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贵:亚洲货币大范围贬值有何影响

2022-05-23 03:29:11 环球网 

亚洲主要经济体的货币近期普遍走弱:日元对美元汇率“重返20年来最低水平”,韩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进入“自由落体式”贬值轨道,人民币承受相当大的贬值压力,印度卢比也贬值至历史低位。

抗击打能力本来就不强的亚洲国家货币之所以同步出现大幅贬值现象,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在当今世界极为敏感的金融传导机制下,美联储为对抗美国40年来最严重通胀而祭出的超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依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美国的亚洲地区产生“虹吸”效应。二是在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危机短期内难以找到最优解、通货膨胀压力又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亚洲国家在政策的选择性偏好方面,往往更倾向于以本币贬值带来对冲效应。三是各国在货币政策上出现“合成谬误”现象,导致竞争性贬值如若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或有步入负面螺旋效应的危险。

在此关键时刻,经济上早已高度联动的亚洲国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共同应对日益危险的本币贬值潮。事实上,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日元快速下跌对经济带来的冲击,韩国也已意识到韩元下跌对出口拉动作用有限,印度央行也不会放任卢比持续贬值,因为该国高达80%的原油需从海外进口,本币持续贬值势必造成印度国内通胀压力进一步上行,加剧贸易不平衡。而对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中国而言,由于与美国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货币政策周期错位,短期内人民币仍将面临一定程度的压力。但随着国内本轮疫情控制拐点的出现,复工复产复市将会逐步启动并加速推进,汇率市场也将在经济向好的预期下逐渐趋稳。

从区域经贸合作和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亚太地区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贸易的密集度与规模,早已跻身世界主要贸易圈前列。市场直觉高度敏锐的各国政策制定者与贸易商,深知货币竞相贬值长期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而本地区早已有之的自由贸易协定或正在推进的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正在推进亚洲国家步入繁荣共生的发展轨道。

而在金融合作与稳定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各国明显加快了金融合作步伐,例如2000年,东盟、中日韩13国财政部长联合签署“清迈倡议”(CMI);2010年,东盟、中日韩等13国决定将“清迈倡议”进一步多边化,“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由此正式建立;2011年,“东盟和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成立。2016年,AMRO正式成为国际金融组织,行使区域经济监控职能,与CMIM一道成为亚洲区域最重要的金融合作机制。以上所有这些,均表明亚洲主要经济体在联合自强与促进区域金融稳定方面的一致行动显著加强。

当然,在当今世界三大主要经济圈中,亚洲是唯一还没有真正形成经济高度一体化机制的地区。而作为现有机制化金融霸权核心力量的个别域外国家,显然并不乐见中日韩之间以及中日韩与东南亚、南亚加强经济金融合作、尤其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变迁。这就需要亚洲主要经济体在关键时刻拿出历史担当,在携手推进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双边与多边金融合作,进而在找到有效利益分享机制的基础上,塑造亚洲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构建中的关键角色,承担与本地区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