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碳中和是在根本上颠覆性的再造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结构

2022-04-16 19:18:09 新浪网 

4月16日消息,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15日-17日召开。本次论坛以“行稳致远,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中国与世界、市场与监管、学术与实践三大层面问题,共商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问题,为中国金融开放与全球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发表讲话。

朱民提到,整个碳中和其实是在根本上颠覆性的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整个的经济结构,整个经济从高碳走向低碳,能源革命、经济创新重塑整个制造业。金融业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构建金融的宏观管理框架、零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变得特别重要。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很高兴又一次回到五道口金融论坛,这一节主要是讨论碳中和,所以我想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对碳中和的一些初步的观察,一些理论的设想。

题目叫“构建中国零碳金融,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我们通过构建零碳金融这样一个新的体系来创造中国的特色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我觉得零碳金融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国家做了郑重的承诺,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世界气候雄心大会上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包括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5%,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达到25%以上,这是很雄心勃勃的目标。碳中和是一个范式变革,这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根本方式的变化,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追求的是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是以GDP来测度的。但是在碳中和的目标下,我们追求的是最大的人类福祉,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不只是物质生产的问题,包括社会、生态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好像是将外部负效应归进来就可以了,它也是一个消费方式的改变,也是人类效用偏好的改变,效用函数的变化,最后是人类价值取向的变化,不再仅仅倾向于消费高物质产品越多越好。整个社会将会形成一个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共同进行生产和运转的过程。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我称之为范式变更。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个变化对中国来说挑战还是很大的,从这一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从时间来讲,2030年峰值以后到2060年碳中和,基本上就要从峰值的100多亿吨下降到0,这个在时间维度上是很紧迫的,因为欧洲从上世纪90年代碳峰值到2050年碳中和有60年的时间,而我们其实只有30年的时间,所以这个时间很紧。这意味着碳中和带来整个经济结构变化的剧烈性和深刻性。

但是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在稳健增长。我们估计在2020年到2050年GDP增长会达到四倍,翻两番,我们的初次能源消耗基本持平,碳排放基本降为0左右,当然还有10亿吨左右会因为碳汇等其他原因抵冲。实现四倍的GDP且提高能源的GDP效率要靠科技,碳排放下降也是靠科技,这两个领域基本上都是靠科技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过去的四十年创造了很大的辉煌,大家可以看到从1978年人均GDP只有178美元,到去年的12000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但是我们仍是一个工业化的传统模式,是一个追赶模式,包括我们的金融也是追赶模式。因为西方金融市场发展了上百年,我们正在逐渐的追赶,逐渐形成。但是在未来的四十年,我们就可以逐渐形成零碳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和世界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的,在大家走向零碳经济和零碳金融的出发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模式,这也是今天想强调的践行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我们可以引领世界,贡献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来共享全球繁荣。

我们在实现碳中和之前,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中国的绿色金融全球领先,现在已经有15万亿元的绿色金融贷款,全球第一。债券累计也是1.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企业的绿色融资等方面也在不断创新,这些都发展得很好,因此我们也制定了一套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到2020年末,绿色金融占整体总融资的比重只有4.6%,还是很小,绿色债券占存量银行债券的0.73%,这个比重是很低的。在绿色金融里面以银行为主体发放的绿色信贷占比高达90%,远远超过了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存量比重的60.2%。大家知道在零碳金融里面相当部分要资本市场的债券,而且期限长,风险高,靠银行信贷支持绿色融资是有天然短板的,风险偏好不匹配,也不方便,我们也缺乏完善的绿色机制,因为投资不稳定,风险周期比较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从现在狭义的环保走到根本的零碳来支持整个经济碳中和,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经济生态的金融新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金融将在碳中和转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一是提供规模巨大、期限长、风险高的零碳金融融资,我们估计光是能源融资就将达到185万亿元。而且会管理几乎所有资产负债表估值变化引起的变化。第一个讲的增量,是融资概念,我们第二个讲的存量,就是现有的金融资产的存量是325万亿元,因为高碳的估值下降,低碳估值上升。第三是要化解转型的金融风险,这也是特别重要的方面。与此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构建零碳金融的宏观管理体系,从绿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在这个基础上构建零碳金融的市场生态,整个系统和生态要和国际标准趋同,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自身还要实现零碳化。金融机构在业务上要支持碳中和,机构本身的运营要零碳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金融体系转化成零碳金融体系,金融机构转化成零碳金融机构,金融将在碳中和转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增量:大家可以看到投资,按照1.5度的话,180万亿元的投资中大部分是能源的投资,能源投资达到了13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其实是一个大规模的投资。第二是要支持碳中和的科创,整个科技发展都是创新,所以金融要支持科技创新,这是金融现在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电气化投资、风能、太阳能(000591)、储能、配电网、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以及绿色建筑、绿色城市化等,金融支持科创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碳中和的基础是科创。

