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始见金 十五年追踪中国龙头公司成长脉络

2023-06-06 07:31:46 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 胡珊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

从2008年6月创立至今,思维财经&投资者网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15载。我们洞察、思考、记录着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成长点滴,发展历程和重大里程碑时刻;从市场开放、制度创新、到上市公司蓬勃发展;从政策变化、新兴产业崛起、到上市公司总市值和家数提升、业绩规模和净利润增长,再到投资者队伍的日益扩大。

而在其中,如何让优秀企业走进投资者的视角?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去评价、衡量、解读、甄选出投资者眼中的优秀企业?是我们始终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和方向。

大变局下,机遇重塑

进入2023年,资本市场伴随着体量与结构的深刻转变,逐渐释放出发展新阶段的信号。很大程度上,给投资者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面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定位方面各有侧重,形成功能互补的市场新格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得到优化。上市公司提质扩容加速,融资质效显著提升,为国家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而新经济企业加速增长,高端制造业崛起,市值龙头的变化与更替都勾勒出我们这个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再造的历程。

15年既长又短,资本市场激荡的发展历程,无疑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一个珍贵的历史缩影。从主板到创业板、科创板开板,从区域股权市场,到新三板精选层,再到北交所设立,资本市场的层级不断丰富,股权融资主体的外延不断扩大。

大变局之下迎机遇重塑期。上市公司总市值规模和家数增长速度同样令人瞩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稳健亮眼。尤其是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创业板改革、新三板改革、放宽外资入市、注册制、加强信披等政策推进,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驱动力。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境内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同比增长0.8%,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合计贡献税收4.79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8.7%;分板块看,科创板全年营收增速领先,达29.3%;创业板净利润增速领先,达11.3%。同期,我国证券投资者人数已超过2亿。

15年经济上再上台阶,我国GDP总量由2008年30多万亿元,增至2022年年底121万亿元。

从规模看,1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3年5月31日,A股上市公司市值总规模从2008年的4.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逾90万亿元,上市公司家数也从2008年的1625家增长到2023年的5196家,数据变化让我们看到,资本市场取得了新的里程碑式突破。

映射到行业特性来看,汽车零部件、化学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半导体等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居前。新兴产业大批企业上市,体现了资本市场向新经济等领域倾斜,高质量发展更加明确。

着眼上市提质增效方向愈发清晰。证监会作出部署,力争在2025年,上市公司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生态显著改善,监管体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头雁效应,韧性生长

跬步致千里,溪流聚江河。

今天,《投资者网》走过十五年,也梳理与报道了与我们一路共同经历成长的中国优秀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是各自行业的典型代表,他们审时度势,抓住了机遇,脱颖而出,凭借卓越的表现全面崛起,备受瞩目。

他们是中国平安(601318)、五粮液(000858)、伊利股份(600887)、泸州老窖(000568)、中信银行(601998)、渤海银行、苏州银行(002966)、南方基金、步长制药(603858)、康佳集团、红星美凯龙(601828)、中华财险等优秀龙头企业,无不是在各自的领域里,建立了坚固的护城河,拥有超强的竞争优势,不断创新,实现有质量规模增长。

这些企业大多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其发展脉络清晰鲜明。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见证中国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

在时间的锤炼下,他们发挥着产业头雁的引领效应,不仅是经济发展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也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引擎。

守正出奇,行稳致远

这是一个市场和客户驱动的时代,在实体经济深化转型过程中,企业比拼的是穿越时间的考验,能够经受时间洗礼的企业将历久弥新,未来可期。

■ 中国平安:35年总资产增长20万倍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回看历史,从2007年上市至今16载,中国平安走过的岁月历程,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转型升级的写照。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平安营业收入从1988年创立之初的近700万元增长至1.22万亿元;总资产从1988年的5400万元增长至11万亿元,

35年增长20万倍;过去35年,中国平安累计纳税9995亿元,接近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企业之一。

若把中国平安放到长期价值的维度去看,从创立之初至今,企业靠不断的自我驱动,不断创新发展,树立了“金融服务龙头”专业形象。

■ 五粮液:2022年五粮液营收迈过700亿大关,“守正创新”支撑起稳中有进的力量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市场用这句话来比喻超级企业如何爆发出突破想象的增长潜力。

