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了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这也是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给非洲建筑师。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建设美丽实用且尊重当地传统生活智慧的房子,这位来自西非布基纳法索贫困乡村的建筑师,赢得了“业界最高荣誉”。
日前,凯雷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在中国乡村,同样面临着很多急迫的乡建课题,那些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村落,也有着强烈的建设美好家园的需求。令人意外的是,经常在遥远非洲盖房子的凯雷来过中国,最近还有想学习中文、读懂中国历史的愿望,“中非当然有差异,但相似多于差异,应该互相学习”。谈到中国乡建,他有自己的建议,“我认为中国把重点放在创造城市上已经有一段时间,取得了难以置信的建造成就,但现在或许是时候回到农村学习一些‘传统手艺’了,培养出更多年轻与优秀的建筑师,去创造那让未来与过去相连接的空间”。
凯雷获得了202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他的第一座建筑就是为了家乡甘多村建的。受访者供图
家乡甘多村是他工作的动力
普利兹克奖评审团这样评价今年的获奖者凯雷:“弗朗西斯·凯雷在极度匮乏的土地上,开创可持续发展建筑。他既是建筑师也是服务者,通过美丽、谦逊、大胆的创造力,清晰的建筑语言和成熟的思想,改善了地球上一个时常被遗忘的地区中无数居民的人生,给人带来建筑学科范畴之外的馈赠,凯雷坚守了普利兹克奖项的使命。”
评语里“极度匮乏的土地”,说的是凯雷的家乡布基纳法索,撒哈拉沙漠边上的非洲国家,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当地旱季漫长,雨季虽短但降水集中,当地人们居住的黏土房,经过一个雨季就常会坍塌。
凯雷1965年出生在一个名叫甘多的村子。当时,甘多村没有电、缺乏饮用水、教育资源匮乏。凯雷是村子里第一批有机会上学接受教育的人之一。每当开学前要离开村子时,凯雷会去和村民挨家挨户道别,妇女们会打开口袋,把身上通常是仅有的一枚硬币给他,这给凯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凯雷问母亲,大家为什么都这么爱他的时候,母亲这样回答:“她们希望为你的教育作点贡献,希望你学有所成,某一天回到甘多,能帮助村里的人们改善生活”。
凯雷果真没有辜负村民的期望,他拿到了职业木工奖学金,并且去德国留学,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他可以真正地回馈自己的家乡了。在采访中,凯雷告诉新京报记者,时至今日,家乡仍旧是他工作的最重要动力,“我的第一座建筑就是为村民做的,之后的一切都有一点甘多的影子。”
建筑可以激励乡村创造未来
凯雷的第一座建筑,是家乡的学校。在德国学习期间,凯雷就想为甘多村做点事情。他创建了基金会,到同学老师中间去筹集资金,请求同学们少花点钱在咖啡和香烟上,把这些钱用来支援建设乡村学校。两年后,凯雷竟然筹集到了5万美元。
得知凯雷带着钱回来建设家乡,乡亲们非常期待,但听说他要用黏土建房子,村民们震惊了,“黏土屋是无法支撑过雨季的,这就是他在欧洲求学这么久的结果吗?”
“虽然村民们一直使用黏土建房子,但他们从未对黏土进行过创新。”凯雷在甘多建设的学校,地面铺的是当地的黏土,经过反复捶打,最终变得像婴儿的皮肤一样光滑;墙壁,是由黏土砖砌成;屋顶的外层,用廉价的钢条加上混凝土,内层天花板使用的是黏土砖,双层屋顶的设计,就像给教室加了一个天然的空调……种种独特设计,改善了炎热的教室环境。现在,即便是在布基纳法索最热的时候,室外温度达到45℃,教室内的温度是37℃,这对当地人来说已算得上“合适”。孩子们十分喜欢这个学校,最初为100个孩子设计的学校,两年后,吸引了400个孩子来上学。凯雷后来又进行了学校扩建、甘多图书馆等多个项目,在建设甘多高中的时候,凯雷用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浇筑了泥巴,并找到最佳的配方和形态。
凯雷在甘多村设计的学校,运用独特的设计,改善了炎热的教室环境。受访者供图
与中国的乡村一样,布基纳法索同样面临着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困扰。凯雷在甘多的每个建筑施工过程中,最费心思的就是培训村民相应的技能。他说:“有一天我不在了,村民们依然能继续这项工作。现在家乡许多年轻又专业的村民,已经成为抢手的劳动力,他们不必再背井离乡打工,在家乡的工地就可以挣钱养家。”
采访中,凯雷说:“希望我现在值得村民们为我感到骄傲。”他期待更多人能通过这些项目看到村民的社群力量,期待更多人能意识到建筑本身就可以激励村民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建筑材料的“机会主义者”
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经历,凯雷的建筑追求因地制宜,他对记者说,自己是一个“材料机会主义者”。他使用廉价易得的黏土为甘多的孩子们建学校,使用可以重生的树枝给教室做“皮肤”,使用已经死去的树木做亭子,使用漏斗形状的屋顶回收雨水用于浇灌……
