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小麦生产面临挑战 院士专家“开药方”

2022-09-16 21:50:35 新京报 

在全球,小麦是人类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但在今天,频发的极端天气、新冠肺炎、地缘冲突等,正在成为小麦生产最严峻的挑战。9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上,来自全球的粮食、小麦领域专家,以“未来小麦:韧性和可持续性”为主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交流。

据了解,第一届“国际小麦大会”于2019年在加拿大举行,第二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联合主办,有全球6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第三届国际小麦大会将于2024年在澳大利亚召开。

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会场。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

小麦,全球四成人的主粮

小麦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有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作为人类重要能量来源的同时,小麦还可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同时,小麦也是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要商品粮之一,在可持续粮食供应体系和粮食安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介绍,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全球小麦平均产量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两项技术的突破,第一次是以矮化育种为基础的“绿色革命”;第二次是小麦与野生近缘种的远缘杂交。我国科学家在这两项技术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培育的含矮秆基因的矮丰3号等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系列等品种兼顾了丰产性和抗性。

据介绍,目前国际小麦主要围绕产量潜力、优良种质资源利用、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营养品质等方面开展研究。如何提高小麦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产品营养品质,是国际小麦育种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未来的小麦研究中,国际合作交流将重点围绕小麦功能基因组、小麦起源与进化、育种新技术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方面。

挑战:多种因素影响小麦生产

近年来,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大会上表示,“全球小麦生产受到直接冲击,近几个月国际小麦价格接近创纪录水平。”

屈冬玉指出,全球饥饿人口大幅增加,营养不良问题加剧,全球粮食贸易紧缩。如何提高小麦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产品营养品质,是国际小麦育种普遍关心的问题。粮农组织预报,2022年全球谷物产量将同比下降0.6%,预计世界小麦产量同比减少1%。

屈冬玉呼吁各国科学家齐心协力,转变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方式,推进转型,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他同时强调,源头要从种子抓起,需要保护和利用小麦种质,培育适应当地生产系统、环境和市场的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和粮食加工商能够获得各类新品种。

中国:小麦完全实现自主供给

小麦也是中国人传统的主粮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大约17%的小麦产量来自中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维华表示,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采取有效行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到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夏粮已经喜获丰收。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与消费国,常年种植面积近2400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3亿吨,中国政府实施“小麦完全自给”政策,对小麦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致力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始终坚持把小麦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作为提高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稳定国际粮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小麦科技创新的步伐,研究建立了从资源收集保存到创新利用的小麦遗传育种和品种推广技术体系,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和D基因组的精细图谱绘制,参与了“中国春”六倍体小麦精细图谱的部分绘制工作,育成并推广了3000多个高产、优质、节水、抗病小麦新品种。

未来:全球小麦需求不断增加

在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开幕式上,国际小麦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Curtis Pozniak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中国承办国际第二届小麦大会非常合适。本届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球合作,共同探索有效利用小麦遗传资源的策略,从提升遗传增益和科技转化方面来增强小麦生产力,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等挑战。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执行主任Claudia Sadoff则表示,小麦作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交易量超过任何作物。随着城镇化规模扩大,小麦的全球需求迅速增加。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相关品种,被数以百万计的小规模农民种植在世界上近一半的土地上,全球小麦产量持续增长。而今天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粮食产量的遗传增益效果、持久抗病性、环境适应性、营养品质性,通过现代化育种技术,提高品质,应对全球以小麦为核心的粮食危机。

为应对中国和国际小麦生产面临的挑战,吴孔明提出三条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围绕气候变化和主要病虫害等对产量和质量等的可能影响,加强新品种、新的耕作制度和减少水肥、农药投入等方面的研究,共同促进具有气候适应性、可持续性和营养型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二是建议继续发挥并加强国际各研究机构在种质资源创制与交流、新技术应用研究和人员培训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公共产品研发,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小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三是加快生物组学、基因编辑、智能信息等前沿新技术的创新,建立抗病、抗逆、品质等性状的专项测试平台,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育种技术的应用。”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