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行业研究一直在路上,未来的路还很长

2022-12-20 04:37:02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谢陶 梁宏亮 每经编辑 唐元

2018年12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成立,行业研究院所确立的行业研究新模式,将重新建立起对学术的认识,通过将行业作为载体,研究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分割,建立起多元的价值体系。行业研究院立足交大,发挥交大的综合优势,通过对学术内涵和外延的重新界定,把求真、务实和育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助力中国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022年12月17日,第五届中国行业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行。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院长陈方若发布了《安泰行业评论》。

在论坛举行前夕,陈方若围绕重塑商学教育、深入开展行业研究等话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

“接下来,在重塑商学教育的过程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学界的沟通能力尤为关键。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安泰行业评论》、行业研究院等平台载体,不断培育中国学界行业研究的适宜土壤,搭建桥梁,提炼行业研究的范式,聚焦行业研究的最新成果,搭建起学界、业界、政界之间沟通互鉴的桥梁,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陈方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谈商科教育重塑:商学教育要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

NBD:在疫情之后重塑商学教育,是全球商学院共同面对的新命题。您是如何理解“重塑”二字的?未来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维度?

陈方若:在我看来,这种重塑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是那种比较表面的、基础的重塑——更多地来自于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在商学教育中的应用。疫情的阻隔之下,线下课程难以开展,所以很多商学院就将课程搬到了线上。大家发现有别于传统的上课方式,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商学教育的常态。倒不是说全都转为线上,而是部分内容常态化转到线上,通过更好的媒介,触达到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

另一方面,我觉得商学教育变革的过程之中,有一个深层次的变化就是“跨界”。第一个维度就是跨文化交际。经济全球化已经发展很多年了,虽然最近几年遭遇了一些逆向的“风潮”,但我们这些商学院院长有一个共识——全球化一定是向前走的。从各种迹象来看,这种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此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对于商界尤为重要。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美国、欧洲的众多商学院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组成的班级及跨文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跨文化的理解交流能力。这是他们的特色,也是其强项。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院长讲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我们常常讲“以你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treat others the way you’d like to be treated)。但是在跨文化的语境之中是错误的,应该是“以别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treat others the way others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前者是以自我的文化或是习惯为中心,后者是以对方的文化习惯为思考重点。事实上,未来在商学教育中,这样的思维转换与视角切换,非常重要。

另一个维度则是跨学科沟通的能力。其实,我们在商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跟技术越来越密切相关,像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等。很多时候我们要把一个完整的商业项目落地,需要一个高度协作的团队,这个团队包括了企管人才、金融人才、科技人才等。在协同推进项目落地的过程中,这种跨学科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关键的“黏合剂”。有些时候,一个项目最后失败,可能技术并没有太大问题,反而是因为管理、商业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脱节”。我们发现,在目前新技术持续“主导”商业变革的背景之下,商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跨界沟通协调能力变得很关键。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更为宏大的背景,我们无法回避这个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企业家社会责任,这些议题在当下商学教育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商学教育一定要时刻对照时代背景,将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

谈《安泰行业评论》:在发现“好问题”上下功夫

NBD:我们关注到,您刚刚发布了《安泰行业评论》,创编这样一本刊物的目的是什么?与传统学术刊物和商业期刊相比,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陈方若:我们先谈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哈佛商学院是全球顶级的商学院,其最著名的做法就是开展案例研究。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成为一种重要的商科教育手段和工具。在哈佛商学院,诞生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期刊——《哈佛商业评论》。

行业研究是我们交大安泰的发展战略,也需要类似于《哈佛商业评论》的刊物,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展示出来。因此,如果放在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上来看,我们的《安泰行业评论》,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哈佛商业评论》的创刊初衷那样,是希望为行业研究的成果提供一个发表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它能够探索、凝练出学界开展行业研究的方式。大家通过不断在《安泰行业评论》上发表研究成果、不断切磋讨论,从而不断完善研究方法。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希望通过搭建《安泰行业评论》的平台,把行业研究的生态建立起来。在这个生态中,不仅有学界的参与,我还期待业界、政府部门共同加入其中,互相交流讨论。因为对于行业研究来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NBD: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您刚才提到的“生态”一词上,如何更加深刻理解这种行业研究的“生态”?

