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持续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

2022-07-13 03:32:19 21世纪经济报道 

企业信心和预期持续改善,实体经济有效融资正在加快恢复,这为下半年宏观经济大盘进一步稳定和加快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6月和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6月和上半年社会融资和金融数据创下新高,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全面好于预期。这表明市场有效融资需求明显恢复,经济正在逐步回暖。下一步,应继续采取措施巩固回暖趋势,进一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6月和上半年金融数据有两大亮点。首先,总量增长较快。报告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4%,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8%,均高于上月末和去年同期增速。这表明货币政策加大调节力度,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5.17万亿元,同比多增1.47万亿元;6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81万亿元,同比多增6900亿元。其中,6月新增社融规模与人民币贷款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较快和政府债券发行力度加大,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其次,结构显著优化。报告显示,从信贷结构看,无论是住户贷款还是企(事)业单位贷款结构都在持续优化。今年以来多个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量主要来自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冲量。如5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多增72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分别增长2642亿元、7129亿元。而从上半年情况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已经较快回升。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占比为71.6%。这表明随着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稳步恢复。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6.22万亿元,占比为54.6%。这表明,企业信心和预期开始恢复,有效融资需求稳步回升。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多方面复杂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为支持稳经济、稳就业,国家和各地出台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财政政策前置发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特别是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基本完成全年额度,提振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进而提振社融总量增长。货币金融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逆周期、跨周期调节,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滴灌,积极作用正在显现,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力度加大。同时,房地产金融政策适时调整,较好地满足房地产企业融资和居民住房消费的合理需求。

总之,随着疫情影响不断下降,我国稳经济措施加快落地,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逐步恢复,上半年企业信心和预期持续改善,实体经济有效融资正在加快恢复,这为下半年宏观经济大盘进一步稳定和加快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在看到金融数据显著改善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中的隐忧。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这表明,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为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待提升。从住户贷款看,居民信贷需求虽然有所改善,但恢复速度仍然较慢。数据显示,6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989亿元,1—6月累计同比减少1.87万亿元。下一步,应采取措施更好地稳定居民就业和收入,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调整力度,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满足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需求;丰富居民投资理财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长期资金。

下半年,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面临挑战。应继续落实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采取更加切实有效措施,统筹平衡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宏观政策要继续充足发力,走在市场曲线之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特别是货币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等措施,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优化提升。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需求,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新市民群体的支持服务力度。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