2008年至2022年,五粮液营收从79.33亿元一路上涨到739.69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8.11亿元涨至266.91亿元,总资产从134.96亿元上涨到1527.15亿元,一步步夯实着浓香第一酒的地位。

这背后意味着“厚积而薄发,谋定而后动”的管理智慧。而对于这样一家“大象”,市场仍有多重想象——它还能再进一步吗?应该用怎样的方式?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企业,五粮液顺势而为,稳中求进,把握白酒行业结构性繁荣的历史机遇,2022年再次交出一份“高分”业绩答卷——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七年保持双位数增长,近三年营收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台阶,2022年迈上700亿元新台阶。

2022年,五粮液营业收入达到739.69亿元,同比增长11.72%;归母净利润266.91亿元,同比增长14.17%。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国家大力提振消费,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1.39亿元,同比增长13.03%;归母净利润125.42亿元,同比增长15.89%。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券商共发布五粮液相关研报29篇,均给予五粮液正面的“买入”、“推荐”以上评级,一致看好五粮液未来的发展前景。

资本市场为何对五粮液高度认可?答案其实很简单,作为一家白酒龙头企业,投资者对五粮液的认可,可以用四十个字总结:过往有业绩,未来有战略,管理有经验,落地有执行,短期有看点,中期有布局,长期有逻辑,市场有空间。

这自然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投资有回报。

■ 伊利股份:营收连续30年稳健增长

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勇于不断开拓、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伊利股份成长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乳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真实写照。

30年连续增长的稳健业绩、全品类均衡发展结构、从国内到海外的无止境发展空间,伊利正从中国“一超”,进位世界“强者”。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数据)

2022年,伊利营业总收入达到1231.71亿元,同比增11.37%;归母净利润94.31亿元,同比增8.34%,营收净利再创历史新高。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国家大力提振消费,2023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达到334.41亿元,同比增7.71%;归母净利润36.15亿元,同比增2.73%。

而一直跟随着伊利发展脚步的投资者,也拿到了丰厚的长期投资回报。

2022年,伊利股份分红金额达66.31亿元,分红比例高达70.31%,金额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持续壮大的伊利,市场对其实现问鼎世界第一的目标充满信心。

■ 泸州老窖:韧性突显,坚持品质立基

励精图治,稳健前行,彰显出企业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泸州老窖是在明清36家酿酒作坊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有大型酿酒企业。作为“中国名酒”,泸州老窖始终致力于酿造高品质白酒,提倡美好健康生活,成为当今最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的白酒品牌。

近年来,泸州老窖紧抓机遇,锐意改革,坚持品牌引领、坚持品质立基、坚持文化铸魂,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探索建立起领先行业、独具特色的泸州老窖发展模式。

品牌建设方面,泸州老窖成功构建了“双品牌、三品系、大单品”品牌体系。其中,国窖1573系列牢牢站稳中国三大高端白酒阵营;泸州老窖品牌复兴计划成绩斐然,发展势头良好;养生酒、高光、中式果酿酒、精酿啤酒、进口葡萄酒等创新产品持续培育,成为推动公司迈向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和健康化的生力军。品牌塑造上,泸州老窖成功打造封藏大典、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等IP,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袂推出《孔子》《李白》《大河》等经典剧目,品牌形象有力提升;深度植入澳网、世界杯等国际顶级赛事,跨界体育、艺术、时尚等领域开展营销,品牌文化高度不断拔高。

泸州老窖响应中国民族品牌走出去的号召,积极开拓全球市场,目前已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布局,成为国际上能见度最高的中国白酒品牌之一。

2019至2021年,泸州老窖营收累计增长58%,年复合增长率达16%;净利润累计增长126%,年复合增长率达31%,2022年全年销售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公司品牌韧性突显,经营指标企稳向上。

■ 中信银行:15年总资产从1.18万亿到8.7万亿,高质量硬核实力密码背后

作为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信银行在不断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36年稳健发展,跻身行业前列,中信银行早已交出一份优秀业绩答卷。

截至2022年12月末,中信银行营业收入2113.92亿元;实现净利润621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达8.78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继续“双降”,资产质量保持向好态势。

