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扩:明年出口较难延续高增长,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困境

2021-12-18 13:59:45 财经网 

“展望2022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有利条件仍然突出,困难挑战依然不小。”12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

张军扩进一步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成绩骄人、压力巨大”。一方面,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我国经济增速领先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继续的上升态势;但另一方面,增长幅度前高后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经济运行分化现象比较突出,上游行业普遍好于下游行业,大企业普遍好于中小企业。

“今年经济运行中,出口的高增长是一个亮点,也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有利因素。从明年情况来看,总的判断是,虽然仍有可能争取到一个比较好的出口增幅,但却很难延续今年的高速增长。”此外,他还指出,当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与购进价格存在剪刀差,侵蚀着下游企业的利润。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不涨价损失利润,涨价损失客户的困境。

对于明年的稳增长而言,张军扩建议,一是扩大内需的政策要适当加大力度;二是针对疫情冲击的救助扶持政策要突出重点,尤其要意识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订单无法交付、发展信心受挫等问题;三是要高度重视跨周期的结构政策与逆周期的总量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既需要周密规划又要稳步推进,既要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又要防止操之过急。另外,要注重方式方法,尽量采取有弹性的经济的解决方法,避免运动式的简单粗暴的方法。四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以下为发言实录:

张军扩: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再次参加三亚·财经国际论坛。按照论坛安排,我结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发展环境与对策问题,与大家交流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我体会,简单概括,就是两句话:成绩骄人,压力巨大。

首先,为什么说成绩骄人呢?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经济增速领先世界主要经济体。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8%,两年平均5.2%,分别高出美国德国法国同期增速4.1、6.9和2.5个百分点;对比仅公布上半年数据的日本英国印度,则分别高出9.8、5.4、3.4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继续上升态势。

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2.8%,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4个百分点。能耗强度继续下降。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总体改善。1-8月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5%。

三是效益状况大幅改善。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1%,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2.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1%,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实现利润增长19.7%。在企业经营改善和PPI上涨带动下,全国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税收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8.4%。

其次,为什么说压力巨大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增长幅度前高后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今年前三季度增长率分别为18.3%、7.9%和4.9%,下行态势十分明显。导致经济增速显著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基数因素的影响。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的话,今年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5%、5.5%和4.9%,虽然严重程度大大降低,但下行趋势依然是明显的,压力依然是很大的。

二是经济运行分化现象比较突出。上游行业普遍好于下游行业。前三季度,由于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采矿业利润总额增长幅度高达162.0%,但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下游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速则只有10-20%,有些行业,如食品加工及电热行业的利润则是分别下降9.84%和22.33%。再就是大企业普遍好于中小企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三季度末,员工总数500人以上企业中利润好于上半年的占56.1%,而员工总数在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中利润好于上半年的则仅有40.1%。

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发展分化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是进入下半年之后,经济运行受到多方面冲击。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疫情冲击。国内疫情散发多发,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受冲击比较严重。二是所谓的“四缺一高”(缺芯、缺柜、缺电、缺人和高成本),不仅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秩序,也挤压了企业利润,影响生产和投资积极性。三是自然灾害,特别是夏季的洪涝灾害。

总之,如果要对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做一个全面客观的概括的话,成绩骄人和压力巨大两句话都是不可或缺的。的确,在全球都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我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的确来之不易,这既来自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来自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更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有效调控与妥善应对。

二、关于明年经济发展环境与趋势

展望2022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也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有利条件仍然突出,困难挑战依然不小”。

一方面,需要充分看到我国经济好的有利的一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供给体系完善、国内市场巨大、人力资本充沛、科技实力增强、营商环境优化、宏观调控有力这些优势条件依然突出,经济活力和韧性依然比较足。这些有利因素,是我们战胜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底气。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时,我们尤其需要充分看到这些有利优势条件,以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但另一方面,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明年发展面临的困难、压力、风险和挑战,稳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首先,疫情仍然是影响明年世界经济及我国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今年我国经济持续承压,疫情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变异毒株的出现增加了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目前来看,此轮疫情至少会延续至明年春季甚至上半年。另外,随着疫情形势变化,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陆续放松疫情防控措施,采取与病毒共存策略,将会使我国防疫政策面临新的调整压力。

其次,疫情的不确定性将会对全球经济恢复进程及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走向带来不确定性。多数专家的判断是,尽管现在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新毒株使得不确定性增加,但大概率明年世界经济将会继续呈现复苏态势。另外,在疫情持续和经济恢复进程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将会面临应对通胀和疫情冲击的两难境地。短期退出将会使经济再次陷入衰退风险,而长期久拖又会导致结构性矛盾继续累积,从而对未来发展形成更大挑战。对我国来讲,既要警惕和应对短期退出的外溢效应,也要防范宽松政策长期持续导致的矛盾累积和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更大冲击。

再次,总需求增长乏力。对于经济的短期波动来讲,需求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从出口、消费、投资三方面需求来看,明年均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

今年经济运行中,出口的高增长是一个亮点,也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有利因素。出口能够高增长,主要或基础性因素,还是因为国际市场需求恢复和我国产品的竞争力比较强,但也与我国疫情控制比较早比较好、国际订单向我国转移的情况有关。随着国际疫情形势变化和各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从下半年以后,订单转移的效应已经在逐步减弱。从明年情况来看,既存在有利于出口扩大的因素,也存在不利于出口扩大的因素。总的判断是,虽然仍有可能争取到一个比较好的出口增幅,但却很难延续今年的高速增长。