凯雷为家乡建的医疗中心。受访者供图
“虽然布基纳法索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是最有韧性和最有故事的国家之一。”凯雷说,在自己从小长大的甘多,人们居住的是成群的住房,很多住房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这些院子会根据人们的需要或缩减或增加,但不会消失,自己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乡建筑传统的影响。
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官网上,凯雷在甘多建设学校的照片被挂在显著的位置。凯雷的作品也走进了更多国家,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位非洲建筑师的建筑理念。事实上,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重新关注建筑实践,本身或许就意味着西方建筑学的重大转向。
在蒙大拿,凯雷设计的艺术中心展亭,是由当地死掉的树木建造而成,这种木材以前一直被当地人用来建房子,到了当代却只能造纸使用。凯雷找到了方法预制这些木材,并赋予木材新的生命。冬天时从高空俯瞰,木质的亭子像巨型花瓣,飘落在雪地中间。
2017年,凯雷受邀设计了伦敦的蛇形画廊,使用了他在非洲常用的悬挑大屋顶,并设计成漏斗形状收集雨水用于浇灌绿地。他说,无论穷国还是富国,都没有理由浪费资源。
凯雷设计的蛇形画廊。受访者供图
凯雷还在布基纳法索建设过另一所学校。全国普遍缺少木材,但当地有一种特别的植物,从底部剪掉后,新的树枝会长得非常直,通常被用来做脚手架,而凯雷想让这些树木有更好的用途。村里的妇女们都加入到建设学校的项目中,她们负责处理那些植物,树枝最后变成了教室的皮肤,它可以过滤掉部分热度,却无碍阳光照明(600261),学校则成为非常酷炫的建筑。
目前,凯雷常住德国,但还时常回到布基纳法索,回到甘多,“我希望那里的人们不再是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家乡,而只是因为想了解这个世界、想去探索世界才离开家乡,我想为这样的世界而努力。”
想学中文读懂中国历史
采访中提到中国,凯雷说并不陌生。他表示,2016年曾到访中国,当时去过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在街道上穿行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中国人是采用电池驱动车辆的先驱者,在城市到处穿行的电动车,让我感到振奋和鼓舞。”
在旅程中,凯雷特别喜欢观察周围的建筑,在中国的旅行中也不例外。当看到中国有大量的建筑正在施工时,凯雷觉得自己能理解中国正在面临的设计与建筑上的挑战,当人口快速涌入城市,建筑必然要对此作出特殊反应,这其中有许多优秀案例,当然也不乏一些速成的建筑。不过,凯雷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可以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
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尤其受到凯雷的关注。他认为,中国把重点放在创造城市结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过去几十年的建造成就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基础设施大多是由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实现的,但现在是时候去反哺农村地区了,让农村也可以受益。
“城市中心的经验可以适用于农村,反之其实亦然,所有这些都是相互关联和循环的。”凯雷认为,中国或许已经到了回到农村学习那些传承多年的“老手艺”的时刻。“农村总是人们能够重新充电和出发的地方,也是有时间和空间去真正钻研手艺而不会分心的地方,人们需要农村,那是很多创新的源泉。如果农村消失了,会给所有人带来问题。”
凯雷觉得,中国或许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年轻的建筑师,让他们专注于创新和关怀,既能传承到传统的知识,又能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去创造让未来与过去相连接的空间。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和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这种友好基于彼此悠久的历史、与自然共生之道以及人口结构多等共同之处,中非之间“相似多于差异”,“中非的建筑师也应该更多地走到一起,互相学习,共同为发展做些事情。”
距离中国之旅已经有六年了,凯雷一直十分期待能够再回来,并且打算抽时间自学中文。中国的建筑设计师王澍和陆文宇夫妻是凯雷的好朋友。“王澍在跟我交流中经常谈论到中国的哲学和书法,令人向往”,凯雷说,“如果我设法学会一些中文,我也可以读懂那些让人难以置信的悠久的中国历史,甚至在不需要翻译的情况下走访中国的城市与乡村,这种场景令我特别期待,并且我很盼望能和建筑领域的中国专家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