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报道
连日来的热浪侵袭,使亚洲多国的电力短缺问题越发凸显。
7月11日,日本气象厅说,日本列岛受偏西风“蛇行”的影响,各地在6月下旬出现气温持续35摄氏度以上的罕见酷暑。之后高温天气虽有所缓解,但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很有可能导致酷暑卷土重来,并持续到9月。据悉,日本在7月1日启动为期三个月的全国节电季,这也是日本时隔七年再次启动这一措施。
高温天气加剧了各国电力短缺的问题。7月7日,韩国能源部副部长Park Il-Jun称,正考虑是否恢复一到两个关闭的燃煤发电厂运行,以防止在8月出现电力短缺。
自6月以来,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多个亚洲国家都相继出现了电力危机。多国“电荒”现象背后,全球“能源荒”备受关注。今年,亚洲多国遭遇高温天气,如日本东京市中心气温一度攀升至36摄氏度以上,韩国全国178个区域中的164个区域发布了酷暑报告,印度最高气温一度达到近50摄氏度等。极端天气频发,引发全球能源消耗量激增,但目前全球能源仍处于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阶段。
在这个节点上,亚洲国家陷入两难,多国将目光投向核能建设。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追求“碳中和”的背景下,现在全球包括欧洲都鼓励发展核能,核能将会成为全球能源非常重要的部分,预计东南亚国家在核能领域的投资也会有所增加。但同时,他对东南亚发展核能的能力有所忧虑,“但就目前而言,东南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发展核能,因为发展核能需要国际资本和技术。”
那么,在核能建设之前,亚洲国家还得经历怎样的能源短缺之苦?
能源短缺危机为何难解?
眼下,高温热浪正席卷亚洲多国。“电荒”、“油荒”等问题层出不穷。
以日本为例,进入6月以来,该国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多地最高气温突破35摄氏度。日本总务省消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该国因中暑被送医的人数为1万5657人,是自2010年开始该项统计以来该月首次超过1万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造成这一结果,在于该国遭遇电力供应短缺危机。日媒预计,日本将有3700万人受限电措施影响,占总人口的近三成。作为应对,日本政府在7月1日启动“全国节点季”,呼吁企业和民众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内共同节约用电,这也是七年来日本再次启动这一措施。
韩国也同样遭遇用电难题。韩国政府估算,今年夏季最大用电量已经超过2021年同期,但能源储备降至近年来最低,约为5.2 GW,而2020年以及2021年,韩国储能量分别是8.9以及9.6 GW。
“夏天天气炎热,用电需求激增,加剧全球液化气供应的紧张状态。而日韩当前的电力紧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地缘冲突的制裁有关。”王永中向记者表示,因为这两个国家主要是靠化石能源发电,如煤炭、天然气等,且国内化石能源禀赋极度短缺,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王永中表示,在地缘政治的冲突下,欧洲为降低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紧急增加天然气库存,导致天然气供应紧缺,而且日韩都参与了制裁行动,减少对俄罗斯购买天然气的量。同时,日韩为了支援欧洲和赚取差价,也将一部分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购买的液化天然气转卖欧洲,致使其天然气进口量低于预期水平。
相比起日韩,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能源荒”问题更加突出,部分国家还深陷断电危机。
由于燃油价格不断上涨,泰国部分家庭改用蜂窝煤,与此同时,泰国交通组织也向政府表示若没有补贴,7月起可能会有80%的载客车辆可能要停止运作;巴基斯坦的全国用电需求一度达到2.84万兆瓦,超出其全国2.1万兆瓦的发电量,该国企业和家庭每天都要经历至少8小时停电;印度也因为煤炭库存告急,其国内有近三分之二的邦,大约7亿人口每天长达10小时都无电力可用。
“东南亚、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加大制造业的发展,对电力需求爆发式增长,体现出后疫情时期需求爆发式增长远超电力供给增长之间的矛盾。”新纪元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成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地缘政治危机的影响,这些国家面临煤炭、天然气历史高价成本的困扰,电力产出的潜力将受限。
王永中也分析称,本来东南亚、南亚的新兴经济体的发电能力就比较弱,如今再叠加本国货币兑美元贬值的因素,这部分国家还面临购买能源支付能力下降的问题。
疲于应对输入型通胀
由于进口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猛涨,亚洲多国在苦于“能源荒”的同时,也被输入型通胀“压弯了腰”。
数据显示,各国在6月的通胀数据涨幅不一。当月,韩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高于上月5.4%的涨幅,这是自1998年11月以来韩国CPI年率的最高水平;泰国CPI值为107.58,同比上升7.66%;老挝通胀同比上涨23.6%,创22年新高;另外,巴基斯坦通货膨胀率达到21.32%,为13年来的最高水平。