陈方若:从学术界的角度来看,行业研究是商学院的一次深刻变革。任何变革都是有阻力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阻力,对我们来说就是考核的评价体系问题。

原来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大家更关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我们缺少一个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出版物。如果老师们做了与实践和行业相关的研究的话,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发表在传统的学术期刊上。因为凝练一个学术问题,再到学术期刊上的发表,这个周期是比较长的。

所以我们希望《安泰行业评论》能够成为老师们成果展示的平台。事实上,从《哈佛商业评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们也希望,老师们未来也能因在《安泰行业评论》上发表文章而感受到十足的获得感。

另一方面,从业界角度来看,业界做行业研究比我们学术界要走得早。比如咨询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公司等等,他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行业研究。我们学术界以往更聚焦宏观或者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在中观层面上的研究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空白。我认为这是蛮不幸的一种现状,因为学界与业界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因此而形成中观层面的断层。

对于这个断层,我希望《安泰行业评论》能够把它弥补上,在中观层面建起一座桥梁。如果能够将学界多年以来的学科积累应用于行业问题的研究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行业研究的一种推动,对行业的发展也能带来一些帮助。

NBD:展望未来,从学院发展战略视角来看,《安泰行业评论》的战略规划与发展路径是什么?

陈方若:谈到未来《安泰行业评论》的规划,我认为还是要用严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行业问题。当然,成果呈现的形式可能会多种多样。

我在《安泰行业评论》的序里面,强调了一个观点:一个“好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好问题”,另一方面是“好见解”。在商学院发展的传统模式当中,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好见解”。我们对于“好问题”虽然也强调,但存在一个内在的缺憾,或者说是我们学者做研究的先天不足,那就是我们对于问题的研究掌握的往往是二手资料,缺少一手资料。所以,我们经常在“好问题”上面含糊——学者之间觉得是“好问题”,但这些问题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多大?其实我们说不清楚,也有很多误判。

所以,在“好见解”方面,学界做了很多工作。如今,我们希望在“好问题”上花更多的功夫,去寻找真正的问题。当然,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解决这些问题,没关系,只要把问题讲清楚,能够对研究者们来说有启发,就对于整个行业研究的生态链起到了帮助。

我们期待的是,《安泰行业评论》的质量和形式能够不断凝练、不断发展,发现更多真问题、找到更多真正的痛点和难点。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人来讨论行业研究,我们这个期刊就会越来越成熟。

谈行业研究未来:生态的完善需要更多人参与

NBD: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已经进入第五年了。这五年以来,行业研究取得的最主要进展和成果是什么?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在何处?

陈方若:我感觉变化与成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润物细无声的变化。行业研究战略提出来以后,老师们非常积极地参加、校友们非常地支持、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这些力量综合起来,正在慢慢改变我们的商学院。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改变。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在行业研究战略提出之后、疫情发生之前,几乎每一天都有我们的老师带着学生团队在外面做调研。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更多显性的成果——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著作、案例、论坛、指数、行业社群班等等。我们的校友也按照行业的方式组织起来,他们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行业专委会。校友们在各行各业有深厚的积累,他们也希望能够互相学习、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业研究成为了纽带,将校友与商学院连接在了一起。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哈佛商业评论》已经发展了上百年,而交大安泰行业研究发展只过去了不到五年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行业研究生态的雏形已经逐步呈现出来。

生态建立起来以后,大家就可以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发去研究行业问题。我非常希望能在未来看到,由我们交大安泰发起的这样一场行业研究变革,能够带动其他商学院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今年夏天,上海交大深圳行业研究院成立了。深圳是中国改革创新的热土。我们来到深圳,也希望能够在这片创新的土地上探索出一条商学改革创新之路。从行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行业研究走出了长三角,来到了大湾区,未来行业研究在两地联动起来,生态就越来越完善了。

NBD:2018年至今,交大安泰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交大安泰的带头人,您如何回顾总结交大安泰过去的几年?展望未来的交大安泰,您又有哪些规划和愿景?

陈方若:首先是行业研究,我一直在说“行业研究在路上”,所以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五年对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对于一项事业来说却很短。健康的行业研究生态,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未来希望交大安泰能够继续以各种方式来推动行业研究,把现阶段积累的成果继续夯实。

疫情之后,全球商学院的商科教育需要重塑。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跨界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交大安泰能够在这方面也有更大的作为。当然,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在跨文化国际合作领域做更多的工作。交大安泰有很多国际合作伙伴,我们期待国际合作网络能够不断拓展,合作水平也能够不断提高。

在跨学科建设上,我们期待依托上海交大的学科优势,让管理学家与科学家们实现更多的交流。我国科创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金融、管理、法律等多维度支持。科创团队不仅要懂技术,还需要了解产业、了解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将实验室中的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如何越过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巨大鸿沟,其中有很多跨界的工作要做,我们也希望能在这一方面展现更大的作为。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