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来,国家已经持续进行了多项经济社会发展部署,碳市场、绿色金融等概念,在全球科技迅速发展进步的背景下,更加受到广泛关注。5月27日,由中金公司主办的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在2023中关村(000931)论坛召开,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代表,国内外学术界顶尖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围绕碳中和和绿色产业发展、储能等绿色技术创新碳市场和绿色投融资展开深度对话。
银行引领
绿色金融发展方向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当前已有众多金融机构行动起来。北京银行(601169)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表示,绿色金融是经济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一方面,绿色金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发展绿色金融为银行特色化经营开辟新赛道。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也指出,截至当前,北京市辖区内6家中资银行建立了7家绿色支行,部分银行设立绿色金融部,多家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2023年2月,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获批自2023年起纳入碳减排支付工具支持范围,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正式启动。
全球碳中和的解决方案中,也离不开广大投资机构和投资者的参与,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力量,一直引领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据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苑志宏介绍,2019年国内ESG银行理财产品募集总规模突破100亿元大关。
苑志宏还提到,以理财资金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ESG投资规模显著增长,多家银行理财机构陆续发行了ESG产品,在2020年、2021年期间,ESG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规模超过550亿元,募集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过80%。进入2022年,全球ESG规则呈现出趋同的趋势,在此推进下,中国ESG投资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各个层级都在同步推进ESG投资的本土化,机构投资者对于ESG策略有了更清晰的实践认识。
券商积极参与
绿色投融资
除银行外,证券公司也是参与绿色金融、推动“双碳”战略发展的重要一员,并在绿色投融资等业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中金公司首席运营官楚钢表示,中金公司积极参与绿色投融资,协助发行绿色债券,成立绿色产业主题基金,投资“碳中和”相关项目和技术。2022年完成绿色相关项目交易规模超人民币7000亿元,境内累计承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人民币近3400亿元。同时,前瞻性开展“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相关深度研究,与社会各界共享研究成果。
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将给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楚钢也提到,根据中金公司2022年发布的《碳中和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有望带来累计139万亿元的投资需求。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院最新估算,2022年,我国绿色投资规模达到2.6万亿元,未来五年可能累计增加16.3万亿元,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促进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绿色金融在这一过程中也已经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3年3月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约占所有贷款余额的10%,绿色债券余额也大幅增长至超2.5万亿元。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今后,中金公司将继续大力布局绿色金融,加快探索绿色ABS指数、‘碳中和’权益指数、ESG债券指数、碳市场交易等新兴业务和产品,为助力我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金融力量。”楚钢介绍道。
公募ESG生态
逐步壮大
随着近几年ESG成为热门的投资理念和方向,也有不少ESG产品成功落地。以2015年为例,从公募基金来看,2015年以前相关产品较少。但随着国家政策层面的理念指导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信息的强制披露,这类总体基金份额占比和影响力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名称中带有“ESG”的公募基金共有52只(份额分开计算,下同),规模合计达113.73亿元。同期,名称中带“碳中和”“新能源”的公募基金也分别有54只、168只,合并规模达226.67亿元、1725.63亿元。
除主题产品外,FOF基金也逐步践行ESG投资理念。据苑志宏介绍,其所在机构在FOF投资领域选择投资管理人时,要纳入到对管理人ESG因素的考量,推动更多的基金管理人践行ESG投资理念,壮大ESG生态。
在业内人士来看,我国践行ESG落地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自主、创新。中欧基金基金经理刘伟伟认为,“双碳”战略是百年大计,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产业变革角度,都不是短期的事情,应该是几十年、上百年要发生的产业变革,因此应该以更长期的视角看待整个产业的发展。从历史来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调整期,这种调整不仅仅是在产业周期上,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上都会有调整期的出现,但希望还是要以长远的视角看待“双碳”行业的发展,一起拥抱“双碳”行业发展的星辰大海。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