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文(中国民生银行(600016)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
从2022年春节期间的出行、旅游、支付、观影等数据来看,当前居民消费仍然偏弱。下一阶段,需要综合施策提振消费,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今年春节,国内疫情防控禁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各地鼓励就地过年但并未硬性要求,因此返乡人数有所增加,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计,春节假期全国预计共发送旅客1.31亿人次,日均1876万人次,同比增长33.4%,但较2019年同期下降69.0%,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旅游方面,根据文旅部统计,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期的73.9%;国内旅游收入2891.98亿元,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56.3%,恢复率仍然偏低。支付方面,春节假期全国非现金支付业务量为208.4亿笔、金额14.9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分别增长10.0%和16.2%,但低于2021年国庆假期的同比增速22.6%、24.1%。观影方面,正月初一至初六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16亿元,同比下降23.1%,但日均观影人数为1894.4万人,同比下降29.0%,降幅更大。
春节期间尽管有预制菜、半成品年夜饭、绿色消费、冰雪消费等热点,但整体来看,居民消费整体仍然偏弱。这一状况,与去年下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持续下行态势相吻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居民的消费意愿低迷与消费能力不足。
一方面,从央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来看,去年四季度城镇居民“更多消费占比”为24.7%,低于2019年同期的28%,“更多储蓄占比”为51.8%,高于2019年同期的45.7%,两者之间的差距明显扩大,凸显出居民储蓄意愿偏高,消费意愿偏低。
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影响消费能力。去年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269万,顺利达成全年新增1100万的目标,但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连续两个月回升,且仅比2020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4.3%。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发改委1月中旬也发布了《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围绕消费市场热点和重点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有助于稳定消费预期、激活消费信心、稳固消费动力。下一阶段,如果要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稳企业保就业促增收。就业和消费具有密切的联动效应。只有保持就业稳定,居民才有持续的收入来源,进而才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而如果要保持就业稳定,则必须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使企业能够渡过眼下难关,确保就业岗位不流失。因此,下一阶段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而促进居民收入增速逐渐反弹。中长期内则应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确保居民收入增长更具持久性。
二是精准防控疫情,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当前疫情仍处于多点散发阶段,对餐饮、旅游、观影等线下接触性服务业继续造成冲击。加快构建精准化的疫情防控体系,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应提升防疫精准化水平,进而推动线下接触性服务业持续恢复。另一方面,应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加快培育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智慧化、便利化水平。
三是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比如扩大居民冰雪消费;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动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等,有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绿色建材、低碳节能产品等予以补贴或贷款贴息,积极发展绿色消费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