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课堂上,除了理论讲解,还会引入大量鲜活素材。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3月24日,中央财经大学文雅老师在进行思政示范教学。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
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为新成立的冬奥师生宣讲团授旗。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4月29日下午,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为全校师生讲授疫情防控思政课。 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1月23日,北京建筑大学的志愿者们在横幅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两次夺金,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但其实都是在为祖国的荣誉全力拼搏。”2022年5月4日,青年节,一堂别开生面的首都教育系统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大思政课”通过网络媒体播出,“课堂”上,冬奥冠军武大靖等六位讲述人通过网络节目分享了自己的冬奥故事,诠释“冰雪中绽放的北京冬奥精神”。
此次活动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举措。
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大思政课”在全网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收看245万次,相关微博资源阅读6000万次。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学院辅导员刘霁炜表示:“这堂课激励我切实扛起肩上的责任,带领青年学子奔跑在新时代的青春赛道!”
这只是近年来北京聚焦首都盛事、“开门办思政”,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坚持高站位高标准,加强顶层设计;思政课堂越来越“活”,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集体备课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北京思政课建设中,首都特色不断凸显,“北京味道”越来越浓。
内容新、形式活成为思政课“打开方式”
“去年有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很多人都说要躺平。”2022年3月24日,在“金课开讲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示范教学活动现场,中央财经大学思政课教师文雅用“躺平”一词开启了这堂课。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示范教学活动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共同打造的集体备课品牌,思政课网络示范教学活动每个月举办一期,采取思政教师讲课、专家和学生听评课等方式,帮助全市思政课教师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
文雅先是分析了什么是“躺平”及其背后的原因,又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躺平”的人生不值得过,最后在各种事例中引导学生用奋斗对抗“躺平”。活泼的语言、贴近生活的话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听讲学生的心。
中央财经大学研一学生崔召颖表示,这堂课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就在于“躺平”这个话题离自己很近,“有时候我在面对困难时也会躺平一下,没有及时行动起来去改变现状。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躺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收获了很多。”
近年来,在北京市大中小学校的课堂上,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的思政元素、亲和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的思政课教学并不少见。
不仅如此,融入全新的方法手段,建设丰富的案例资源,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研究实践……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推动下,全市思政课改革注重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导向,不断探索新路径、创出新模式,课堂内容越来越“新”,形式越来越“活”。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数字马院”平台,建立了“VR仿真虚拟教学体验室”,研制了精准扶贫实践教学虚拟仿真系统等项目,让学生们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的脱贫工作,更能深切感受到国家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的来之不易。中国传媒大学探索“双师型”思政课改革,思政课老师走进专业课堂、专业课老师配合讲思政,让学生感到思政课就在身边,而且还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
与此同时,北京还打造出了一批具有示范借鉴性的课程思政“标杆课”。2022年1月,北京公布了51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相应授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思政课程也在全部学科专业“开花”。2021年4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印发《全面推进北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市高校、全部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各高校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讲思政课从“背对背”变成“面对面”
思政课要想入脑入心,教师就要“走心”。但对于众多习惯了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师和刚刚走上讲台的老师而言,“走心”却并不简单。“同备一堂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全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北京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帮助思政课教师“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5月27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创设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又一次开讲。课堂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教师张静聚焦校园疫情防控下学生重点关切,从寝室关系维护、心理自护、云上学习等角度给出了具体建议,让特殊时期的思政课更解渴、更入心。北京工商大学张彦琛老师聚焦国际国内抗疫形势对比、校园封控等焦虑情绪源,激励青年学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全市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线上参与备课,视频浏览量达8300人次。
这次备课活动也让思政课教师受益匪浅。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侯耀文结合参与社区疫情防控的亲身经历谈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经师”,更要在课堂外做好“人师”,必须到一线,自觉成为校园疫情防控中的一面旗帜,引领带动学生增强支持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如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回信和重大会议精神,组织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已经成为北京市思政课建设的典型经验。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创设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机制,通过集体备课,党的创新理论得以及时、准确、全面融入思政教学,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讲好思政课,不只是在高校。
2021年8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年11月22日,“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揭牌,花落海淀。
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组长任兴来表示,海淀的思政课一体化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2014年,海淀区成立小初高跨学段教研组,首次建立思政课大教研机制,促进思政课小初高不同学段的一体化衔接。2020年6月8日,海淀区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区域内中小学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教研组有16位教研员,实行双组长制。”
