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超市行业巨头永辉超市(下称永辉)发布2022年半年报。
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永辉实现营收487.31亿元,同比提升4.07%;同店同比上升4.2%,其中二季度同店比提升幅度达7.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达0.94亿元,同比增加10.19亿元,扭亏为盈。
作为头部企业,永辉的业绩表现与挑战具有很强的行业共性。一方面,面对疫情及线上零售等因素冲击,难有参与者幸免于难。
另一方面,就如何打开盈利空间而言,零售商超科技化转型已是必然趋势。永辉率先锚定科技修炼内功,推出并坚定执行“科技永辉”的新战略方向,聚焦“以生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的目标。
重回增长轨道
结合永辉近年中期财报来看,2022年上半年扭转了业绩下行的局面,重回增长轨道。如此转变,既离不开永辉自身努力革新和发展做好的铺垫,也有市场竞争环境的好转。
2020年下半年以来,各大互联网公司以社区团购模式切入生鲜渠道,在低价补贴策略下,对线下商超公司经营造成显著冲击。
如今社区团购等业态受监管趋严叠加资本退潮,从2021年底以来,美团、滴滴、京东等逐步放弃社区团购,这也意味着永辉竞争压力的减轻。不过,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上述情况,永辉在危机中加大转型力度。
得益于持续深耕供应链建设及打造科技中台驱动业绩发展,永辉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永辉综合毛利率达20.35%,同比提升1.53个百分点;现金流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永辉实现经营性现金流43.11亿元,同比增长13.32%。
国盛证券在8月28日研报指出,永辉同店恢复优于同行,线上同比大幅减亏,毛利率同比提升,同时费用优化,业绩整体符合预期,预计2022-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约为 983 亿/1042 亿/1105 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44 亿/5.71 亿/6.66 亿,维持“买入”评级。
全渠道业务韧性足,打造高质量增长路径
财报显示,永辉全渠道业务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线下门店方面,永辉坚持高质量地开店。2022年上半年,永辉在全国新开门店20家。
在全渠道业务方面,永辉搭建自身中台,坚持线上+线下全渠道系统性地融合。一方面永辉坚持高质量的开店,2022年上半年,永辉在全国新开门店20家。另一方面,永辉全品类的线上化不断深入,释放更大利润空间。2022年上半年,线上业务营收 75.9 亿元,同比增长 11.5%,占比全渠道主营收入的 15.7%;相较2021年同期提升了1.6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保持营收双位数增长的同时,永辉线上业务的利润率同比持续改善。
在供应链建设方面,永辉通过产地直采的模式,在全国共600个直采基地,缩短生鲜商品交易路径,规避了传统渠道中层层加价的情况,提升了毛利空间。目前,公司生鲜及加工产品毛利率为12.67%,相较于2021年增加2.4个百分点。
供应链的数字化也是永辉发展重点。
永辉的做法是,推翻以往的经验式订货,用数据作为订货支撑,梳理影响订货的基础数据,设定品类安全系数策略,从而做到订货需求有数据支撑、缺货根因清晰可见,最终得以提高店内的周转效率。据悉,在福州等地的标杆店内,店仓周转时间已下降了30%,货物的库存时间也降低至16天左右;而行业内其他同类型商超普遍为20-24天的周转天数。
不仅限于此,永辉还借助全渠道数字化中台拉通了农产品的产地信息数据库、经营数据库等信息数据,并通过以往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到全年农产品的分布数据、行情数据、品质数据、上下市时间数据等,将供应链的数据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力优势、经营优势。
“科技永辉”再进一步
“科技永辉”是永辉面向未来的新十年战略。
永辉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上半年投入达3亿元。在“科技永辉”战略指引下,永辉持续推进“三个30%”目标的落地,即通过数字化手段,分别在坪效、人效、品效三个方面分别提升30%的效率。对公司进行科技转型,主要在于通过科技实现精细化运营。永辉正努力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司运营效率。截至目前,永辉已达成商品数字化、供应商数字化、采购组织数字化、业务场景在线化以及供应链数字化等方面的数字化部署。
作为科技永辉战略的重要落地举措之一,永辉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全链路零售数字化系统“YHDOS”,该系统融合了全渠道的采销协同、运营、财务等工作,并从员工的操作系统端打通线上、线下业务,是永辉全渠道数字化能力的基石。
目前,“YHDOS”已在福建、四川、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进行了规模性的投入使用。YHDOS系统接入的门店涉及永辉旗下所有业态及仓店形式的业务,达成了全场景覆盖的目标。该系统从用工、订货、会员、履约等层面深挖数字化深度,逐步实现流程信息化、分析可视化、全面智能化的目标。
不管是线上线下融合、立体化供应链,还是数字化赋能,成立二十多年的永辉都展现出“不传统”一面。它不断革新自我,跟随消费、市场成长,转型后增长有更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