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青秀区:稻谷金黄遍满地 七月田间夏收忙

2023-08-02 14:49:00 中国经济网 

夏收时节,早稻飘香。位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的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际,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饱满的稻穗被卷进机械中,收割、脱粒、粉碎秸秆等工序一气呵成,不到十几分钟,金黄的稻田便只留下一排排整齐的收获印记。

图为收割机往车里倾倒刚刚收割上来的稻谷。李嘉俐 摄

作为当地的种粮农户,长塘镇天堂村新天堂坡的村民李元瑞抓紧时间收割早稻,忙碌的身影洋溢着丰收之喜。他告诉记者,自己流转了三亩多的土地种植水稻,平时也会来这务工,每年有4万多的收入。传统的“单干”模式不仅累收入也少,现在土地整合了,无论是在管理还是效益方面都比之前好太多,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据了解,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是青秀区重点谋划打造的国家级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以“水稻”为中心元素,拟建设成为辐射东盟十国的水稻产业示范引领区及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区,可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提供稻作文化交流新窗口、新平台。

图为收割机在稻田里有条不紊地紧张工作。李嘉俐 摄

近年来,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大力实施“小田并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农机+科技”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水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利用智慧农业云平台实时观测水稻种植情况,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效、精细化灌溉,达到省工增产的效果。对于水稻产品,顾客只需扫一扫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便能对产品进行溯源,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上同步发力,大力建设集农业休闲、文旅体验、特色餐饮等“三产融合”的产业化生态圈,有效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走出了一条丰收的金黄“稻”路。

图为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鸟瞰图。青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谢嘉威 摄

“30亩的稻田4台机器只用一个小时就能收完,原本零碎的稻田亩产量700多斤,‘小田并大田’后亩产量提高了20%左右,大幅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广西力拓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部技术经理韦柳红介绍,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帮助周边村民实现务农、务工、照顾家庭“三不误”,切实提高农民综合收入,带动村民走上共富路。

下一步,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将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技术化水平。同时,围绕“稻”主题,加快建设集稻田观光、学校研学、稻米文化研究、有机米加工、米食品展示、康养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水稻产业示范引领区。(莫鸿鲲 李嘉俐)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