铺内经常会上新品,大多数产品售卖一阵子就会下线,“每次都有新鲜的产品出现,买的是个新奇感”,一消费者告诉记者。

线上临期食品店铺截图。

在豆瓣临期食品小组有一个帖子为“大家买临期的原因都有啥?”帖子下方组员的回复也是五花八门——穷;抠门;用最低的成本试错;正期也会放到过期;薅羊毛很快乐;很多品类看着新奇;拒绝浪费;性价比高;可以多买点……

实际上,这些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临期食品多是网红零食。临期食品折扣店受到年轻人喜爱更多是因为迎合了年轻人的一些特性——热衷尝试新鲜事物、将薅羊毛视为一种时尚潮流等。而在线下商超,大爷大妈依然是临期食品专柜的主力军。

市场面临同质化竞争

临期食品是个好生意吗?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不少厂家面临产品滞销、库存积压的问题。到了2021年初疫情逐步缓解,临期食品行业也步入快速增长阶段。

2021年4月,胡先生的折扣店在通州万达开业。得益于之前从事食品业务所积累的人脉,胡先生联系到一家价格品质都不错的供货仓,选址也定在了客流量较大的万达广场。刚开始胡先生的店铺几乎每天都爆满,有时候赶到周末,排长队结账也是常见的事情。

胡先生告诉记者,这个行业利润率大概在30%左右,自己店铺每个月的收益平均在30-40万之间。“我们店的生意还好,真正生意好的店铺一个月可以达到200(万)”。胡先生说。

相较于大多数做临期食品生意的人来说,胡先生还算比较幸运。实际上,临期食品货源并不稳定,且多是批次货。

胡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店里曾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一批一线品牌咖啡,但此后就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货。一般情况下,临期食品的来源包括商超存货、厂商库存积压等,此类商品也多是通过微信群、QQ群等发布货源信息,很难像正期产品一样形成大规模且稳定的供应渠道,而真正纯做临期食品的店铺也很难走得长远。目前,线下折扣店和线上网店多是临期食品和正期食品一起销售。

为了探寻临期食品供货源,记者走访了北京一大型临期食品折扣仓。 据仓库销售人员介绍,库中大约有一千多种折扣商品,其中临期商品占比仅在10%-20%左右。在销售人员提供的11月5日的报价单中,该折扣仓共有1156种商品,其中临期折扣的商品仅有145种,占比为12.5%。仔细浏览报价单中的临期折扣品,记者发现其中常见的品牌不到十种。

某仓库临期食品样品间。李梦涵 摄

在样板间,记者发现,临期商品货架仅有一排,且并非货架上所有商品都临近保质期。对此,销售人员解释称,由于库存压力,厂商眼中的临期与大多数消费者对临期的定义并不相同。例如,一款瓶装饮料保质期为9个月左右,根据食品保质期临界6级标准,这款饮料生产出来八个月以后才进入临界期,但在厂商眼中,饮料在仓库中存放超过3、4个月就算“临期品”,可以打折处理给供应商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折扣店所售卖的食品日期看起来比较新鲜。

临期商品占少的问题也体现在了胡先生的折扣店中。随着疫情积累临期商品的逐渐消耗,胡先生店铺供货仓所提供的临期品越来越少,一线品牌的临期品更是难得一见。记者所走访的折扣仓销售人员也表示,一线临期品是俏货,每次发到群里都会被订购一空,很难抢到。

取代临期品的是国内二三线品牌的商品以及更多的进口商品。一般折扣店家称国内二三线品牌商品为“低价货”,“低价货中间经销商少,品牌也没有广告费,所以价格低,会在临期仓库走货,但日期是好的”,胡先生说。而国外商品根据产地不同,某些商品本身价格就低,比如新西兰产牛奶,进口牛奶的价格就便宜。

近一年来,市面上的临期食品折扣店数量越来越多,吸引了一大批猎奇的年轻群体消费。这些折扣店内售卖的主要是少部分临期品、二三线正期品和海外进口商品。其中,折扣店的主要支撑产品正是二三线正期“低价货”,这些产品在口味和知名度上并不突出,在包装上也多以模仿一线品牌为主。而所谓的临期食品折扣店其实只是借助近年来临期食品走红的噱头宣传,售卖的主要产品还是正期货,价格低廉也仅是因为没有多级经销商层层加价。

如今,距离胡先生店铺不远处又开了一家大型连锁折扣店——好特卖。作为一家做临期和尾货处理起家的连锁品牌,好特卖早在2014年就已经入局,迄今经历了五轮融资。一位好特卖店长告诉记者,在货源方面,好特卖有自己的供应链,店内进口商品的占比也远高于市面普通折扣店,“我们店不需要线上线下推广,好特卖的牌子大家都知道,每天光顾的年轻人特别多”。

在与行业标杆好特卖的竞争中,胡先生逐渐感受到了压力。随着一线临期品货源的不稳定,市面上同类折扣店数量的增加,胡先生也越发为店铺的未来经济效益担忧。“看着挺红火,但其实店里每个月的经济效益都在下滑,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了。”胡先生说。

(文中茶茶、小汤、花影为化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梦涵 编辑 徐超 校对 卢茜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