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征程》|第十五集 数字新引擎

2022-10-05 18:49:07 和讯  央视网

他们打造自动化码头,让中国港口的效率世界领先。他们建设智慧物流网络,让雪域高原实现快递进村。他们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他们让更多人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快起来的中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世界最大型的集装箱货轮——“现代鹿特丹”轮,抵达世界第四大港口,中国山东青岛港。

船上,三千多个集装箱,满载来自欧洲的冻鱼、木材、红酒和汽车配件,将送往中国各地。

岸边,三千多个集装箱,装满中国生产的光伏设备、电子机械、日用百货,也等待这艘大船将它们运往世界各地。

工作人员:您好,青岛港。现场管理员,现场管理员,“现代鹿特丹”已到达大小公岛连线,请人员做好准备。

这艘巨轮,要停靠的是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作业区。

张连钢:你把“现代鹿特丹”这个船图打开我看看。

中控室里,码头的设计者张连钢和同事,为迎接它的到来,做着最后的准备。

张连钢:这个贝(位)图你再看看,哪些是可以优化的。

他们希望,以平均100秒的时间,完成船上每个集装箱的装卸工作。这也是“现代鹿特丹”轮选择青岛港停靠的重要原因。

大船缓缓进港。一场见证世界港口最高装卸效率的挑战,即将开始。

张连钢的信心来自脚下这座大楼的第七层,超级电脑,正在调度码头上的一切。

从集装箱吊运、地面运输到箱体堆放,以每秒上万次的计算,精确指挥每一台设备到达最佳的工作位置。

5台桥吊整装待发,它们负责抓取船上的集装箱。桥吊上没有驾驶舱,全部由电脑直接控制,电脑会根据风力情况,实时计算安全距离,以毫秒为单位控制吊车姿态,确保集装箱的安全。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我是学自动控制的,我都觉得就看这个东西很惊奇,它真的能做到这么精准。比如说,我们现在就是一个集装箱里头可以装一万多个高脚杯,不用加防护包装的,就堆在我这个集装箱里头,在我港口的所有的运输的过程里头,不会导致这个高脚杯的破损。

集装箱被吊起时,一辆无人运输车已经等在桥下。这辆车将运载集装箱到达指定地点。

1320米长、90多米宽的广场上,83辆无人运输车在超级电脑的统一指挥下,往来穿梭,日夜不息,将大船卸下的集装箱送达堆场。

从2017年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商业运营至今,装卸效率比传统人工码头提升了30%,这是数字化带来的飞跃。

在停靠青岛港35个小时后,“现代鹿特丹”轮的装卸工作全部完成,这比船舶公司原定的作业时间缩短了5个小时。

完成全部作业任务,“现代鹿特丹”轮即将起航。

在青岛港,单个集装箱的装卸时间已经降低到100秒以内,效率比国外同类码头高出50%。

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港口行业,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成为发展趋势。这年10月,青岛港开始以数字化为引擎,建造亚洲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

建设伊始,张连钢希望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公司也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然而随着谈判的深入,张连钢逐渐发现了异样。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他(们)给你提出那些条件,比如说它的工期是开放的,哪天做好不承诺,但是钱是要照收。给你建个十年八年,咱哪有那个时间等十年八年。另外一个就是他们做的所有的东西,核心技术肯定不给你。就是如果跟他(们)合作,我们最后也是死路,你是要等死呢,还是去拼死。我们最后就想我们自己来做。人家老外就直接跟你讲,如果不用我们的技术,靠你们自己来做这个自动化码头,人家给我们比画的就是一个Zero(零),成功的可能性就是个零。我们就后来想想,与其等死还不如拼死,我一定给你最后给你看看它到底是不是个Zero(零)。

从零到一的路,是最难的征程。

打造一座数字化码头,布局、设备、通信、能源,这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数十个系统需要自动运行,精准衔接。这些都没有现成的图纸可以参考,需要张连钢他们一点点从零摸索规律。

前所未有的挑战,让一向能吃能睡的张连钢,第一次体验到失眠的痛苦。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反正那个时候说真的就是没办法,你就得这么熬。你说人会崩溃,我有一段时间觉得确实特别疲劳,但你疲劳也不能说我就(把)这个东西放下。

那一年开始,张连钢和他的团队参加了上千场会议,主持了上万次设备测试,一个个问题的答案在争论中浮出水面。三年半时间,当全部难题变成施工图纸存进档案室,自动化码头的建设水到渠成。

