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尹小雄 中国建设银行(601939)深圳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普惠金融业务是稳市场主体、稳增长保就业的基础和关键。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要求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银保监会也发文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确保信贷投放增量扩面,降低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在政策落地和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基层机构要同时面对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服务下沉增量扩面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银行如何实现这三大目标需要智慧和战略决心。
普惠金融的惠、普、险三大目标带来挑战
惠:降低融资成本。为稳经济、防疫情,国家鼓励并要求金融机构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融资成本对小微企业直观体现为贷款利率,显性的构成是内部资金转移和人力资源投入,隐性的考量是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普惠业务贷款利率呈不断走低趋势,人力资源投入却在持续增加,两者产生一定的背离。普惠贷款要求对小微客户进行营销、调查、分析、判断和审批,前中后台都需要下足功夫精耕细作,在银行内部属于劳动密集型业务。普惠业务增长每年超过20%,相应的,基层机构从事普惠业务的人手短缺矛盾日益凸显,越是发展快的区域,普惠人才越紧缺,有些支行网点客户经理人均管户超过100户甚至200户,普惠业务存在普遍的人力资源瓶颈。
普:服务下沉增量扩面。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是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通过银行服务覆盖更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弱势群体,实现金融服务增量扩面下沉,促进共同富裕。为达到这一目标,银行机构授信小微企业户数不断增加,单个客户规模越来越小,同时服务客户的面不断扩大,覆盖更多的新行业、新领域和新经济形态,最近多家银行正在加大对新市民和个体工商户的服务。
在下沉服务的同时,监管要求不断提高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普惠金融服务要惟新惟细,对客户经理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高要求,也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险:普惠金融如何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风险控制,贷款质量是普惠业务的生命线。近两年来,疫情的反复造成经济波动频繁,小微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贷款压力显著加大。此外,普惠业务的合规风险也日趋凸显,审计等部门对资金流向的检查和管理越来越严格,处罚力度从严从重。普惠金融全面风险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既要加强贷前调查,精准识别风险客户;又要加强贷后跟踪,对风险事项及时反应,对资金流向严密监控。
基层经营机构要在成本约束、资源有限条件下同时实现增量扩面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压力很大:要实现贷款成本降低,理论上应减少人员投入,而要实现扩大小微企业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增加普惠专业人员和岗位;贷款金额越小,户数越多,首贷和信用贷款比例越高,风险控制的难度越大,形成不良甚至损失的概率越高。同时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比较有难度,有业界人士称之为普惠金融“不可能三角”。
三大挑战的破解之道
“不可能三角”目标在静态下实现是有难度的。在动态中,通过多方努力形成合力,“不可能三角”也是可以破解的。
要从讲政治的角度重视普惠业务。发展普惠要讲政治,不能光考虑经济效益,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看长远和综合效益。小微企业忠诚度高,对授信小微企业开展综合服务和交叉销售,可带动更多的业务机会;小微企业成长壮大,为银行的未来发展奠定客户基础。当前,普惠金融业务正在对基层机构的经营和业务转型产生趋势性影响,将逐步改变银行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利润结构,提前布局,加大人力资源等资源投入,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占据有利地位。
以金融科技支撑普惠金融大规模发展。中国的银行业从21世纪初开始探索对小微企业体系化和大规模授信,时常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收了又放”的怪圈,导致不少银行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
最近几年,随着数字化国家战略的推动,金融科技作为新的重要生产力,为普惠金融全面、高速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一是在渠道和客户触达上,金融科技打通最后一公里,通过普惠业务专属APP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的运用,小微企业可以足不出户,授信到家。
二是在普惠业务操作上,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大数据运用,让数据多跑腿,通过机器学习、OCR识别等为手段,进行有数据、有逻辑、有规律的智能化业务操作,授信资料实现自动识别和校验,显著减少客户经理调查和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使客户经理专注于客户服务。
三是通过大数据信息收集和数据集中处理,运用交叉校验和大数据风险分析技术,银行运用风险建模实现模型审批,以自动审批替代人工审批,以“机控”代替“人控”,授信实现“秒批秒放”。
普惠金融全面战略转型创新。近几年,普惠金融业务从上到下推动的力度很大,越来越多的机构对普惠金融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普惠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基层机构的主流业务,在有些先进地区,普惠金融业务占比已达到基层网点收入和效益的三成以上,呈现“小企业、大事业”特点。
银行各级经营机构要预见并适应普惠业务发展大趋势,以普惠业务的全面创新推动业务发展:
一是在管理上做出创新,按照专业化、集中化和智能化的原则对普惠业务进行管理、布局和流程再造,普惠业务要培养专业专注的客户经理,可在小微企业聚集的区域设立集中操作中心或者信贷工厂,通过标准化、集约化处理和合理分工,提高办贷效率。
二是普惠业务的营销和拓展要借助平台思维,沿着协会、商会、商圈、产业园和供应链等平台去拓展经营和风险特征类型基本相同的客户,提高营销和管理效率。
三是普惠业务产品创新方兴未艾,目前普惠业务很多产品和规则脱胎于大中型企业授信,应根据小微企业特点并借助互联网线上化、智能化手段创新更具生命力的产品。如,现在普惠贷款最长只有3年期额度,可以参照个人业务授予10年期合作额度,每年到期自动年审,同时简化年审手续,实现客户“无感”续贷,帮助小微企业树立长期发展信心。随着普惠业务的深化,一些传统规则和管理规定可以考虑优化改进,例如,针对小微企业开户难问题,可借助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的发展,完善小微企业账户体系,对优质小微企业开放线上账户开立,允许在线开立互联网结算帐户,结合数字货币等监控,让小微企业授信和资金流动快起来。
社会配套环境也应加速优化
普惠金融发展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生态工程,普惠业务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惠及对象多,服务面广,对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强耦合性,普惠金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手和妙手。由于普惠金融大规模推广时间不长,与传统金融相比,在授信渠道、贷款操作和风险控制方法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各界要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包容。
数据进一步开放。政府、金融机构和国企等有关信息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数据开放,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政务、经济大数据的开放与联通,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实质是缺数据,“数到用时方恨少”,无法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和测额,政府应从改善地方经济生态的角度加快对普惠金融开放数据。如,浙江等地政府数据开放度较高,当地普惠金融发展也明显加速提质。
司法配套要跟上。针对普惠金融线上化、自动化的操作趋势,司法、法院和仲裁部门对互联网线上业务的存证和诉讼证据具体要求要因势而变,普惠金融客户越来越下沉,诉诸法律的客户数量相对增加,对恶意逃废债的企业要精准打击。
监管也宜因势而变。普惠金融授信大趋势是以大数据模型审批为主、企业实地调查为辅,对贷款“三查”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监管部门要根据大数据审批的实际特点,给予一定的容忍度。
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广大中小微企业要增加诚信意识,结算和业务尽量集中在一两家主办银行,自觉向银行提供真实的经营情况和贷款用途,贷款资金不挪用于禁止领域,按时还款。
微信征稿启事
《中国银行(601988)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邮箱:zgyhy001@163.com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