集体教研让大中小学讲思政课从“背对背”变成了“面对面”。“举个例子,我们做了一个‘让社区更美好’的课例。这个课题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政课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学科内容。通过一体化教研,让老师明白,围绕学生对社区建设的意识,小初高三个学段有不同的讲课方式。小学课堂要活跃气氛,调动小朋友参与;初中课堂,我们希望课堂鲜活、贴近学生生活;高中阶段,我们则鼓励学生对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任兴来说。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跑出“加速度”
2017年9月,90后杨哲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正式站上了北京林业大学的思政课讲台,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彼时,北京林业大学20多名专职教师承担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任务。2022年,北林专职思政课教师已增加了31名,增长近111%。
这只是北京在补齐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缺口上的一个缩影。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北京市聚焦师资队伍配备、教师素质提升、梯队分类发展,跑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加速度”。
早在2018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就印发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配备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推动各高校多种方式加紧配备思政课专职教师,在“引一批”“转一批”“聘一批”“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指导下,近几年北京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不断增长。
2019年,北京又确定了2020年按照1:350的比例配备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目标。在人员编制、进京指标等方面为各高校提供支持保障。
对于新任教师,北京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先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骨干教师进名校研修等“北京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2020年10月23日,2020年北京高校新上岗思政课教师培训结业暨拜师宣誓仪式在北京市委党校三分校举办,110余名北京高校新上岗思政课教师正式被授予上岗资格并庄严宣誓。
北京组织在京高校思政课特级教授、特级教师以及部分教学名师为全体新上岗思政课教师担任成长导师,对所有新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充分发挥成长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全方位引领和帮助新上岗教师成长。
针对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的情况,北京要求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根据各门课程专题教学指南,推出一批思政课精品示范公开课和名师示范课堂。
为了培养思政课教师“后起之秀”,北京推动思政课师资储备计划,按照教育部要求,逐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指导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同时,自2016年设立了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新生奖学金、学术奖学金,并不断完善评审机制,扩大评审覆盖面。
项目受益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单文鹏说:“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高额奖学金,让我倍感振奋,也更加坚定了我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思政课教师的决心!”
“开门办思政”彰显“北京味道”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5年来,北京迎来了一场场盛事、大事、喜事。而每一个重大节点,北京都坚持“开门办思政”的思路,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教育契机,让思政课成为最鲜活的时政写照。
2022年1月23日,迎着小雪花,首都高校1.4万余名师生志愿者入驻冬奥驻地,入驻当天,首都高校志愿者共上一堂“冰雪上的思政课”,世界冠军王春露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普及冰雪运动常识,讲述为国争光的拼搏故事。1月3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首都高校志愿者同上一堂“冰雪上的思政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以“建筑:服务国家发展 服务民生需求”为题,揭秘冬奥场馆设计和建设中蕴藏的科技魅力,讲述科研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的担当作为。
盛事过后,用好冬奥等鲜活“教材”,已成为首都教育系统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自觉追求。
“‘背靠白墙听夺冠’是我们的场馆工作写照。”202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冬奥会闭幕后第一时间成立了师生宣讲团,全面开展“我和我的冬奥故事”系列宣讲活动。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赛会志愿者、法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建蓬介绍,自己的工作是守住进入短道速滑比赛区域与运动员准备区域的大门和走廊。虽然距离首都体育馆只有一墙之隔,坚守岗位的自己只能“听”比赛,但不论是看还是听,自己都已经亲身参与到了这场伟大的盛会中,亲自为祖国的荣誉做出了贡献,背靠白墙听夺冠,自豪之心丝毫未减。
2022年春末夏初,北京疫情防控形势出现新变化。面对当前复杂疫情形势,北京高校坚持因势利导,一堂堂“有咖有味”、形式多样的疫情防控“大思政课”正如火如荼进行。
2022年4月29日下午,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以《共同认识疫情,共同“战疫”行动》为题,为全校师生讲授疫情防控思政课。
李军锋以“一些故事、一些数字、一些对比、一些行动”为关键词,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今年以来国内疫情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吉林、上海和北京的具体案例,用数据、图表等详细解读了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危害和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战胜疫情”的科学防控政策与坚定决心。
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争当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北京高校师生通过交流座谈、志愿实践等形式,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战疫”志愿服务。
与此同时,北京思政课坚持弘扬北京红色文化,传承北京红色基因,充分利用体现北京革命历史精神、红色文化底蕴、“四个中心”城市建设成果,深入挖掘体现首都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京华大地扎根实践。在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内容融入、思政情境创设、思政载体选取等方面彰显“北京味道”。
2020年9月,北京市首个市级思政课案例教学基地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挂牌成立,多所大中小学师生通过社区接诉即办志愿服务岗,在参与群众诉求办理的基层实践中,坚定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
同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教学案例库正式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实践”“中关村(000931)自主创新实践”等十余个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生动实践,作为思政教学案例走上讲堂。
开门办思政,让教师“看北京、看变化、看成就”,是北京高校思政课转型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教师们走进北京市国资委、冬奥组委、市人大、市政协等单位现场备课,观摩学习。北京市教委还联合国家大剧院、中国电影(600977)博物馆等,打造“剧院里的思政课”“电影中的党史课”等特色课程,将首都“四个中心”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动能,汇聚起“三全育人”的强大合力。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