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运河名城,述说数百年商业文明

2022-07-20 22:21:15 中国经济网 

徐凯凯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地处鲁西的临清市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书写了数百年的商业文明。

临清之名始于后赵,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的临清,明清时期的商业文明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疏通了会通河,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船纷纷改道大运河,临清遂成为运河上的咽喉之地。 明洪武至宣德数十年间,朝廷在临清先后设有临清仓、广积仓、常盈仓,又将德州仓移置此处,使这里的运河中转仓可储漕粮300万石。借助交通的便利条件,当时临清每年粮食销售量有500余万石,成为北方地区知名的粮食市场。

明清时期的临清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城中有大大小小的当铺、高低档旅店以及绸布店等,商人和手工业者众多,漕运、税务、商务发达,“其盛时,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

运河钞关见证繁华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的繁荣,政府开始向过境物品、车辆、船舶收取过境税,于是在水陆要冲及货物集散地设立关卡,此机构被称为税关。在明朝初年,白银不允许直接交易,包括缴税,也只能用纸钞,而当时的纸币叫做大明宝钞,所以税关也叫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是明清时期在大运河航线上设立的专门针对来往的商船征收船税的机构。位于会通河临清段西岸的运河钞关,是唯一现存的钞关旧址。

2001年,临清运河钞关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征城砖百万”

据记载,明清时期,朝廷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岁征城砖百万”。当时临清每年的贡砖烧制数量应远超百万块。

临清地界淤积的泥土俗称“莲花土”,细腻无杂质,用它烧制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明清时期烧砖的官窑以临清为中心,遍及大运河两岸。江南文士袁启旭客居临清时曾赋诗一首:“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

如今,临清市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一批刻印有“大工”“内工”“寿工”等字样的各式临清贡砖,每一块砖上详细标明了产地、年代、窑户、工匠等信息。

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贡砖正得以复兴和发展。

临清哈达闻于天下

明清时期,临清城内各地的商人数量众多,徽商、晋商、浙商等各地商帮均来此经营。

那个时候,货币支付工资的小作坊生产加工业也出现了,山西商人出资占有股份的临清手工哈达是全国有名的。鼎盛时期,临清从事哈达生产的织工有五千多人。

由于运河的缘故,明清时期运销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的大量的江南布匹、绸缎,主要是以临清为中转站的。南方的生蚕丝,在临清市场被山东及河南等地的商贩采购,用于丝织衣物的加工制作,这为临清哈达生产提供了生丝原料。

作为重要的漕运码头,外来的商人等各色人等众多,塑造了临清包容性强、以服务为特色的市场环境。哈达作为异地文化产品,在临清能够形成手工业门类,也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

临清城随着历史演进而变迁,其间形成的商业文明绵延至今,并为人们乐道和传承。

(作者徐凯凯供职于山东省临清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