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波及英国等十余国家 世卫组织发出预警

2022-05-24 04:39:33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蔡鼎 成都报道 每经编辑 程鹏 兰素英 盖源源

继英国5月初宣布发现森林动物人畜共患病——猴痘(Monkeypox)确诊病例后,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地也相继报告确诊或疑似病例。

当地时间20日,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召开技术咨询小组会议,讨论有关猴痘的信息和应对策略。

据新华社消息,世界卫生组织21日发布猴痘疫情暴发预警称,鉴于目前已在多个未流行猴痘病毒的国家发现病例,未来有可能在这些国家及其他国家发现更多病例,猴痘病毒将进一步传播。

5月13日以来,世界卫生组织3个地区办事处的12个未流行猴痘病毒的国家已报告了92例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迄今还没有死亡病例。其中,确诊和疑似病例主要来自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余分布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和美国。

世界卫生组织称,这些病例并无明确的猴痘流行地区旅行史,且主要但不限于发现在男男性行为者中。迄今,所有通过PCR确认样本的病例都确定为感染了病毒的西非进化分支。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突发事件应对的助理总干事易卜拉希马·索塞·法勒日前表示,目前对猴痘的传播模式、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等方面仍有很多未知,在治疗和诊断方面也仍然存在空白。

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猴痘尚无特效性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但猴痘一般是自限性的,症状通常在14~21天内自发缓解。

另据新华社报道,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虽不易发生人际传播,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可能感染。

据介绍,感染猴痘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打寒战和疲惫,且通常会出现皮疹:这通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生殖器。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对公众的风险很低”

本轮猴痘暴发与人类历史上此前的情况有何不同?是否有致命危险?是否与新冠病毒有关?是否有证据表明猴痘病毒已在社区中传播?公众又该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

就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连线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热带医学教授丹尼尔·鲍斯奇,以及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免疫病理系主任、疾病专家尼尔·马伯特教授进行详细解读。

鲍斯奇教授也是WHO全球疫情警报和应对网络指导委员会的英国代表,此前曾在美国疾控中心(CDC)担任要职,并曾出任联合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和国际开发署的顾问。鲍斯奇教授专门从事新兴热带病毒的研究和控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抗击埃博拉、马尔堡、拉沙热、汉坦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方面有25年以上的经验。

NBD:最近报告的一些猴痘感染病例与此前历史上出现的有何不同?

丹尼尔·鲍斯奇:通常来讲,猴痘主要在西非和中非传播,在那些地区,猴痘病原来自某些类型的小型哺乳动物,即啮齿动物。此前的一些零星猴痘病例主要来自于尼日利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但病例范围可能更大,因为彼时没有相对完整的监测系统。

最近全球多地报告的猴痘确诊病例与此前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全球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确诊病例;第二,我们尚未清楚了解这些病例是如何被感染的。(就目前而言),现有确诊病例与非洲旅行史并没有明显的联系(大多数病例都没有非洲旅行史),也没有与出口的动物有明显的联系。最近确诊的一些猴痘病例还处于早期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

NBD:对于最近在英国、西班牙等多国发现的猴痘病例而言,这种病毒危害性有多大?随着时间推移或者病毒演变,这种猴痘病毒是否会变得越来越致命?是否会对公众健康造成风险?

丹尼尔·鲍斯奇:猴痘有两种分支(clades),一种在中非传播,一种在西非传播。中非的(猴痘)疫情相对更危险,病死率约为10%。而西非的猴痘疫情病死率约为1%。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猴痘病毒会通过某种形式变得更加致命,或从根本上改变该病毒的生物特性。(最近在一些国家发现的猴痘病例)对普通公众来说风险极低,没有理由恐慌。当然,我们需要进一步弄清楚事情真相,但我认为未来发生猴痘疫情大面积暴发或成为大流行疾病的可能性极低。

尼尔·马伯特:公众不应恐慌,因为对公众的风险仍然很低。这不会像新冠肺炎疫情那样引发流行病。这是因为猴痘病毒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除非与被感染者密切接触。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通常是温和的,几周内可治愈。但对部分人来说,感染猴痘病毒依然可能是致命的。据估计,感染西非毒株后的死亡率约为1%,但在卫生保健服务资源充足的国家,这一数字可能要低得多。

“与新冠病毒无关”

NBD:最近确诊的猴痘病毒感染病例,是否可能与新冠病毒有关?

