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
今年我国南方旱灾和多地洪涝灾害加剧,是近年来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权威部门预测,整体来看,2022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高于2021年的1.36万亿斤。
各种灾害性天气的报道经常见诸媒体,人们对这方面的信息关注有加。同时,人们还不同程度地亲身经历灾害性天气。所以,看到各种粮食丰收的相关报道,总有人顿生疑窦。产生这些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这些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不够。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必将推动生产和流通组织方式的变革,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农业,正在向组织的农业、企业家的农业转变。1890年,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组织”作为第四个生产要素,并将其视为企业家才能。在今天的农村,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播种、施肥、收割和运输等,交由专业化公司或合作社,按照市场原则运作。专业化公司成为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组织者。原来在发达国家看到的,收割机在地里收割,物流公司的卡车在田头就将粮食运往仓库或加工厂的情景,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也并不鲜见。原来在大规模农业的国家,飞机施肥洒药的低空作业,在中国被无人机取代。中国生产的无人机,有相当部分进入了农业生产领域。这些都是农业生产和流通组织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专业化、机械化、电气化乃至数字化,其中还有农民职业化。这首先归功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自由流动的改革。经年累月,他们中的大部分经过农民工这个阶段,已经或将要成为产业工人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还有一部分,他们可能是返乡的农民工,也可能是长期扎根农业的农民,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成为农业生产或流通公司的创业者和管理者。再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当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的时候,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转移,农业工人和经营管理者的就业市场形成,农民职业化就将彻底实现。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靠天吃饭”的农业,亦即小农农业,农民承担着无限风险。在组织的农业、企业家的农业中,农民,准确地说,农业工人和其他参与者一样,都承担有限风险。在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组织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以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风险被分散了,各相关主体的风险都一定程度地得到降低,并共同承担风险的损失。这是组织的农业、企业家的农业的根本优越性,也是农业基本摆脱“靠天吃饭”的制度保证。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这些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一号文件”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现在,“一号文件”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6年又连续十三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文件,充分表达了国家对农业的持续支持。今年的“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扶贫脱贫攻坚战,是助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头戏”。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出了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和解决方案。这一决定是基于扶贫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重大国家战略目标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中国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党和政府为了在确定的时间内实现全部扶贫对象脱贫而集中资源、采取非常规方式精准帮助扶贫对象摆脱贫困的重大行动。扶贫脱贫重要目标的实现,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这些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城乡交通基本做到一体化,水利设施连年加大投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态和文化环境的持续改善与优化,这些方面都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错综复杂、高度不确定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能够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稳住了、发展了。当然,要端牢14亿人口的饭碗,要防止规模性返贫,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稳步健全和发展企业家的农业,就是这些任务和努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