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门发文推动ICU服务扩容 能缓解“一床难求”?

2024-05-08 09:27:07 和讯网 

  5月6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意见》明确,到2025年末,全国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5张/10万人,可转换ICU床位达到10张/10万人,相关医疗机构综合ICU床医比达到1:0.8,床护比达到1:3。到2027年末,全国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8张/10万人,可转换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2张/10万人。

 

  此外,《意见》围绕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从完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网络、加强重症医学专科能力、扩充重症医学专业人才队伍、推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领域改革等五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目标。

  ICU床位扩容

  重症医学科,又称为Intensive Care Unit,国内习惯简称为ICU或重症监护室,是一门专门研究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学科。

  “医疗机构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关键看重症医学科(ICU)。重症医学科是与“死神”抢时间和抢生命的临床学科,是所有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国家重症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邱海波表示。

  ICU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仍是一个较为年轻的科室。1982年,在曾宪九、陈德昌教授等人的带领下,于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2009年1月,原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卫医发〔1994〕第27号文附件1)中正式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代码:“28”,规定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自此以后的近十年间,中国重症医学的专业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在疫情三年期间,中国重症医学获得迅速发展。太平洋(601099)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2022 年间,中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ICU总床位数由5.72万张增长到13.81万张,增长了141%。

  尤其是在2022年最后半个月内,中国医院的重症资源快速扩容。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18.1万张,较12月13日增加3.1万张,增幅20.67%。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数13.34万张。全国储备“可转换ICU”床位10.48万张,增幅26.53%。

  至此,在新冠疫情高峰前,我国各类危重症床位折算为接近13张/10万人,占总床位数比例从4%扩展到了8%。但即便犹如“中国速度”一般的扩充速度,但在重症高峰到来时,仍然出现了ICU“一床难求”的现象。

  这些指标与发达国家之间也有着不小的差距。在2012年,德国人均ICU床位数达到29张/10万人,美国危重症床位数在2015年达到34张/1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达国家在新冠疫情中均曾出现危重症床位不足的情况。

  弥补医护缺口的短板

  除了缺床位外,“缺医护”成为重症医学科建设的另一大困境。《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相关医疗机构综合ICU床医比达到1:0.8,床护比达到1:3。到2025年末,各地重症监护专业护士参加专项培训比例不低于90%;到2027年末,基本实现专项培训“全覆盖”。

  在国家卫健委2022年12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显示,截至目前,我国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17.77万人。

  据此推算,我国重症专业医生缺口接近3万,重症专业护士缺口接近19万,医护人员缺口共计20万左右。

  和讯网发现,多位ICU医务工作人员在社交平台上表示,ICU干的是辛苦活,“高强度、快节奏”是医院ICU工作的常态。

  一方面,重症医师很难被替代。每个患者被送进ICU,都是重症医师与疾病短兵相接的过程,这也要求重症医学科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适应能力,还要能够掌握复杂仪器的操作。

  另一方面,重症医师也很难被培养。据了解,重症护士至少要在ICU工作2~4年,医生需要3~5年才能掌握基本诊疗技能,如果要做难度更大的工作,则需要至少8~10年培养。

  邱海波表示,重症医学发展的紧迫性需要更多、更优秀的重症医师。重症医学医疗资源是医疗机构重症患者救治的基本条件,而重症医疗资源的社会需求,决定了重症医师的巨大缺口,迫切需要更多优秀的医师加入重症医学团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介绍,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构建住院医师规范化制度。

  在为期三年的住院医师“规培”过程中,学员须完成内科(共15个月,包括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和神经内科各3个月)、普通外科及外科急诊(4个月)、麻醉科(2个月)和重症医学科(12个月)的专科轮转。

  杜斌表示,通过基础专业(内科、外科和麻醉科)的轮转,兼顾病因诊疗与器官支持治疗;同时通过综合ICU的系统培训,强调重症医学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通过制度和体系建设,促进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质化发展。

  而为了增强重症医学专业吸引力,《意见》也对重症医师的职业前景、晋升空间和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革。

  《意见》指出,逐步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

  同时,健全以医疗质量、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等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价值,做到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合理保障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充分考虑重症医学科工作特点和技术劳务价值,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向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适度倾斜。为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缓解医务人员压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责任编辑:蒲莎莎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