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滚滚向前,发展永不停息。
过去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的强盛发展,也为品牌的成长提供了优良土壤,从而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品牌的发展和保护。从一众经典老字号在国潮中寻找“新活力”,到互联网大潮下一些新品牌的诞生,在国货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品牌革故鼎新、走向世界,不断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
过去这十年,中国品牌强势崛起的背后,离不开法治的健全、营商环境的改善和资本市场的保驾护航。
正因此,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赢得竞争的同时,中国品牌也在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的转折期,巨大的内需和广阔的国际市场为中国品牌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新京报记者 查志远
呵护成长
中国品牌茁壮成长,离不开政府创造的优良发展环境。
品牌保护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1904年,《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颁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保障企业品牌权益的法规诞生。
自此,中国品牌的注册管理迈入法治轨道,品牌开始受到法律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国家对品牌保护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进入了打造“中国品牌”的新阶段。
198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正式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商标专用权保护步入正轨,促使生产者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重视品牌的保护。此后,《商标法》历经1993年、2001年、2013年和2019年四次修改。
值得关注的是,四次修改中有两次发生在过去十年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过去十年,政府对品牌保护的法治化建设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强化。
如果说过去十年间政府对品牌的保护促进了市场公平有序竞争,维护了消费者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那么营商环境的改善则为品牌发展提供更优、更适宜的“气候环境”。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全球排名从上期的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提升了32个位次。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进一步提升,至第31位。由此,中国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从长远来看,为中国品牌提供适宜的营商环境,呵护品牌成长、促进品牌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政府还将在这一领域继续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更多中国品牌的崛起创造可能。
后来居上
纵观中国品牌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品牌的起步,较发达国家的品牌相对较晚,但是随着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品牌意识的增强,中国品牌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品牌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历史和岁月的积淀。
过去十年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在资本和技术的驱动下,中国供给侧发生很大的改变,生产端的效率明显提升,国货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在相关机构发布的《2021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中国报告》中,37%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与6个月前相比,他们现在更多或更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可中国的品牌,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品牌规模也在实现“弯道超车”。
2021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PO)发布的《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指出,2020年全球专利申请量增长1.6%,近10年增长态势稳固,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申请注册量持续增长。
在商标注册的全球指定类别总申请量上,中国内地2020年的申请量为934.58万件,增长率达到19.3%,占全球总申请量的54.3%;排名第二的美国,商标注册申请量为87万件,占全球总申请量的5.1%。中国的商标注册申请量是美国的10.74倍。
应该看到,中国品牌能够在数量上实现“弯道超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集群。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50%以上的家用电器、80%的空调、90%的个人电脑与手机都是“Made In China”。
过去,中国很多企业靠承接国外品牌代工订单,生产出产品后,贴上对方的品牌,销往全球。
不过,现在随着一大批高新品牌的涌现和崛起,中国制造撕去了“模仿”“廉价”的标签,并且以新的姿态走向海外。
近年来,从中国高铁、5G、家电等在海外市场赢得广泛的认可和好评不难看出,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也让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日渐提高。
影响扩大
这十年间,中国品牌和中国企业正在加速走向全球。
2020年8月份,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公司数量达到124家(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企业),首次超过美国(121家),实现历史性跨越。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共认定驰名商标427件。截至2020年,我国认定的驰名商标已经达到1624件。
与此同时,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品牌。
有报告指出,世界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正在逐渐去除“低端”帽子。科技和创新已超越性价比,成为中国品牌的第一标签。
2021年,世界品牌实验室按照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即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对全球约15000个知名品牌进行综合评分,最终推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0个品牌。
在《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上,中国内地品牌入选数达到44个,超越英国的37个,继续保持第四名的好成绩。
而在2011年,中国内地仅有21个品牌入选这一榜单。十年间,从21个上升到44个,中国品牌的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演变,中国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有5个亚洲经济体进入全球前15位,其中,中国上升至1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
过去,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以及物美价廉的优势让中国制造享誉世界。如今,中国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全新代名词,中国制造也从“产品出口”升级为“品牌出口”。