2017年5月10日,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进入开业倒计时,那是多少人的无眠之夜,为的是迎接第一艘大型货轮的到来。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开港的那天是一个大船,整个设备包括整个码头的生产都是紧张有序的,整个这个操作也可以说是行云流水。

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首船测试圆满成功。那一晚,张连钢没有参加庆功大会,而是独自来到了港口的高处。极目远眺,灯火辉煌处,是人工码头的作业区;黑漆漆的一片,却是更先进的自动化作业区,无须开灯,各类港口机械正在自动装卸、运输货物。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我们这个自动化码头线上没有人,作业没声音,另外一个没灯光,整个这个码头你如果晚上去看的话,它就像一些幽灵在里头,就悄无声息的。我就觉得又不用照明,这省了很多电了,我又很安全高效。我有的时候会真的有那个感受,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2022年6月,青岛,当全自动化码头第9次刷新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这一年是张连钢来到青岛港的第39年。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我来的时候,一个泊位都没有,一台这种机械都没有,到现在完全是十多公里,成片的这种机械设备。所以我们整个港口领域的发展,也折射了我们整个国家在这个方面的发展,确实我自己也是非常感慨,我们确实是跟着这个国家,跟着我们这个港口同步在成长,同步在发展。

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仍在继续,更年轻的建设者们,正在打造"零碳码头",未来,码头驱动机械、照明、计算,都将使用清洁能源。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科技发展到现在,我们在一个数字时代,在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就这些科技的发展,慢慢地让港口所面临的这些技术难题有了解决的这种方案。整个港口未来一(定)都会实现自动化、无人化。

向着大海更深处眺望,在中国的海岸线上,崛起了一系列世界级港口。

中国的港口连通着五湖四海,数字的潮涌冲腾破晓的曙光。

十年间,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面貌,更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

西藏拉萨城郊,一座智能物流仓储中心内,超过8000种商品在这里中转。

每天,数百台智能电视、冰箱、按摩椅等家电,十几万件日用百货,琳琅满目的商品由此发往西藏7个地市、74个县(市、区)。

王磊:这几种中高端的品牌,日均出库大概会有多少?

售货员:3000多(件),4000(件)。

王磊,这家电商公司的西藏项目负责人。到仓库巡查,掌握商品销量,是他的日常功课。

王磊:那在及时履约配送这块,目前也都没有任何问题吧?

售货员:这个我们都是当天出库,像拉萨这块是当天配送。

网购、电商、快递,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2021年,西藏年快递业务量达1485.2万件,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近5倍。

王磊:你这儿我看也搬得差不多了。你这车是去日喀则?

送货员:对,日喀则。

王磊:开车一定要注意。

货车满载商品,穿过雪山、草原、森林,跨越海拔数千米的高原,在西藏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当日达、次日达,让西藏人民享受到和内地一样便捷的网购体验。

海量的商品“走进来”改变着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让西藏的商品也能“走出去”,改善西藏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物流往返的效益,是王磊正在面临的挑战。

王磊:从物流来说,它会非常不成比例,可能进自治区的量会非常大,但是出自治区的量非常少。其实我们所做的工作,未来也是逐渐在聚焦西藏的特色农产品如何更好卖,卖得更好。像这款松茸产品,广大的内地消费者之前更多认知的是比如说云南松茸,其实我们自治区的工布江达产区也是全国最好的松茸产区之一。

王磊发现,很多当地的特色产品都存在“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例如当地的松茸。

王磊:工布江达松茸收购季的时候,有大量的内地松茸运上来充斥到工布江达市场,扰乱了松茸的市场秩序,冒充工布江达的松茸又卖给了内地市场。

由于西藏松茸声名在外,大量的外地松茸打着西藏松茸的旗号售卖,鱼目混珠。消费者难以辨别哪些是真正产自西藏的松茸,这严重影响了西藏松茸的销量和价格。

王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落地成果,那么包括下一步围绕着这些特色农产品,我们要做什么?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帮藏区的农产品打开销路,王磊和团队用了两年时间,走遍西藏7个地市,通过实地调研,绘制出一张“西藏风物地图”,陆续发掘出牦牛肉、天麻、茶叶等三十多种优质农特产品。

恰逢松茸采摘季,王磊决定前往工布江达县的松茸产区,进行实地调研。这已经是半年来,他的第23次出发。

王磊:我和我的团队主要围绕着这个自治区的特色农产品或者说特色产业进行调研,自治区所有的地级市,包括一些县,我们都转遍了。

工布江达县距离拉萨270公里,以前走山路需要9个小时,如今通了高等级公路,3个小时就能到达。

十年间,西藏高等级公路里程增长近30倍,99.8%的乡村修通了公路,为物流打通“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布江达,全国海拔最高的松茸产区之一。

王磊:咱们这个树林里面有野兽吗?

