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汉西门里几条老街巷

2023-06-02 07:32:23 金陵晚报 

汉西门是座瓮城,系古城南京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城门之一,位于市中心新街口向西,在汉中路最西段南面三四十米。瓮城东门在城里,出西门通向城外。其城里附近许多明清时期、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老街巷保留至今。

汉西门大街短而窄

汉西门大街,据《白下琐言》记载,古时它叫玉石街,后改名。大街南北走向,应该是这里名气最大最主要的道路。按照惯例,南京以城门命名的大街,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开辟的,大多是在城外、与城门大体垂直的道路,长而宽,都在千米以上、至少四车道,名副其实。例如,中山门大街、水西门大街、集庆门大街、汉中门大街等。

汉西门大街是个例外,它位于城里,跟城门平行,北头与汉中路呈丁字形,中间向东垂直的是石鼓路,南端连接柏果树,向东和陶李王巷形成直角;街的西面、城墙北面与金家苑、城湾街相连。说是大街,道路短而窄,长约两百米、拓宽后也就十米左右,名不副实,充其量只是个小街。

汉西门大街,虽然街小,但是往日商贸兴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城西蔬菜瓜果及水产品鱼虾等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

上世纪80年代,街东面石鼓路至陶李王巷口,老房子拆除,盖起两幢板式楼,原居民就地安置。

位于街北部中段,离汉西门内瓮城东侧不远的古四眼井,称得上是老古董了。《儒林外史》记载,汉西门地处通衢,驻有护城兵卒,当时军民饮用多为河水,因取水不便,特凿四眼井。1958年,由于街西北汉中路上电镀厂绿色废水污染,一度弃用。后该厂搬迁,经整治后水清如镜。井栏上“古四眼井”四个大字,经历了几百年,仍清晰可辨;井栏内道道井绳痕迹,记录了历史沧桑。

石鼓路西端曾是粮仓

石鼓路,一种说法是因路上一座寺庙门前有石鼓而取名,又一说法是因文字刻在鼓形石头上称之为石鼓文而得名。民国时期,《首都志》和《首都建设计划》也有石鼓路。

石鼓路东接中山南路,西连汉西门大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拓宽破布营、小丰富巷、天主堂街、石桥街、牌楼街贯穿而成。中间一般以莫愁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而西段又以牌楼巷、罗廊巷为界,向西至汉西门大街为西端,明清时叫牌楼街。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牌楼大街有谷米仓,旧丰备仓;又有虎贲仓,在谷米仓之东。”传此街明清时,多大型粮食仓库,门前设牌楼,故名。

后来,粮仓没有了,牌楼也没有了。路南面有东海大药房等,还有一家茶馆设有茶炉子,一方面茶馆自用,一方面对居民供应开水。后来,拆迁盖起居民住宅小区和办公用大楼,江苏省质量监督相关部门就设在这里。石鼓路其他路段先后拓宽,仅这段路最西头约五十米一段,一直狭窄成了瓶颈,与整条道路极不相称。北面七八十年基本没变样,老房子破烂不堪。有一家门前路边在旧井栏里种植一棵石榴树,称得上是一道风景,秋天开花特别漂亮。

2017年,石鼓路最西头北面及汉西门大街最北头东面,至汉中路长方形地块,旧房拆除。在这里建了一家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金融中心大楼,石鼓路最后一小段北侧道路拓宽,街容面貌焕然一新。

校尉营,南连石鼓路,东接汉中路,靠近牌楼巷,两道路平行都很短。相传,明时此地曾为校尉营房,故名。清制八品以下武散官称校尉,明清时卫士也称校尉。营房早已不复存在,成了棚户区。后来,校尉营西面盖起了高层住宅和超市,东面连同牌楼巷整个地块盖起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酒店。这里小巷很短,变化很大,旧棚户荡然无存,面貌全新。

陶李王巷以姓得名

据传陶李王巷,是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宫中的殿前护卫,陶姓、李姓、王姓三户,在此建房居住而得名。东头接罗廊巷,西头与汉西门大街和柏果树相连。1951年,在巷内又建一个小巷,取名陶李王巷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陶李王巷旧房全面改造,一座座居民楼拔地而起。这里主要有两个小区,一是石鼓路上有其中一个小区的后门;另一个小区是大门开在陶李王巷,后门在堂子街。路边的楼房上面居住,一楼开了许多店面,卖蔬菜、水果、早点等,最多的要算是理发店,大概数了一下约有10家。这样百米小街,可称得上是理发店一条街了,也是这里的特色吧。有一家生意很好,常常排队,夫妻俩手艺不错,待人客气,有的顾客曾经住在附近,搬家很远还是找到这里,回头客很多。

柏果树是一条不足百米的小街,道路走向很怪,东接堂子街,经西南呈90度角向北拐弯,与汉西门大街相连。据《运渎桥道小志》记载,清朝张继庚(字炳垣)典籍宅于太平军占领金陵期间毁坏殆尽,仅余银杏一株如塔,故后人以此树为名。银杏俗称白果树,后讹传为柏果树。

牌楼巷归并取消巷名

牌楼巷,系清代以建有牌楼而得名,北面临汉中路,南面穿过石鼓路连接罗廊巷。此巷,东边是住宅楼,西面是大酒店。

罗廊巷,北起牌楼巷,南止堂子街。相传这里明代专卖高档绫罗绸缎丝织品,因成品放在官廊上出售,故得名。《明代京城图》对此有记载。此巷较有名气,一是名著《红楼梦》中有描绘罗廊巷的细节,很多红学专家在探讨其缘由;二是1995年,在罗廊巷17号发现“太平天国壁画”遗迹。巷子西南段,曾经因生源较多办了几年名为罗廊巷的小学,后来学生减少,学校撤销。巷子东北段,即石鼓路至侯家桥这一块,原来是一片荒地。1930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被服厂迁到此处,又搭建散乱住宅,因北面有石桥,故名石桥村。1958年,改造棚户区,用城砖建一排排整齐的瓦房,居民住地有了较大改善。2010年,此处住宅全部拆除。省中医院扩容,在此建住院处大楼,院内种植花草树木,还有小桥流水,景色秀美。

2003年,北从汉中路口牌楼巷到罗廊巷拓宽,向南打通至虎踞南路,统称为罗廊路。不过,老百姓(603883)还是习惯称牌楼巷、罗廊巷。洪怀义

(责任编辑:刘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