在“十四五”规划里面,我们也已经制定了绿色的刺激政策和规划重点,累积有44.6万亿元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和电力系统、集中式和分布式的能源和电力系统,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和现代城市,包括交通、充电桩、清洁供热智能、低碳建筑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也变得特别重要,这是整个制造业的变化。绿色消费、智慧城市和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我们要购买电动的汽车;不再是大家买越来越多,而是买高质量的低碳产品;同时要创新基础设施,构建整个的科技基础设施;科教;等等。

增量的投资是很大的。但是存量的挑战也是很大的,因为在转型过程中会重新定义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一变,国家、产业、公司、金融机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都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碳中和转型的金融风险就特别重要。有研究表明,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2度的话,比如说52%的天然气储备,88%的煤炭储备会成为搁浅资本,估值会发生变化。我们清华大学也有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在碳价上升和能源价格下降的冲击下,煤电公司对银行贷款的违约率也会上升。中国金融总资产规模,现金、保险、债券、股票等加在一起也超过了1000万亿元。那么大的资产都经过上面讲到的资产价格重塑产生的变化,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在四大国有银行,我们称之为五大门类,煤电、冶金企业,包括水泥、化工等都是高能源、高排碳的产业,这些产业占银行的公司贷款比重还是高达53.73%,所以存量的调整还是很大的事情。

这也是现实中需要处理的问题。而处理这些问题需要从构建宏观框架开始,我提出需要构建和碳中和一致的中国模式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央行要积极推行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宏观政策里面要加紧推进碳中和的结构性工具、政策,比如说绿色Q1,比如说特殊通道,来支持碳中和转型,来纠正市场的不匹配,其实是通过非中性的价格型和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来纠正市场的失误,纠正金融体系相对价格的扭曲,支持碳中和转型,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我们人民银行有丰富的窗口指导经验,疫情危机中的普惠金融再贷款机制,我们就是需要把它理论化、系统化,并且把传导机制等模型全部做好,就是开创了世界先例。

美国在这次疫情危机中也用了很多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市场中性被打破了,在碳中和方面可以在学理上更加有基础论证。

整个风险管理系统,我们建立在巴塞尔协议的支柱上,这个也需要做新的改变。巴塞尔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考虑调高高碳资产和低碳风险不同资产的权重,外部监管下,要鼓励开展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相关压力测试,第三支柱是市场约束,强化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现在是巴塞尔Ⅲ向Ⅳ走不下去,现在是一个机会,根据碳中和的目标重新塑造跟碳中和相关的风险管理系统,这个也会引起ERA模型(生态风险评估模型)的变化,评估损失、反制风险等,这整个的风险管理,其中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金融企业披露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TCFD(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指南)经过五年的努力构造了一套披露的建议,包括企业战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等,在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转型的企业披露的原则建议,现在已经有2600多家响应标准,准备按这个标准实施,所以披露性走在很前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碳中和其实是在根本上颠覆性的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整个的经济结构,整个经济从高碳走向低碳,能源革命、经济创新重塑整个制造业。金融业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构建金融的宏观管理框架、零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变得特别重要。去年的煤电波动就表明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是多么重要,同时按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两个阶段构建零碳金融两个阶段实施目标、政策和路径,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对零碳金融转型的风险意识,提升金融机构零碳转型风险环境分析能力,改变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需要在整个的产业数据里面引进新模式、新系数,构建零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零碳金融转型的各类风险,同时加强零碳金融的基础设施,鼓励零碳金融的披露。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对标国际准则,因为碳中和零碳不是国别的事,是全世界的事,因为它涉及地球,所以这个事情必须合作,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跨越了国界,为了人类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要对标国际标准和国际趋同,特别是在披露、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资本市场,债券等国际协同,由此来达到零碳金融,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国际竞争已经开始,从2018年TCFD,到2021年10月2600多家已经支持TCFD,成立了净排放联盟,23个国家的41家银行加入这个净排放,现在还没有中国的机构参加。国际竞争在标准披露规则其实已经开始,因为大家都意识到这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主要的一次新的全球规则的制定,谁占有了规则制高点谁就占有未来,这也是全球竞争,同时在过程里面构建全球的资本市场支持整个碳中和转型。

大家很难想象,比如说英国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和私有经济为主的国家,英国成立了国家出面的主体气候银行,来支持零碳金融转型和科技创新。很明显碳中和是个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政府和市场合作,来共同完成。中国面临很大的压力,也有很大的机会,我们需要制定转型战略、路径和政策框架,在这个阶段转型的战略,金融业转型战略路径和政策框架特别重要,构建碳中和目标下新的风险偏好,激励机制,披露、服务创新,构建风险管理系统,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从战略和技术到治理机制的充分准备,做好数据基础和数字化基础、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储备。这是金融业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

总体而言,在今天碳中和的大潮下,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碳中和就是要构建零碳金融体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中国在碳中和的过程构建一个新的中国模式金融体系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和抓手。我想金融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构建我们的零碳金融体系,走在世界的前面。在今天构建零碳金融体系下,全世界其实是处于同一个出发点的,这件事就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好,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