从1987年4月成立到2007年4月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从2008年总资产1.18万亿元,再到如今的总资产突破8.7万亿元。

坚持创新求进,积极把握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三年战略规划、“新零售”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都成为中信银行成长历程中重点发力的方向。

回顾中信银行发展路上重要里程碑时刻——2015年,中信银行开始制定、实施三年战略规划,在连续两季三年规划的实施中,中信银行实现了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从“一体两翼”到“三驾齐驱”的业务结构转变。2021年,中信银行三年规划发布,主动布局制定了“342强核行动方案”,聚焦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形成了以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和互促体系。

面临不确定的内外经济环境,经营业绩稳中有进,展示出中信银行近年来在核心战略、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方面强劲的韧性和丰硕的成果,更是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高度认可。

■ 渤海银行:航制造业转型崛起,以创新锚定高质量增长

作为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持续金融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经营质效显著提升。

回溯渤海银行的成长历程,从2005年12月成立到2020年7月登陆港交所,从2006年总资产153.4亿元,再到如今总资产突破1.7万亿元,十几年间,总资产增长超百倍。因为稳健,因为创新,因为进取,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渤海银行精准施策,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石,金融业如何精准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金融活水的作用,不仅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渤海银行在聚焦制造业关键领域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振消费复苏、践行绿色低碳等方面始终积极践行企业行动。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渤海银行制造业贷款达829.08亿元,其中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为320.44亿元,当年新增总量超90亿元,增幅为40.51%。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在落实国家重点政策的具体举措上,渤海银行通过出台《渤海银行落实稳住经济大盘28条举措》,以及《渤海银行助力天津地区经济稳增长22项举措》,即“28+22”条硬核举措,加强对制造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金融支持。

以金融力量深入助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渤海银行主动向科创企业知需问难,做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以金融力量激发科创产业创新,实现资金引流,助推服务实体经济稳中向好。

■ 苏州银行:迎风破局、量质并进发挥核心区位经营优势

作为苏州地区唯一一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商行,地处长三角核心位置,苏州银行厚植核心区位发展土壤,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战略主基调,不断推进普惠金融,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切实满足小微实体、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市场主体金融需求。

截至2022年末,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27.34亿元,较上年增长93.99亿元,增幅21.69%;有贷户26595户,较上年增加3340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投放利率4.78%。

去年,该行合作科创企业超8000家,科创企业融资余额近300亿元,苏州市“科贷通”新增户数、金额均位列苏州市金融机构第一位。

签署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任银行原则》,苏州银行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不断探索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22年末,苏州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78.94亿元,较年初增长58.12%;其中绿色制造业贷款余额52.12亿元,较年初增长296%。

作为江苏省第三代社保卡主要发卡行之一,苏州银行聚力推进江苏省三代社保卡换发工程,截至2022年末,累计发放近360万张,与此同时,该行深化医疗、养老、母婴、食品健康、体育、文旅等民生金融场景、平台、生态建设,打造“医保便民服务站”,搭建智慧健康服务平台,探索养老金融,推进网点适老化、亲民化改造,组建“幸福里”康养俱乐部,勾勒舒心美好的民生“画卷”。

去年,外部经济形势风高浪急,苏州银行坚持战略定向,走出了量质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去年实现营收117.63亿元,同比增长8.62%,归母净利润39.18亿元,同比增长26.13%。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双下降的同时,拨备覆盖率上升107.90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一季度,苏州银行营收同比增长5.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0.84%。借着一季度的增长势头,该行继续深融区域,服务地方,勇拓中国式现代化苏行新实践,做市民最信赖的银行。

■ 南方基金:砺行致远,资产总规模超26万亿元

二十五年来,公募基金不断提升核心能力,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者、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实现了行业发展与客户获得感提升的双向奔赴: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资产总规模超26万亿元,基金数量突破1万只,客户总数突破7亿,累计向客户分红突破4万亿元。其中,南方基金母子公司合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8万亿元,客户数量超1.8亿,旗下公募基金累计为客户盈利超2000亿元,向客户分红超1600亿元,位居行业前列。

