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范璐媛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外贸出口的表现向来备受关注。今年下半年以来,外界对于外贸出口走势的判断,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外需强弱和自身竞争力高低,是影响出口的两大重要因素。要判断中国出口的强弱位置,应站在全球贸易的维度下去衡量,而不是通过孤立的金额增减来评价。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国际贸易数据发现,站在全球视角下,中国出口的各项指标并未下降。比如,当下中国的出口表现优于全球整体水平,且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好,出口额占全球份额高于疫情前水平。
记者从全球维度和历史维度展开,全景式呈现数据背后中国出口的十大图景。
图景1:当下中国出口
优于全球整体水平
2023年前10个月,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除3、4月份外,其余月份出口增速均为负值。由此,市场一度担忧,中国出口变差了吗?
先来看看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的出口数据。
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贸易和产出放缓,并在今年延续了这一趋势。根据世贸组织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出口总额11.87万亿美元,同比下滑4.63%,同期中国出口下滑3.2%,下降幅度低于全球整体水平。
全球需求疲软影响了众多外向型经济体的出口表现。今年1~8月,中国的出口额为2.22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在同期出口金额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中,出口同比下滑的比例高达七成,仅5个欧洲国家和墨西哥同比增长。中国的出口额增速排名第九,处于中等区间(见A2版图1)。
可见,今年中国出口额的下滑很大程度受外需走弱拖累。在全球贸易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增速优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中国出口实际并未变差。
图景2:今年中国出口
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好
受外需疲软影响,2023年亚洲地区出口集体“失速”。前8个月日本出口额同比下滑5.81%,韩国下滑12.35%,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出口额同比下降均超过10%。
不仅是高科技出口地区受挫,以初级工业品出口为主、前两年表现突出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同样迈入出口寒冬。今年前8个月越南出口下滑9.88%,印度下滑6.89%,印度尼西亚下滑11.81%。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亚洲地区的大部分出口最终流向发达经济体,因此,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将对向其提供商品和服务出口的亚洲经济体造成冲击。
横向来看,虽然今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总额同比下滑5.4%,但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降幅最低。面对全球需求疲软为亚洲带来的系统性影响,中国出口展现出了明显强于其他亚洲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
图景3:中国出口
占全球份额高于疫情前水平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全年出口3.59万亿美元,是2001年的13.5倍,2009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并维持至今。
伴随着出口额的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也一路上升,2005年为7.2%,2019年增至13.1%(图2)。三年疫情期间,中国出口展现出强大韧性,出口份额进一步攀升,2020年至2022年分别为14.7%、15.1%和14.4%。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话语权不断增大,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2022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的21.72%,比2019年提高3.51个百分点。
2023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占世界份额为13.9%,虽小幅下跌,但纵向来看仍高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中国过去三年出口份额的提升,一部分受益于疫情下部分国家生产的停滞,随着疫情后全球生产和贸易恢复,出口份额略有回落也属正常现象。剔除疫情带来短期出口波动,中长期来看中国出口份额仍处于稳中上升趋势,具有强大竞争力。
图景4:量价背离之下
出口量反弹创新高
与去年四季度量价齐跌引发的出口下滑不同,2023年虽然中国出口金额仍在下滑,但出口量已转跌为涨,率先反弹。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中,近2/3的品类2023年以来出口数量增幅超过出口金额增幅。出口的量价背离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无须对中国当前的出口过度担忧。
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研究部副主任朱鹤的测算,对于今年8月和9月的出口额同比增速,出口的数量效应分别贡献了8个和10.1个百分点,而价格效应则分别贡献了-13.5和-13.4个百分点。价格下跌是带动出口额增速走低的主要力量。
主要出口商品中,今年因价格下跌导致量价背离较为明显的包括钢材、鞋帽纺织、家电等。
例如今年前10个月,中国纺织原料出口吨数同比增长9%,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3%。出口价格的下跌,也反映出全球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出口商为保证现金流而“价格内卷”。浙江某纺织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觉得利润薄了就不做了,但今年由于内外需下滑,感受到手里缺钱,愿意赶紧出货换现金维持生存,这就造成了行业的价格内卷。”
港口吞吐量数据同样可印证出口的量价背离,出口量已率先出现反弹趋势。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0.1%,远超出口金额的增速。单月来看,今年下半年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快速上升,达到了近两年的最高水平(图3)。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出口形势正逐步好转,出口总额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图景5:东盟取代美欧
成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2023年中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走势出现分化,出口增长地区集中在俄罗斯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其中,对俄罗斯的出口上涨52.2%,对非洲出口上涨8%,对哈萨克斯坦出口增长53.6%,对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增长66.4%,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增长28.7%。