消费需求方面,今年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但两年平均仅为4%。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短期主要与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增长相对放慢、部分消费行为受阻有关。促进消费需求,需要综合施策,持之以恒地努力。从短期稳增长来讲,主要还是要稳定和促进投资需求。

今年1-11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比1-10月份的6.1%下降0.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9%。投资需求低迷和放缓的趋势十分明显。大家知道,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三大部分组成。今年头10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0.8%,投资低迷的情况最为显著。基础设施投资受政府投资影响比较大,受土地收入增长放缓、债务压力增大以及收益性项目不足等影响,地方政府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都有所下降。制造业投资1—10月增长14.2%,但两年平均只有3.9%。这是因为,虽然今年恢复性增长比较快,但去年为负增长,因此两年平均增长幅度仍处在较低水平。前10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7.2%,两年平均6.8%。单纯从数字来看,房地产投资增长相对还是比较快的,但下行的压力比较突出。尤其进入下半年之后房地产投资的一些领先指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11月份,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1.2%,而1-9月为下降8.5%,下降幅度进一步加深;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9.1%,其中10月份下降34%,下降程度也在加深。如何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是明年经济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四,供给冲击尚未根本解决。今年面临的“四缺一高”问题,既有国际疫情影响供应链的原因,也有我国内部结构矛盾制约,还有一些政策实施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既要完成促发展和保稳定的短期任务,又要兼顾调结构、控风险和低碳绿色转型的长期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一刀切”和急于求成问题,没有处理好“持久战”与“歼灭战”的关系,一定程度增加了对短期经济运行的冲击。针对供给侧面临的问题,今年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根本解决。目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与购进价格的剪刀差侵蚀下游企业利润问题依然严重,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不涨价损失利润,涨价损失客户”的困境。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在明年继续发展,从而对稳增长形成制约。

第五是预期减弱问题。进入下半年以来,反映企业预期情况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徘徊在50%的荣枯线上下,9月、10月更是低于50%,为49.6%和49.2%,11月虽有小幅回升,为50.1%,但仍处在荣枯线边缘。另外,根据我们前不久开展的实地调研,从政府相关部门到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大家普遍的感受是,虽然眼前日子还可以,但对未来看不准,缺乏信心。

最后,明年还要面对基数变化的压力。去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增长率只有2.3%,所以今年增长面对的基数是比较低的。今年把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6%以上,实际上是留有较大余地的。当时大多数机构和学者都预测,今年增长率会达到8%左右甚至更高,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所以,今年实现6%以上的预期目标,压力不大。但明年的情况会有很大不同。根据大多数机构和专家的预测,今年全年的增长会达到8%左右,但即使达到8%,两年平均也仅略高于5%。考虑到今年下半年以来经济的下行趋势、明年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压力,明年即使把目标确定得显著低于今年,实现起来难度仍然是不小的。所以,如何确定一个恰当的预期增长目标,对于明年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关于明年经济对策的几点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需要应对疫情、中美关系和全球经济变化这样的外部冲击,也需要应对内需增长乏力和“四缺一高”这样的供需矛盾,既需要努力保持短期经济运行的稳定,也需要努力促进结构优化、增强后劲、防范风险和促进绿色转型。经济政策既需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明年经济政策的总基调和总方针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还从扩大内需、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供应链韧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提出要求和政策部署。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我结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就明年经济对策问题谈几点自己粗浅的思考和体会。我想,对于明年稳增长而言,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扩内需的政策要适当加大力度。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内需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针对稳定和扩大投资需求,适当加大政策力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这既是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也是优化发展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来看,中央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除提出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这个总要求外,还提出要“适度超前安排基础设施投资”、“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住房等”、“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等诸多指向比较明确的政策部署和对策思路。相信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明年的投资需求情况会比今年有所改善。

二是针对疫情冲击的救助扶持政策要突出重点。现在疫情具有多发散的特点,虽然对经济整体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对部分地区、部分产业、部分企业的影响却很大,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普遍面临需求不足、资金短缺,订单无法交付,发展信心受挫等问题。因此,救助政策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切实缓解这些受冲击比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是要高度重视跨周期的结构政策与逆周期的总量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跨周期和逆周期的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这一点对于当前稳增长来讲尤为重要。现阶段,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平台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房地产去杠杆控风险、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结构性政策,都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所必须的,但从实践来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这些结构性政策的短期影响,做好统筹兼顾和宏观平衡,尤其要避免形成短期冲击的叠加效应。不论是低碳转型还是规范发展,不论是降杠杆控风险还是反垄断整顿市场秩序,都会涉及产业技术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甚至产业的重组,需要经济主体逐渐调整。既要周密规划,又要稳步推进,既要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又要防止急躁冒进、操之过急。另外,要注重方式方法,尽量采取有弹性的经济的解决方法,避免运动式的简单粗暴的方法。

四是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虽然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特别是“放管服”改革,我国营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调查发现,还是存在一些影响发展和预期的深层问题有待解决。另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论是促进消费需求还是促进投资需求,都需要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扩大相关领域的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激发内生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应对内外冲击的根本对策。刚才说过,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在市场规模、产业基础、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制度红利等方面的优势依然是显著的,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抓手,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打通经济循环的各类堵点,就能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