能源成了民众生活成本负担上涨的“元凶”。而为了减轻民众的压力,亚洲多国都不约而同祭出不同的补贴政策,如燃油补贴、削减燃油税等。即便给出措施,上涨未见止步的通胀仍是各国的心病。
王成强认为,本轮通胀是疫情、货币宽松政策叠加俄乌地缘局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贸易逆全球化的发展状态,可能让通胀长期发展存在根深蒂固的风险。
不过,随着国际油价的回落,亚洲各国的输入型通胀或许有望缓解。对此,金联创原油分析师韩正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宏观层面经济衰退及加息提速收紧流动性的预期增加,投资者对原油市场的看涨情绪逐渐消退,而对于亚洲国家来说,由于多数国家均为原油进口国,油价降低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特别是随着当前炼厂利润降低,油价高位回落有利于刺激需求增长。
不过韩正己认为,原油市场短期内仍然有供应紧张的担忧来对冲部分利空影响,因此油价整体仍将保持震荡走势为主。截至7月9日,国际原油价格有所会所回升,WTI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06%,收报104.844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42%,收报107.182美元/桶。
就在原油价格有所回升的同时,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仍在攀升。其中,截至7月8日,作为澳洲煤炭价格风向标的洲际交易所纽卡斯尔煤炭期货价格,达到410美元/吨。
对此,王成强认为,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中短期走向有强弱差异性,但长期走向有协同共振性,“受地缘冲击,国际天然气资源尤为紧俏,长期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煤炭在化石能源发电份额增多,是对天然气的需求形成替代效应。”
国际能源署(IEA)在其发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全球煤炭投资在前几年缓慢减少后,于2021年出现逆势增长。去年,约有1050亿美元投资于“煤炭供应链”,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10%,多集中于亚洲新兴经济体。尽管如此,但这不一定意味着这部分经济体在能源领域“开倒车”。 报告还显示,今年清洁能源投资规模预计将延续此前的增速,投资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成为推动全球能源领域投资增长的主力。
核能转型道阻且长
经历了5年的去核电后,韩国开始为复兴核电产业做准备。7月5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计划到2030年将核电在韩国全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升至30%以上,2021年这一比重为27.4%。该部门同时宣布恢复两座核反应堆建设。除了韩国以外,自5月底以来,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都相继表示希望拥有核电,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谈到亚洲国家增加核能的应用,王永中向记者表示,这将是未来的能源趋势,“在追求‘碳中和’的背景下,现在全球包括欧洲都鼓励发展核能,核能将会成为全球能源非常重要的部分,预计东南亚国家在核能领域的投资也会有所增加。”不过他认为,不少东南亚国家暂不具备发展核能所需的国际资本和技术。
金联创核能研究员范浩楠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亚洲国家广泛推广核能仍存在短板,“首先,当前新能源产业还不能独揽大旗,难以兼顾‘能源安全’和‘能源稳定’的问题;其次,更换消耗化石燃料的基础设施需要时间。”
要依靠核电实现净零排放仍道阻且长。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报告《核电和安全能源转型》中指出,未来三十年全球核电容量需要翻一番,才能实现净零碳排放和能源独立的双重目标。
此外,范浩楠认为,亚洲国家要想实现新能源转型,还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难点,“首先,虽然清洁能源开发成本随着技术研发而逐步下降,但是跟传统能源相比,仍处于高位,未来还需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的经济性,使其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替代;其次是,世界能源向清洁化发展,电能远距离、大范围配置的重要性将越发凸显,但现有电力配置能力明显不足,后续需要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电为中心,更高电压等级、更大输电容量、更远距离的全球能源配置网络平台,以满足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和远距离配置的需要;再者,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在开发环节都存在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能源转换效率低的问题,还需大幅提高技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