加措:有,很多,还有熊。

王磊:有狗熊?

当地采摘户加措夫妇要上山采挖松茸。王磊也趁此机会,和他们一同上山,考察松茸的生长环境。

松茸生长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上,需要徒步攀爬4个小时。

王磊:这(座)山的面积特别大,而且基本上没有太多人走的路,其实就是在一个非常原始的丛林的这种状态里面去一边挖松茸,一边找路。

王磊:这棵好大,这个大概有多重?

加措:三两左右。

王磊:这么大的,一天你能挖几个?

加措:二十到三十个左右。

采完松茸,加措夫妇赶紧下山,将松茸售卖出去。

商贩:给个150(元)吧。

王磊:150(元)?再多给点,我们挖了这么长时间。

商贩:因为(这些松茸)我还要拿来放一段时间。

卓玛:(爬山)辛苦呢,上山。

商贩:我知道,这个没办法。你像这个,这些你看,都发黑了。

卓玛:给多一点吧。

反复讨价还价,最终辛辛苦苦采挖的松茸,加措夫妇只卖了不到200块钱。王磊心里不是滋味。

王磊:采挖松茸,其实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既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一下他们的收入?

王磊想通过数字技术给当地松茸标注产地和生产环境的信息,让消费者分得清认得准。

两周之后,王磊团队在松茸产地的山坡上,安装了一种特殊的设备。

现场:咱们这个设备,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王磊:它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能让咱们的松茸,卖得更好,消费者买得更放心。您看,我的生长过程,无论是鲜松茸还是初级加工品,在它的外包装上都会有一个二维码,市场的消费者他用手机APP(应用程序)一扫,然后所有的这种数据的信息就呈现出来了,其实就是用数据和信息的手段来给我们工布江达的松茸一个“身份证”,一个标签,并且这个标签是不能伪造的。

新技术进入到传统农业之中,帮助真材实料的农产品,换来真金白银的收入,是王磊和团队一直在不断探索的领域。

这天,团队接到波密县农户的求助信息,希望他们过去看看。

距离拉萨600公里的波密县,茂密的丛林中,种植着一种药材——天麻。

三年前,这里建立了天麻种植基地,让传统野生采挖的天麻产业实现了人工种植。

但没想到,这些天麻却成为周边猴群觊觎的美食。猴群常常闯入天麻林偷吃,造成意外的损失。

负责人:像这个猴群(进入)它能报警吗?

王磊:现在咱们的视频监控这块它没有一个报警是吧?

负责人:对。

王磊:我们在做需求对接的时候,可能这块比如说猴群这个问题当时确实没发现。

屏幕里的画面,是天麻林地里智能设备拍到的实时画面。

一年前,王磊团队与天麻基地合作,在天麻地周边,安装了13台智能装备,搭建了农业智能管理平台。不仅可以监测天麻产地的天气、土壤湿度等数据,还配备了高清摄像头,拍摄天麻地里的情况。

王磊:有猴群入侵。

王磊准备为这些智能管理设备加装生物识别系统,来预防猴群入侵天麻林。

王磊:我们只需要去标记什么样的是猴子的动作,什么样是猴群的动作,你可以让我们的后台对它们一些影像特征进行记忆,记忆之后它就可以识别。

李文龙:异常闯入的话,它都会记录,它都会发出预警。我们管理人员(就能)及时去干预。

升级的设备,给天麻架上了“警戒线”,猴群再也偷吃不到了。

从2019到2022年,中央文件里经常提到一个关键词——数字乡村。而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正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数字引擎”。

王磊和团队的足迹,踏遍了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20多个县,行程超过5万公里,并通过数字物流科技帮助25种农产品走出西藏。2021年,西藏农特产品的销量比2019年提升了10倍。

王磊:我们希望围绕着西藏特色的农产品,让它的产业,让它所创富的那些钱是留在当地的,留给西藏人民。让我们自治区的老百姓,去享受到祖国发展的成果,去享受到一个商贸流通发达的这样的一个成果,这就是我的幸福感。

十年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增长四倍多,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近40%,数字经济增速位居全球第一。今天,数字化的浪潮,从城市扩展到乡村。快递进村、网络课堂……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了更多获得感。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