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查分日,几家欢乐几家愁。我读书的时候,大学平均录取率是4:1,现在应该快到1:1了吧?但是欢乐和哀愁并没有随着升学率的提高而有什么改变,哪怕是100%也依然有学校和专业的差别。只要有这样的分别,人就继续在100%里看到得失成败,就依然会有喜怒哀乐。
人们说分数不能决定一切,人们又说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这话是对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是真正的宽进严出,大学只是个社会模拟器。模拟器玩得好不好,对后续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有些人天生就有亲和力,有些人自带一张诚恳的脸,有些人即便一无所知但是一开口就让人觉得见地深刻,只要找到喜欢他们的人群,就可以不露任何痕迹地混进去,证明都不需要出示一下。
但查分日依然有它的意义,算起来它差不多是人生岔路口的起点。人在幼儿园没有多少选择,在小学开始有,中学也有,但是选项和结果都很少。全市有100多所中学,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之一。去了其中之一,也不意味着你未来有100多种可能,只会落入重点和非重点两个结果。
查分日之后突然一切豁然开朗,我是在那天才知道天底下有那么多所大学,又有那么多种专业。和一个18岁初入社会的人所面对的一切没什么不同,近乎于无限多的选择,每个选择后面隐藏着一条人生路径,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如果当时我听从我父亲的建议去念军校,现在的人生大概又是另外一副光景,起码身材会因为每天早上的5公里拉练而标准很多。如果当时我听从我母亲的建议去念法律或者医科,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巧舌如簧的胖子律师,或者又多了一个传说中脾气极坏的毒舌医师。如果当时我的心愿达成去念了物理系,那我猜我现在应该是个中学老师,或者是个文员,然后在每一个高考之前苦口婆心地劝告小朋友:想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是好的,但要看看你是不是那块材料。
选择多还不是最困难的部分,把欲望放在桌面上之后,事情会变得更加困难。什么是好大学,勉强还有些指标。从什么是好专业开始,每个人的欲望都会开始发挥作用。没有什么好专业,这其实是在说怎样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有人知道答案么?围坐在餐桌前的一家子人,谁有标准答案?什么专业在10年20年后对应行业有极好的前景?回答不了,不需要那么遥远,什么专业在4年之后对应着极高的市场需求这种问题都没有答案。我猜想今天的人们会考虑AI专业,因为未来AI会大规模替代人工,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起码保证能得到一个帮助AI取消人类岗位的岗位。
然而在查分日面对着的无限可能是一种幻觉。没有无限可能,我是个山里人,30岁前没见过大海。所以认真考虑过去厦门大学,说是那里出校门就是海,可以坐在沙滩上喝着啤酒看日落。然后再看了一眼住宿费和伙食费,我就默默去掉了这个选项。北大清华就更简单了,十万里人招几个人,看看分数就知道招生简章不是写给我这种人看的。还有另外那一大堆采矿、冶炼、石油、化工、教育、建筑设计,也和我无关,99%的选项虽然都开放,但是和我无关。剩下的1%我想去,但是往往别人又不要我。
现实些,再现实些吧,一千多个靶子,说到底只能开三枪。分数、财力、个人能力和兴趣,会把可以射击的靶子压缩到几十个。这几十个靶子里,有些价值高但是太远有脱靶的危险,有些价值低又太近打中了也不甘心,还有些位于中段,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鸡肋靶。这时候人才会明白,查分日得到的那个数字,的确算是一种资源,但是这种资源在真正使用的时候,依然觉得不够。那就是一个选择的门槛,帮助你去掉一些选项,然而剩下来的问题也一点不少,还是端端正正顶在自己的脑门上......
以后的人生也是这样,看起来有无数多种选项,每一个选项都决定了你的一条人生路。在没有上去走一段之前,你在起点并不知道那条路是通往桃花源还是火焰山,于是让你觉得选择很沉重。然后等到你真要去做选择时,又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个选项,一旦接触到现实条件,大多数选项无非是镜花水月。剩下的可选项,又是由恐惧加贪婪、不甘心和食之无味构成。所以我说查分日就是一个隐喻,从那里开始,一个人面对未来成人世界所需要面对的局面。
22岁考研或者就业是如此,28岁转职或者迁徙是如此,33岁分手或者结婚是如此,36岁继续打工还是创业是如此,42岁时孩子高考查分日到了,一模一样的事情再次上演---宽广无边的世界徐徐展开,面对着它大家继续莫衷一是,悲欢交集,欲望与恐惧交织,胃像是拧抹布一样扭成一团。
手里拿着个分,面对这个世界时依然不够看的,这是多么奇妙的人世啊。以为有千百种选择,千百条道路,等到走下来才发现无论如何选择,大概还是会回到现在这条道路上来,这是多么奇妙的人生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