丹尼尔·鲍斯奇:与新冠病毒无关。但这也提醒人类需要建立更有效的全球(疾病)监测系统,以便及早发现传染源。最近全球各地确诊的猴痘感染病例是对现有监测系统的肯定,但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像猴痘这样的疾病更容易被发现,因为病例会出现典型的皮疹症状。相比之下,新冠肺炎这样的呼吸系统疾病则难以辨别,也更难以与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许多其他病原体迅速区分开来。

尼尔·马伯特:猴痘病毒与引起新冠病毒的病原有很大的区别。

打个比方,某国通常没有猴痘病毒,该国若出现相关病例,其感染者可能曾去过有相关病例的地区。一些国家放宽新冠疫情限制措施后,往返西非和中非地区的旅行可能有所增加,而那里的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猴痘病毒。

NBD:现阶段是否有证据表明猴痘病毒已经通过密切接触在社区间传播?

丹尼尔·鲍斯奇:猴痘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病变部位或通过接触病例使用过的衣服或被褥等以及呼吸道飞沫传播,但该病毒是不容易被感染的,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接触。

当然,人们应该始终保持警惕,但同样,现在并没有理由恐慌。就感染猴痘病毒而言,普通人群的风险极低,除非他们与携带该病毒的人有密切接触,或去非洲旅行,在非洲的农村环境中可能接触到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需要注意的是,携带猴痘病毒的啮齿动物不是人们通常在大城市看到的那种动物,它们更多出现在村庄、森林、矿井等地方,普通旅行者通常不容易接触到。

尼尔·马伯特:猴痘病毒不容易在人类之间传播。只有与感染猴痘的人密切接触才会传播。感染路径包括接触大量的呼吸道飞沫、破损的皮肤、接触猴痘感染者皮肤水疱或痂,以及被感染的被褥。

NBD:公众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感染?

丹尼尔·鲍斯奇:就像上面所提到的,一般人不需要这样的担心。若认为自己可能患有或接触过猴痘病毒的人,应该保持自我隔离,并立即与当地的卫生部门取得联系,以获得进一步的指导,包括进行实验室验血,以及患病后护理等。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也应当采用适当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使用类似于新冠疫情中的个人防护设备。对于高危的猴痘病毒接触者而言,则可能需要接种可以预防猴痘或天花的疫苗。

尼尔·马伯特:如果你没有与感染者有过非常密切的接触,或者最近没有去过西非或中非,则不太可能感染猴痘。然而,重要的是卫生当局要保持警惕,积极发现感染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以防止传播给其他人。

延伸阅读

英国现猴痘社区传播人类感染超50年历史

据法新社伦敦报道,英国卫生安全局首席医疗顾问苏珊·霍普金斯22日说,目前英国每天都会发现与任何西非旅行史均无关联的猴痘病毒感染者。

截至20日,英国累计录得20例猴痘确诊病例。报道还称,当被问及社区传播现在是否是猴痘病毒在英国的标准传播模式时,霍普金斯说:“当然。”

就目前多国和地区报告的猴痘病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病学家詹妮弗·麦奎斯顿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情况。猴痘病例通常只出现在西非或中非,目前在美国或欧洲报告的病例数量绝对超出了正常水平。”

实际上,“猴痘”病毒并不是一种对人类来说完全未知的病毒,是与天花病毒同属痘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最早于1958年在猴子身上发现,不过其毒性比天花要弱不少。首例人类猴痘病报告于1970年,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原扎伊尔)的一个9岁男孩。

虽然这种病毒为最先在猴子身上发现而被称为“猴痘”,但该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其实是诸如松鼠、老鼠等啮齿类动物。这种病毒2003年时也曾在美国引发过疫情,当时病毒是被一批从非洲加纳运到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松鼠和冈比亚鼠携带的,后来传染给了在美国当做宠物卖的草原犬鼠,进而传染给了47个人。但当时这些感染者都康复了,没有人再将这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WHO指出,猴痘病毒有西非进化枝和刚果盆地(中非)进化枝。据记载,该病毒西非分支的病死率约为1%,其刚果盆地分支的病死率可能达10%。

该机构表示,在非洲,今年以来已有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四国报告猴痘病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2017年9月以来,尼日利亚持续报告出现猴痘病例。从2017年9月至2022年4月30日,该国32个州共报告了558例疑似病例。其中,241例为确诊病例,有8例死亡(病死率为3.3%)。2022年1月1日至4月30日,该国报告了46例疑似病例,没有死亡病例。

WHO提醒公众和临床诊疗机构给予一定关注,如发现不常见皮疹应向专科医生求诊。该机构称,虽然曾有疫苗和特定疗法获批用于治疗猴痘,但并未广泛应用。

从历史上看,接种天花疫苗被证明可以预防猴痘。数据显示,用于消灭天花的疫苗对猴痘病毒的有效性高达85%。英国当局表示,已向一些医护人员和其他可能接触过猴痘的人提供了天花疫苗。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