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十足 改革开放向纵深挺进

2021-12-31 06:28:56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祝嫣然

  [ 2021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稳健前行。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兼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这一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会议强调,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

  2021年,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呈现经济增长较快、物价较低、就业较好、国际收支平衡的特点。

  从经济增速看,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从物价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定,1~11月份,CPI同比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国物价总体稳定,离不开农业稳定、粮食增产。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产26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内需看,消费和投资稳定恢复,居民消费稳步升级。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7%,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消费增势良好。投资增长总体平稳,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6%,社会领域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对外贸易则量增质升,结构继续优化。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0%,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创历史同期最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59%,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48.5%。1~10月份,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中欧班列开行12605列,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货运量同比增长33%。

  从国际收支看,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3.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1%。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2224亿美元,连续7个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撰文分析,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取得世界领先的发展成绩,离不开宏观政策发力、企业主体出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1~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9%;在2020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基础上又进一步减税降费。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截至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7%,广义货币M2余额增长8.5%,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了市场主体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在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称,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也位列明年财政工作六方面重点之首。

  刘昆介绍,2022年要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

  2021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在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2021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6%;人均转移净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8.4%,超过2019年同期增速。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成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碳交易市场日趋活跃,污染防治成果不断巩固。1~10月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7%。

  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21年全国两会上,“双碳”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或者征求意见稿相继公布,多地明确表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加快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不仅增强能源保供的底气,也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清洁能源加速布局。

  12月24日,随着最后一台风机叶轮缓缓转起,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江苏大丰二期60.63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预计每年可提供约18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每年可节约标煤5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3万吨,节省淡水520万吨,经济环保效益显著。前不久,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在山东海阳市投运,核能供暖范围覆盖海阳全城区,惠及20万居民,海阳也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达到10.0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000591)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85亿千瓦、2.99亿千瓦、2.82亿千瓦和3534万千瓦,均稳居世界第一。

  随着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我国将逐步摆脱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据研究机构测算,到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16%左右提升到80%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34%左右提高到90%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

  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以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科技、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力不断增强。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首批国家实验室挂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开始实施。

  2021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国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升至全球第12位,并且仍是前30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自2013年起,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对第一财经称,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国家科技实力持续增强。近年来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通过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比看出,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提升明显。而加强基础研究正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不断创新的科技企业,在疫情压力之下逆势增长。德勤发布的《2021中国高科(600730)技高成长50强暨明日之星项目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过去三年累计营收增长率的均值为2797%,较去年有所回升,高科技企业呈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11月15日上午,在万众瞩目和期待中,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开辟了直接融资的新天地。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有一半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6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称,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融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等原因,融资能力较差。在北交所上市相当于给创新装上‘加速器’,企业的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北交所对于股权激励的监管更有弹性,允许上市公司在充分披露并履行相应程序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低于股票市价的期权行权价格,以增强激励功效,不少北交所上市的企业以更大力度的股权激励吸引人才。

  今年工信部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扶持和示范引领,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把宏观经济政策有效传导至微观市场主体,要靠深化改革。截至2021年11月23日,我国市场主体已达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有力支持了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居民增收。

  2021年以来,改革向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步推进,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扩大,成效不断显现。

  “反垄断”无疑是2021年中国市场监管领域的热词。从年初的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重磅发布,到反垄断法修正草案的提出,再到不久前国家反垄断局挂牌成立,中国反垄断制度正朝着更加健全的发展方向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韩伟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国家反垄断局的设立,使得我国反垄断执法部门向高级别、权威性和独立性的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有利于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得到更好落实,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竞争环境,也符合国际反垄断执法趋势。

  1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中国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也在2021年迈出了关键一步,在放开发电侧上网电价、用户侧销售电价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家发改委10月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

  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称,这次改革核心是真正建立起了“能跌能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从当前看,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理顺“煤电”关系,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从长远看,将加快推动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发展,促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并将对加快推动发用电计划改革、售电侧体制改革等电力体制其他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近一个月以来,全国已有北京、广东、山东、陕西、宁夏、浙江等10余个省份对电力市场化交易工作进行了部署。煤价电价挂钩联动,将逐步打开我国电价上浮空间,利好煤电企业,同时也将倒逼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升级。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70%的预定任务已经顺利完成。截至今年年底,中央企业及98.2%的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超过70%的集团公司制定董事会授权制度,89.9%的符合条件的二、三级子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

  央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不断推进,2021年,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挂牌成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重组本钢,国家管网资产重组顺利完成,物流大数据平台、海工装备创新平台加快落地。

  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日前表示,国企改革行动不再是局部改革,而是全方位的改革。改革举措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联动的。是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施工图,用三年时间把1+N落实过程当中很多改革举措进一步的攻关。

  不仅是对内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中国始终以具体行动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截至11月底,中欧班列已连续19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累计开行47414列,运送货物429.7万标箱。在今年全球海运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将世界商品运进来,助力我国外贸增长,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助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日前发布了2021年版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这是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第五年缩减。与2020年版相比,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短了长度,完善了管理制度,提高了精准度。全国和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31条、27条,压减比例分别为6.1%、1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第一财经称,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每年都在缩短,这说明中国在持续推进开放,“对外资企业开放,以响应外商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诉求,改善营商环境。这些对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RCEP全面生效实施后,将带动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形成统一的超大规模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将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称,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商务部将会同协定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及时出台《关于高质量实施RCEP的指导意见》,帮助地方和企业更好更充分地运用RCEP规则,把握市场开放机遇,有力拉动区域内贸易投资稳定增长,推进成员间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推动东亚地区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