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融资环境回暖,“中国第一慢病管理平台”方舟云康冲刺港交所

2024-06-18 16:43:55 时代财经 

近日,互联网医疗融资喜讯频传。

6月10日,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方舟云康”)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即将登陆港股;5月-6月,国外两家数字医疗企业相继成功IPO,填补了2023年以来该领域IPO的空白;5月,中国太保旗下的太医管家完成9.2亿元的战略融资,这是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久违的10亿级别的融资事件。

据中投产业院、IT桔子统计,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融资规模达121.42亿元,创近年来新高,但随后逐年下降。到了2023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融资额仅为2.19亿元。不过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出现了回暖迹象,2024第一季度,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融资总额3.5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可以窥见,互联网医疗行业在经过“洗牌期”后,正在重新回到资本的视野内,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赛道又再次活跃起来。

互联网医疗10年变迁:从GMV导向回归医疗本质

10年前,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出现了一波创业高峰。好大夫在线、挂号网(微医前身)、春雨医生等第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获得大笔融资,走入大众视野;阿里、京东、平安集团等巨头切入互联网医疗赛道;方舟云康、医联集团、药师帮等明星企业也在此时相继成立。

但在行业发展的初期,互联网医疗企业基本停留在提供挂号问诊、开放购药等比较浅层次的服务上,缺乏有效的用户付费模式,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依靠线上药房,具备盈利能力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在这一阶段,线上药房GMV成为衡量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最重要指标。

但随着互联网医疗赛道的日渐拥挤,线上药房价格战的白热化,“卖药”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以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为例,2017年,阿里健康医药电商业务毛利率为26.7%,京东健康商品收入的毛利率仅有15.2%。

电商巨头尚且如此,中小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2016-2017年,互联网医疗出现了第一波“倒闭潮”,知名O2O平台“药给力”宣布关闭,就医160、寻医问药、好大夫等企业亦相继传出裁员、架构调整等消息;2019年,腾讯旗下的腾爱医生关停,青苹果健康也宣布停止运营。

伴随着互联网医疗淘汰赛升级,从业者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思考和认知也逐步加深,赛道内的玩家们纷纷转型升级。行业从单一的GMV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和用户导向,前者以to B的企业服务为代表,后者则走向to C的诊疗平台。

目前,包括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在内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都有B端业务布局。一般来说,B端业务具备高客单价、高复购率等特点,比如平安好医生在2021年启动的B端战略转型。

用户导向的诊疗平台则逐步回归至医疗本质。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医疗服务的信息化和移动化,一个理想的在线诊疗平台是能够连接“医+患+药”的全链路闭环,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整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和精准的医疗服务。

方舟云康选择从在线慢病管理切入,患者可以通过H2H服务平台完成复诊,医生在线开具电子处方,患者线上完成购药付款,再由第三方企业配送到家,真正实现从医院到家的智慧医疗生态模式。

为了支援综合医疗服务及线上零售药店服务,方舟云康成立了慢病管理服务中心。截至2023年年底,该慢病管理服务中心已拥有169名员工,他们能够为患者提供复诊、处方咨询、患者教育、用药提醒及药品重配通知等一系列专业问题的解答。

背靠4200万用户,掘金慢病管理千亿市场

国家卫健委2019年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慢病患者往往需要定期的复诊治疗,以及长期的监护与管理,但线下医疗资源的相对紧缺、分布不均衡,都会给慢病患者的线下复诊造成阻碍。

在线慢病管理平台则打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患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在线上完成定期复诊、开方购药,医生也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为患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慢病管理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应用中最有价值的应用,因为它契合了互联网的特点。

亿欧智库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白皮书》指出,2020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在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2357亿元,渗透率将增长至37%。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在慢病管理领域布局,包括京东健康、阿里健康、智云健康(原掌上糖医)、由代谢领域跨国巨头诺和诺德开发的智能糖尿病自我管理平台“诺和关怀”,以及方舟云康等。

招股书披露,截至2023年12月31日,方舟云康旗下H2H服务平台注册用户量约为4270万名,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840万名,累计记录了8390万次医疗咨询和4570万次处方。

在线慢病管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能力和药品供应链能力上。

在线诊疗平台首先需要为用户提供稳定、流畅的服务,患者能够随时随地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慢病患者通常有更高频次、长期并且可能是全天候的咨询和问诊需求,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平台的响应速度、操作便捷性等。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背景下,平台的技术能力还是提供可靠、准确医疗服务的保障之一。

比如,方舟云康引入了AI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通过专业人士的反复训练,确保这些技术能够精准适配慢病管理场景,使得医生在慢病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医疗服务水平则决定了用户体验的好坏。医生是在线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医生资源是在线诊疗平台竞争的关键因素。纵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上市公司,都会选择将医生团队的规模作为重要的披露数据。方舟云康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其H2H平台上的注册医生数量从2021年的191106名提高至2023年的212892名,这些医生来自超过15600家医疗机构,其中约58.8%就职于三级医院、约38.4%已取得副主任医生或以上职称。

此外,完善的药品供应链和高效的配送体系,也是满足患者用药需求的重要保证。药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具备供应链能力的企业相当于拥有领先的竞争优势。截至2023年年底,方舟云康已经与760多家制药公司合作,其中包括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制药公司,并且已经向超过1400家供应商作出采购,销售超过21万个药物SKU,其中61.6%为处方药,约38.4%为非处方药。

随着慢病管理平台的规模扩大,方舟云康的业绩数据也在向好发展。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方舟云康实现营收分别为17.59亿元、22.04亿元、24.34亿元;实现毛利分别为2.20亿元、3.81亿元、4.87亿元,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应的净亏损也快速收窄,分别为3.04亿元、3.83亿元及1.97亿元。

互联网医疗行业回暖,垂直化更受资本青睐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回暖是高确定性的趋势。近期以来,国内已经有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IPO有新进展。除了上述的方舟云康外,圆心科技也于近期通过港交所聆讯,健康160、健康之路等互联网医疗企业亦先后递表港交所。

尽管近年来,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略有波折,但患者对于在线诊疗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和用户群体都在增长。

《2023年度中国数字健康市场数据报告》指出,2023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3764亿元,同比增长21.34%;在用户规模方面,2023年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4.14亿人,同比增长14.04%。并且,基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互联网医疗还可以探索更多“玩法”,进一步提高服务用户的规模、效率和质量。

根据招股书,方舟云康的人工智能医生助手为约65.7%的咨询提供了协助,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下,方舟云康服务效率大大提升,客服人员每天每人处理的订单平均数量由2019年年的67.3笔增加至2023年的366.2笔。

从资本的选择来看,垂直化企业更容易获得青睐。垂直化企业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更容易在某一领域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壁垒,从而吸引资本关注。

作为国内最大的在线慢病管理平台,方舟云康H2H服务平台的注册医生及用户平均留存率均趋于稳定。2023年,方舟云康的注册医生留存率达到81.3%,用户平均留存率为58.9%,平台活跃用户至付费用户的转化率为36.2%,且重复购买率高达84.2%。这体现出,方舟云康的医生团队发展持续稳定,且用户对平台信任度较高,具备品牌忠诚度。

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和医疗资源的沉淀,对于在线诊疗平台来说,是构筑其“护城河”的重要元素。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为平台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郭健东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