与此同时,中国对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金额,比如美国、欧盟、东盟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此消彼长中,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发生轮替。
以2023年前10个月的数据计算,东盟承接的中国出口比例为15.36%,东盟一举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以单一国家来看,美国仍为中国最大出口国,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比例已下降至14.86%,较2018年时下降了4.4个百分点。
其他主要出口地中,过去几年中国对拉美和非洲的出口额增速较快。今年前10个月,非洲承接的中国出口金额超过日本,排名上升至第6位。
图景6:民企接棒外资
成为出口主力军
从企业性质来看,今年前10个月,国有企业出口金额同比减少5.6%,民营企业同比减少0.3%,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减少14.9%。外资企业出口下降构成了对今年中国出口数据的最大拖累,民营企业出口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表现坚挺。
外资企业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中国外贸的第一大主体,外企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但随着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已接棒外资,成为中国出口主力军。
2016年,民营企业出口额超过外资企业,并在随后年份中占比逐渐提高(图4)。2023年民营企业出口份额提升至61.56%,十年提升了近21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占比降至28.93%,较十年前下降了17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在出口份额中占比的大幅提升,有利于避免中国出口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进而提高中国出口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图景7:汽车业扛大旗
消费电子、纺织业出口走弱
今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走势呈现“冰火两重天”。汽车工业出口延续迅猛增势,表现惊艳。依据海关统计口径,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829亿美元,同比增长77.9%,在国内出口商品中的份额,由去年的1.67%提升至2.96%。新能源汽车的增速更是令人称道,今年前10个月出口346亿美元,同比增长92%,出口份额由0.67%提升至1.24%。
贡献我国近6成出口额的机电类产品,今年前10个月出口金额同比减少3.3%,其中,通用机械设备、电工器材等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长。受外需和电子信息行业的下行周期压力,消费类电子出口大幅下滑,手机出口额下滑8%,电子元件下滑11.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下滑22.5%。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减少1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地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出口下滑一定程度上受到欧美地区对相关领域技术封锁的影响。
其他主要出口商品中,农产品(000061)、食品、家用电器类出口相对稳定,纺织类产品出口额同比下滑10个百分点左右。
图景8:
高附加值产品加速“出海”
将时间跨度进一步拉长,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出,在中国出口规模一路攀升的过程中,出口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提升。
从技术密集度来看,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一路走低,由2014年的43.7%降至当前的37.1%;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则从十年前的51.4%升至56.2%(图5)。
这一出口结构的变化,显示出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升高,高端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从重“量”到重“质”,展现了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2020至2022年,中国出口“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000591)电池,出口额分别上涨16.63倍、2.9倍和1.42倍,成为中国出口新的增长极。
图景9:一般贸易占据主导
加工贸易被取代
从贸易方式来看,中国一般贸易的出口逐步占据主导。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往往更依赖加工贸易,即通过对进口的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和组装后再出口的贸易。加工贸易产业附加值低、利润薄、可替代性强,在外需不足时更易遭受冲击。
相比之下,一般贸易囊括了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自主权更大。2011年中国一般贸易的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加工贸易,随后二者差距逐渐拉大。2023年前10个月,中国一般贸易的出口占比已提升至64.61%,加工贸易的出口比例萎缩至20.82%(图6)。这一变化趋势也映衬出了外贸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级。
一般贸易方式下,出口受海外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安全性更高。今年前10个月中国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仅下降4%,而加工贸易的出口降幅却高达13.7%。出口结构的优化大大提升了中国出口的韧性。
图景10:承接产业转移
中西部省份出口爆发
以人民币计价,2020年至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除甘肃外均实现了出口额的正增长,出口增速前10名中,8个为中西部省份(图7)。其中,海南省和江西省的出口增幅双双突破100%,分别为110.23%、103.77%。
凭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并大力发展新动能,中西部省份迎来出口增长的黄金期,出口金额占全国出口的比重由2019年的17.88%提升至2022年的20.49%。当前,内地省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国内市场,出口额的高速增长有望在未来贡献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增长背后也不能忽视其结构性风险。在今年全国出口金额下滑的背景下,中西部省份的出口降幅明显高于东部省份。
今年前10个月,东部13个省级行政区(含东北)中,9个行政区出口额同比上升;而在中西部的16个省级行政区中,出口额上升的仅有6个;中部6省中,更是除了安徽仍保持出口增长外,其余5省出口金额全部下滑。
在实现了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后,如何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优势出口产业,提高出口产业抗击全球经济和需求下滑风险的能力,是中西部省份商品出口面临的新挑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