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汇报,部署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确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措施,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
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争取最好结果。针对经济超预期因素冲击,前期能用尽用近两年储备的政策工具,及时果断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因市场主体在一些方面遇到的困难比2020年多,今年退税减税降费等超过2020年,并出台了有力度的稳投资促消费政策,总体政策规模合理适度。
会议指出,近日国务院向主要经济省份派出工作组,围绕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要用“放管服”改革办法再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发挥效能,接续政策细则9月上旬应出尽出,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稳经济一揽子接续政策9月上旬应出尽出
会议指出,近日国务院向主要经济省份派出工作组,围绕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要用“放管服”改革办法再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发挥效能,接续政策细则9月上旬应出尽出,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一是在用好新增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础上,对符合条件项目满足资金需求,避免出现项目等资金;将上半年开工项目新增纳入支持,以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二是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领域,将老旧小区改造、省级高速公路等纳入,尽可能吸引民间投资。
三是出台支持制造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设备更新改造的政策。
四是引导商业银行为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配足中长期贷款。有关部门和银行要完善考核办法,形成激励机制。
五是对重点项目继续采取集中办公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地方政府可根据职权作出承诺,项目落地后补办手续。
六是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要“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阶段性信贷政策和保交楼专项借款。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
七是国务院再派一批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赴若干省份推动政策落实。
八是各地也要建立督导和服务工作机制。项目要按照有回报、保证资金不挪用和工程质量的原则不失时机推进。
“准财政”不断加力,助力基建项目落地开工
在本次国常会部署的具体工作中,与项目建设直接相关的有5项,主要有满足项目资金需求、扩大金融工具对更多项目的支持、引导银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支持项目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8月24日召开的国常会同样对项目建设有所部署,明确将核准开工一批基础设施等项目,项目要有效益、保证质量,防止资金挪用。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近期,稳增长政策在专项债与“准财政”使用方面不断加力。中央和部委频频出台政策保障项目开工落地,为稳增长资金发挥作用奠定基础。稳增长资金仍在加速落地、后续亦有增量空间,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或在下半年逐步显现。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陈昱成表示,国常会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领域,叠加之前有新增3000亿额度,都说明前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拉动了地方投资。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和高速公路等优质项目,可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带动有效投资和相应消费,为“稳经济”添砖加瓦。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6月以来,已有部分“准财政”举措相继推出,可部分弥补重大项目的资金缺口,助力基建项目落地开工。新增超30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及5000亿专项债限额发行,将对四季度财政支出形成有力支撑,预计2022年广义财政赤字率或达9.4%,相比2021年提升2.5个百分点,将拉动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处于高位。
严肃查处乱罚款、收过头税费等行为
会议还指出,改革是政策工具箱中极重要工具,要坚持以改革激活力,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严肃查处乱罚款、收过头税费等行为,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公平竞争。
据财政部数据,1-7月累计,地方罚没收入增长10.4%,主要是涉案财物罚没收入和部分沿海城市围填海罚没收入增加。
在当前多地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下,市场对地方政府的“罚钱冲动”较为担忧。为此,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依法合理细化具体情节、量化罚款幅度,坚决避免乱罚款,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严格禁止以罚款数额进行排名或者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在6月30日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曾指出,今年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加大政策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着力减轻企业负担、稳住经济大盘。“但如果这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甚至出现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不仅大大抵消减税降费的政策效果,也会严重破坏营商环境和政府公信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