二十五年重任在肩,砺行致远。

二十五年来,公募基金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发挥专业化资产配置能力,持续稳定为实体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推动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建设等,将自身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

近三年,南方基金旗下权益基金投资于战略新兴、高端装备与科技创新相关行业的投资占比均超60%。截至2022年底,南方基金旗下产品绿色投资累计总规模约达2180.58亿元,南方基金所管理的养老资产规模位居行业第三。

■ 步长制药:培育大品种,中成药龙头扛起社会担当

初心如磐 笃行致远。

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并于2012年完成股份制改制,于2016年11月18日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历经20余年发展,步长制药按照“中国的强生、世界的步长”及“以中药为基础,向生物药、疫苗等医药高科技行业扩张”的战略,以专利中成药为核心,坚持“聚焦大行业、培育大品种”的发展方向,在心脑血管这一“大病、慢病”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立足心脑血管市场、覆盖中成药传统优势领域、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的立体产品格局。

步长制药的独家品种,包括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和丹红注射液、谷红注射液、复方曲肽注射液等。公司以脑心同治论为理论基础,研发、培育,还坚持“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新药研发战略,加大新产品开发布局。

步长制药是时代发展的受益人,深知“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自疫情发生以来,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20年到2022年,公司累计纳税65.45亿元。再把时间线拉长,从成立以来到今年3月,公司已累计在全国纳税284.55亿元。

未来,步长制药将继续坚持“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的发展战略,以发展中医药为主线,立足中药现代化,同时兼顾生物制药和化学药物、疫苗,在弘扬中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现代科学思维对目前人群多发病种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

■ 康佳集团: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勇于创新和不断突破,是企业发展驱动力。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5月21日,前身为“广东省光明华侨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是广东省首家销售收入超百亿的电子企业。康佳A、B股股票于199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现有注册资本24.08亿元,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

如今,康佳集团将发展的战略聚焦在“消费类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科技”三大主导产业上,与“科技园区+投资业务”两大支撑产业,推进“产业+园区+资本”履带式盈利模式,在突破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同时,拉长产业链,拓宽产品链,加强产业协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底,康佳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96.08亿元。公司资产总额380.16亿元,在职员工1.45万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公司总部在职员工1,755人,科研人员占比32.4%。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6.0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46.12%,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彰显韧性。

康佳集团深入研究科技产业链上的细分市场,通过并购重组和自主创新等方式强化科技版图,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全面构建高水平高科技产业集群,强力向科技产业转型。

■ 红星美凯龙:家居零售龙头彰显强劲经营韧性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面对时代需求不断变化,谋新求变,坚持高质量发展。

红星美凯龙几乎引领了一个时代。

公司最早将中国传统商铺模式与西方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模式结合,推出情景化布展+体验式购物的家居Mall新形式,2008年率先推出超大型公园式家居商场,对未来之家进行逼真模拟,走到了世界家居卖场的最前沿。

品牌、供应链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都是它积累下来的财富。当房地产步入后时代,这些财富都变成了它手里的好牌。

在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排行中,红星美凯龙近年来长期位居榜首。2022年,红星美凯龙全国400余家商场累计服务了40万户家庭,在中国连锁家居装饰及家具商场行业的市占率达到19%。

因此,在经受外部客观环境影响、主动减免商户租金之后,红星美凯龙彰显出强劲的经营韧性。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1.3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49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6.16亿元。

将靠时代价值驱动,已经在房地产前时代赢过一次的红星美凯龙,正在等待一次更大的胜利。

视角拉长来看,品牌家居的回暖之势越发明显。作为拥有家居商场数量最多的家居零售龙头,红星美凯龙仍在不断突破自我,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家居体验。让它在品质、信誉、服务之外,更年轻,更活力。

可以预见, 2023年,家居行业的新时代正向我们悄然走来。

—— 写在最后 ——

大浪淘沙始见金,做时间的朋友。

15年之后再启程,在全球经济和商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优秀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本盘“和“瑰宝“,如何在起伏变化、技术不断迭代的大变局中,坚守高质量发展,持续创造价值,以资本收益为核心要素,跟随时代的浪潮前行?好公司是我们继续寻找的答案。(思维财经出品)■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