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 香港新型工业化值得期待

2023-12-15 00:00:00 证券时报 

【曼语建言】

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或者工业4.0的诸多措施,分为巩固现有优势和弥补短板两个层面。

罗曼

2015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创新与科技局,试图通过发展科创来激发产业活力,给青年创造上升空间。特区政府一直围绕如何提升香港科创展开工作,2022年7月,创新科技局正式更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明确“再工业化”为该局推动创科发展的工作重点。

当时,全球科技领域正在面临全新变革,各国为迎接这一历史机遇而实施的战略,在德国称为“工业4.0”,在美国称为“工业互联网”,称谓不同,但内涵相似,大致可理解为,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不需要太多用地或劳动力的先进制造业。

这可能是香港的机会。香港的优势是资金充沛、低税收、高端学府云集,劣势是劳动力成本高、用地成本高。“工业4.0”恰恰能扬长避短。

而在新时代“科创潮”的大背景下,香港在努力。从多年前的“制造业空心化”到近年的“再工业化”,再到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香港正在逐渐找到自己的感觉。目前香港数码港被授予“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试验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香港过去这些年来大力扶植初创企业的认可。

扶持本地企业,通过科技升级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也是香港的目标之一。不少从事食品制造、健康食品生产以及制药的企业,都受益于香港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引进智能生产线,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大力引进重点企业来香港发展。比如在今年12月7日,香港科技园公司与宁德时代(300750)签署合作备忘录,宁德时代将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并在香港科学园成立“宁德时代香港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推动香港本地绿色科技生态圈发展。

近期,香港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财政激励措施,旨在鼓励企业投资于新兴科技和工业4.0领域。这些措施包括提供税收优惠、设立创新基金以及加大对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不仅刺激了企业的研发热情,也为香港逐步构建起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香港还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下足了功夫。特区政府通过建立更加灵活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优秀的科技人才进入香港。此外,香港的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更多符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此举为香港的工业4.0时代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通过拓宽与内地的合作渠道,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将香港与周边城市紧密连接。这不仅加速了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交流,也为香港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和合作机会。大湾区建设为香港的工业4.0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简而言之,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或者工业4.0的诸多措施,分为巩固现有优势和弥补短板两个层面。香港基础科研实力不俗,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香港高校在这方面还需要多做文章。

一个可行的设想是,由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牵头,建立一个打通上下游的科研转化平台。这个平台的组成方,有代表资方的天使资金、商业咨询机构,有代表高校的创业辅导、讲座论坛,同时还有创科局外聘的工程、市场专家等。进入该平台的科研概念,经过各路持分者的讨论、验证后,便有可能进入向产业转化的第一步。

目前大湾区已经成为香港各高校向内地延伸的重要前沿阵地,但高校担心的重点还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对此,建议香港高校建立面向大湾区,乃至整个内地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平台,并制定与相应的仲裁制度。在香港与内地科技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如果香港与内地的知识产权得以进一步互认,香港作为大陆与世界的技术转移枢纽的地位将日益增强,两地的专利申请人也可迅速在两地获得专利保护,为知识专利的商业流转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先进技术在两地之间的交流和转移。

在高校的科研转化方面,需要香港特区政府协调其他部门支持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并提供风险投资的支撑。发展科创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需要有投入和承担风险的资本来源。港府除了重视法规政策支持以外,还需要拓展融资渠道。相信未来,在政、企、校的相互合作下,香港新型工业化产业将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局面。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