国潮兴起
十年来,中国品牌强势崛起的同时,中国的消费者群体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
突出的表现为“80后”“90后”和“Z世代”逐步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心理跟上一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注重品质、注重品牌的同时,也更追求自我表达。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其中,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人口规模接近3亿,约占总人口规模的20%,网民数量的30%。
毫无疑问,在主流消费群体消费心理发生变化的同时,互联网的兴起给消费模式带来了重大变革。
就像一些媒体指出的那样,“Z世代”大多生活在比“前浪”更加优渥、开放的环境,成长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同“前浪”相比,更加特征鲜明,尤其是消费观。
老字号曾是“新消费”的开拓者、引领者,但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追国潮这个趋势也已非常明显。
有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Z世代”购买“中国红”元素商品的销量同比增长326%。10个“Z世代”里,至少有3个人更倾向购买国货,服装、鞋子和手机是他们最喜欢的国货品类。
不难看出,随着“Z世代”消费能力的提升,国潮产品在日常的消费场景中越来越受到推崇。
国品兴、国潮起的背后,是经历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国货无论是产品性能、品质、价格,还是服务,都已经能够满足年轻一代对美好生活预期和个性化的追求。
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文化自信与经济发展,也有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的武装,更有政府创造、提供的优良营商环境的呵护,企业所创造的品牌才能在全球商业品牌竞争中赢得主动。
岁月如歌,斗转星移。在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增长、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大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中国品牌要续写新的时代传奇,依然需要继续顺势而为、主动求变。
过去十年,是中国品牌强势崛起的时代。未来十年,中国将会诞生更多的超级品牌。
●保驾
法律法规保驾品牌崛起壮大
制定政策措施,护航中国品牌
中国品牌的崛起、成长、壮大、影响世界,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也离不开市场的规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和《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1993年至2012年,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与品牌保护、消费者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大量的规章、地方法规和司法解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消费信用体系发展完善。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近年来,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推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试点、完善消费者信用评价制度、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基本形成了以消费信用约束经营者、以良好信用促进消费者放心消费的治理模式,让中国品牌的健康成长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我国在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汽车、房地产等涉及消费者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领域出台大量细化规则,从标准设置到资质认证,从过程监管到事后救济,有效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秩序。
打击违法,为中国品牌创造健康成长环境
随着生产经营和消费规模的扩大,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也有所增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日常检查监督、专项整治行动等大量工作,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为中国品牌创造健康成长环境。
根据公开数据,2000年至2012年,相关部门共查处100万元以上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900余件,通过各种专项行动和大案要案查处,规范了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13年至2020年,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96万余件,受理消费者投诉2176.8万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214.0亿元。进入网络时代后,数字经济与网络交易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市场监管部门受理网购投诉案件从2014年的7.8万件增长到2020年的203.3万件。
政府有关部门连续多年开展“网剑行动”等专项治理工作,整治网络交易领域假冒伪劣、刷单炒信、价格陷阱、强制搭售、“大数据杀熟”等侵害品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促进了网络交易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保障了中国品牌在健康环境中成长。
推动形成评价机制,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品牌共新增30余万件,专利申请量超3440万件。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对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提出了“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和“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品牌评价体系”的要求,品牌评价将推动培育更多优秀中国品牌,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3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总工程师韩毅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和新华社民族品牌办公室联合发起举办的“国家标准助力中国品牌”研讨会暨“励志100”行动启动仪式上表示,我国目前已颁布38个国家标准,制定这些标准的目的就是助力中国企业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建设迎来关键转型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集多方之力,完善品牌评价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国家标准在品牌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既要通过‘3·15’对假冒伪劣产品曝光,保护消费者权益,更要通过‘5·10’宣传优秀品牌,让好品牌引导市场消费,拓展国内外市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顾问组主席、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国家标准委原主任刘平均公开表示,中国要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品牌评价国际话语权,向全球按行业分类发布世界品牌榜,在提升中国品牌形象的同时,建立科学公正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推动全球品牌经济健康发展,并依托发布品牌榜带来的国际影响力,举办各行业的世界品牌大会,开展国际贸易,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构建有效路径。
新京报记者 王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