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袁帅
儒艮在中国沿海海域功能性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丧失。造成儒艮栖息地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工业、生活对近海海域造成的污染,二是捕鱼、货运、旅游等对近海海域的开发利用。
警钟 儒艮在中国的功能性灭绝就是一个警钟。据了解,目前很多项目在建设开发过程中,都没有把海洋生态作为一个考量。
近期,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称,近几十年来,儒艮在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种群崩溃。此文一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美人鱼原型”儒艮在中国的功能性灭绝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工业化捕鱼、狩猎、近海资源的过度开发等等一系列的人类活动造成儒艮栖息地的丧失,直至灭绝,这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亟需人类紧急关注,并采取行动。
重引进儒艮 构成生态连通通道
儒艮,因雌性儒艮偶有怀抱幼崽于水面哺乳之习惯,浮出水面时常头顶海草,远远望去仿若女性头发,故常被误认为“美人鱼”。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的捕杀,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尽管早在1988年,儒艮就被我国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其数量还是在日益减少。曾经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的儒艮现在已经功能性灭绝,也就是说,儒艮的种群数量已减少到在自然条件下无法维持繁衍的状态。功能性灭绝意味着儒艮在宏观上已经灭绝,但尚未确认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的状态。《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一文指出,即使在中国水域仍有一些儒艮个体存在,在目前的条件下,南海北部沿海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意味着儒艮即使在短期内生存也希望渺茫,此时对儒艮栖息地加以保护也更为重要。
儒艮所生活的近岸生境与渔民和其他海洋资源使用者的活动区域高度重叠,使其容易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压力,由此,儒艮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易危物种。除我国外,儒艮还曾在亚洲的越南、菲律宾,以及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分布,具体种群数量目前还没有全球性的统计数字。
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介绍,儒艮功能性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丧失。造成儒艮栖息地丧失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工业、生活对近海造成的污染,海草大规模消失,致使“素食主义者”儒艮缺乏食物;其次是捕鱼、货运、旅游等对近海过度的开发利用。
尽管儒艮现在可能已经在中国绝迹,但努力评估、保护和恢复南海北部沿海的海草生态系统(即儒艮和更广泛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栖息地),与保护其他海洋生境一起成为中国水域的优先保护事项。周晋峰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儒艮重引进的第一条件以及核心是恢复、重建其栖息地,第二条件是构成生态连通通道,让儒艮沿着建好的迁徙通道重回中国近海海域。对于恢复传统栖息地,需要在过去儒艮活跃的保护区及周边,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解决方案。首先,控制近海海域的挖沙、开采活动。其次,虽然近年来污染治理卓有成效,但非法排污问题仍然存在,生活、工业污水排放还要加大管控力度。周晋峰指出,目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有污水排放都在合格指标范围内,但从生物的生存状况来看,海洋的的确确还是在被污染。最后,科学规划,适度调整,严格限制新的近海旅游资源的开发。
为推动“儒艮保护区”所在的南海北部沿海海域生态系统恢复,让更多的人提高保护意识,目前,绿会已成立儒艮课题组,除了要研究儒艮在我国消失的确切原因,还要研究该物种的存续状态、种群迁徙、繁衍以及长期的生态重建等,目的是推进儒艮这一珍稀海洋物种的种群恢复研究,以及该物种所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
接下来,儒艮课题组的工作包括研究儒艮生境和现在广西北部湾儒艮保护区的情况,研究所有的儒艮保护区和儒艮迁徙路线,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使航运、捕捞等人类活动尽可能避开儒艮迁徙路线等。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5年后能够在中国再次看见儒艮。”周晋峰如是说。
栖息地保护是核心
目前,我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一大表现便是沿海经济活动的增加,包括捕鱼、船载旅游、海洋建筑等。这些活动正在改变关键海洋生境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海洋哺乳动物和整个区域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无论是海南最大的人工岛——海花岛,还是近期儒艮保护区所在的广西为加大运河通海能力而签订的平陆运河项目,都将对近海海域的海草床、海底自然及周边的海洋生态产生很大冲击。“从污染到利用,应该科学、系统、充分地把绿水青山、自然保护放在第一位,生产、开发、利用要以不破坏自然为前提。儒艮在中国的功能性灭绝就是一个警钟,目前很多项目在建设开发过程中,都没有把海洋生态作为一个考量。”周晋峰说。
周晋峰坦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不是不允许生产,而是生产要以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前期规划到中期施工建设,再到后期维护,在平衡经济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过程当中,有时尽管自然保护已经纳入考量,但实际情况也经常不如人意。
周晋峰分享了这样两个事例。此前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聘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环评工作,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环评报告最终被发现造假,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存在基础资料明显不实、内容虚假等严重质量问题。
无独有偶,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前期规划经植物专家鉴定,规划建设区域内不存在濒危植物,项目才得以破土动工。工程建设至一半,却发现此前这片区域有四五十种鸟类栖息,如今减少至四五种。由此可见,即使项目找了相关专家做背书,仍然存在受工业文明利益驱使和以偏概全的可能性。
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最近在黑龙江、山东、福建、西藏等地启动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的招投标项目。投标单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林草系统中小企业,因为设计标书要求有林草资质,学会、科学机构不被允许参加投标。周晋峰直言,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时又包括生态的过程,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问题。即使是学会、科学机构,往往也不能单独完成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还要组织各个领域专家共同完成。另一类是环保系统启动的招投标项目,参与投标的机构必须有环保资质,但传统环保机构都是从事污染治理的,与生物多样性是完全不同的科学。
“相关机构、部门还是在维护本系统的利益,还是在用现有的、貌似有规可循的规则来执行自己的意愿。这些行为产生的后果对生态往往都是重大的破坏。而这种现象广泛存在。”周晋峰表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充分尊重科学、第三方,以及不同意见。
当下,国际上提出最强烈的一个保护栖息地的口号是“30*30”,指30%的陆地和30%的海洋,人类不要干预它,要把它变成保护区。这与我国所提倡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脉相承。周晋峰指出,保护任何一种动物,无论是儒艮、大熊猫还是长江白鲟,不是把它抓起来放进动物园或是实验中心里,才叫作保护,而是要让它们在绿水青山之中可以生存。生态文明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仅仅是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而是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用心呵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样的保护才有意义,有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记忆。它们是人类栖息地的组成部分。没有了它们,终有一天,人类的栖息地也就不复存在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0月上旬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