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补资源、科技和经营主体行为三大短板

2022-04-29 18:23:06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微信号 

 

张红宇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张红宇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5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2880字

阅读时间:7分钟

一、俄乌冲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两大影响:信心冲击和传导影响

最近一段时期,俄乌冲突引发了全球的关注,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随之而来。我认为俄乌冲突对我国粮食安全最大的影响,一是对信心的影响,二是传导影响。

国际关于粮食安全的标准有三条线,其一是自给率,其二是人均占有水平,其三是粮食储备水平。自给率是指谷物自给水平,要达到95%以上。从谷物尤其是聚焦到小麦和水稻,我们的自给率一直在98%左右,即便包括玉米在内的谷物自给率去年也达到了95%。人均占有水平要达到400公斤以上。去年中国粮食6.83亿吨,中国14.12亿人,人均占有粮食484公斤,人均占有肉类63公斤,人均占有水产品46公斤,分别超过世界人均138公斤,20公斤和23公斤。所以,我认为第二条安全线,我们的成绩亮丽。粮食储备要达到本年度消费的18%以上,这条更不用说了,我们粮食储备远远超本年度消费的18%。从这三个指标来讲,中国没问题,我们在这方面扮演了全球的优秀生角色。

但是,俄乌冲突带给我们的信心或者心理压力还是非常明显的。换句话说,在粮食全球有危机的情况下,包括最近一段时间疫情引发的散点多发态势,从中国老百姓(603883)的反应看,冰箱里储藏什么、保生存、保基本食物恐怕是最重要的。在经济学当中有一个土豆效应,如果基本食物一旦短缺,或者舆论导向如果不能正确引导的话,土豆这种基本需求食物价格会随之急剧上涨,且幅度远大于所谓高端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传导影响是指粮食可能在一个阶段短缺5%、10%,但是它的价格绝不是5%、10%的变化,可能是一种几何基数的变化,从而,放大危机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这样的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我们怎样在满足基本食物所需的前提下,特别在满足口粮所需的情况下,使我们的食物、食谱更加广泛,这就需要在认识上要保持定力。换句话说,怎样通过有效的市场供给来换取信心,包括安全的清醒认识,怎样把一些不太好的事,变得更有把握一些,要有大食物观、大市场观、大资源观,需要我们以国内稳定性供给来应对不稳定的全球环境。

我们曾经一度讲,中国粮食供需平衡,丰年有余,这是上世纪90年代做出的判断,现在这个判断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现在叫做粮食供需紧平衡。在紧平衡的状态下,我们的粮食安全观,我以为重中之重还是数量安全。换句话说,有数量才有结构调整的余地,有数量才有质量提升的余地。所以,在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的情况下,对粮食安全的掌控也要做到随之而动。在这个前提下,把资源、把相对的要素用在确保数量安全上,才能使食谱更加广泛、资源更加充分利用。

所以,我认为俄乌冲突对我们的生产影响不大,但对我们的供给有影响,而这种供给更重要的体现在一种心理压力和传导压力上。因为我们的生产这两年非常平稳,甚至可以说是健康可持续的。去年我国粮食增长了2%,增加了267亿斤;肉类一年增加了1000万吨以上,由上年的7749万吨提高到去年的8887万吨,人均肉类一年时间由55公斤变为63公斤,说明我们的生产是健康可持续的。但是,我们的生产并不能完全满足供给,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口粮以外的需求,基本的猪肉之外的需求。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17%,整个肉类对外依存度达到9%,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补资源、科技和经营主体行为三大短板

我们的短板和弱项也是非常明显的,资源短板、科技短板、经营主体行为短板。

第一,资源短板。资源相对需求,尤其完全满足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和高端优质化的需求是不足的。现在全部食物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依赖进口,因此,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粮棉油糖肉果菜这个位序一点都不能变,保生产;一定要山水田林湖草沙,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但是,宜耕一定要耕,保证资源充分利用。

第二,科技短板。我们的科技短板恰好体现在进口占比比较大的农产品(000061),一个是大豆,一个是玉米。这两个短板短在单产水平太低。黑龙江既是大豆主产省,也是玉米主产省,全国的大豆单产平均水平260斤左右,也就是130-140公斤左右。而美国的大豆单产平均是240公斤,我们相差100公斤。我国的玉米单产420公斤,美国的玉米770公斤,相当于美国单产水平的55-60%。所以,科技短板应该着重解决大豆产品和玉米产品的单产提升。一定要在生物技术上下大力气,做大文章,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被舆论左右,一定要瞄准主攻方向。不能急于求成,但是也绝对不能放缓我们的步伐。

第三,经营主体行为短板。粮食生产效益不高,因此要刺激种粮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三权分置,经营权有序流转,种十、二十亩地的粮食不挣钱,种一百亩、两百亩绝对挣钱。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之下,种植结构的调整要两极分化,一级是资源型农产品要规模化,非资源型农产品的产出,比如园艺性产品要集约化。资源性农业要减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到集约化农业、到设施农业中去。从这个角度来讲,要让种粮有积极性,要实行规模经营。除了土地的规模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务的规模化。服务的规模化,托管半托管,在实践中反复证明,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亩均效益提升,将来中国在户籍农户家家拥有承包地的情况下,在三权分置的制度安排背景下,形成家庭传承者兼业+外来者专业的农业经营格局是一个大趋势。换句话说,张三是农村的,李四是农村的,他的儿子如果还在农村,他可能传承他父亲承包的地,但他不一定种地,他去外面打工去了,所以叫做家庭传承者可能是兼业的,但是作业环节是拿给专业化的,外来的植保队、机耕队、运输合作社等各种各样的服务组织来完成这个事。所以,我认为克服经营主体短板要规模化,粮食生产要规模化,非粮食生产要集约化。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价格要稳住,而且还要逐年提升,尤其小麦和水稻。与此同时,要给种粮的农民真正相关的政策支持。

因此,克服资源短板,重中之重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讲到基础设施建设,专门讲到农田基础设施,专门讲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花一千元和五千元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方面政府要舍得花钱,克服资源短板。二是瞄准大豆和玉米,克服科技短板。三是通过服务规模经营和土地规模经营,刺激种粮农民或者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通过广泛国际合作实现“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观

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怎样保我们的供给链的安全,这个命题太重大了。尤其是俄乌冲突之后这两个月的变化,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将来全球一体化很可能会分化。一体化的路还要坚持,当然需要我们更加开放,更加深化改革,但是是不是能够以我们稳定性的供给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局面,这是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的方针和定力。怎样以稳定性供给,怎样以稳定性的供给链,保我们的安全,我认为要高度关注南南合作问题,中非合作问题,帮助非洲国家种粮食,帮助欠发达国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帮助解决他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很大层面上实际上解决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粮食充分供给问题,在这个方面有大文章可做。因此,中国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缓解国际市场的更大的压力,实现“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适当进口”的粮食安全观,把产业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